#我来唠家常#2024年,太原迎泽大街迎来又一次改造,作为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发觉即将亮相传统莲花造型的中华灯,和刚刚复建的仿古城楼搭配在一起,俨然就是70多年前的市容市貌,心中感叹在历史的前进中,有年代景物轮回的奇妙。
只可惜,见证迎泽大街历史沧桑的最后遗留文物,也就是五一广场仅剩的几盏中华灯,却在前些年复建城楼后消失,再也回不来了,缺了老古董物件的加持,无论改造再精美,亮化再升级,花钱也买不到老古董,看不出历史老街的味道。
从明朝洪武年间到民国年间,14世纪到20世纪中叶,解放前的五一广场原址,是太原城墙新南门的所在地,最早叫太平门,后来改叫承恩门,阎锡山标榜起义功绩,又改叫首义门,太原百姓叫新南门,解放战役中被击中残破,建国后拆除老城楼变成五一广场,太原百姓称呼这一带是南门外。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广场玩耍度过的,和小伙伴疯跑在老火车站外,追着奔驰在正太铁路上的火车轧钉子。上世纪50年代,先有五一广场,后建起跨汾河迎泽大桥,将它们连接起来才诞生了迎泽大街,两侧路灯是清一色的中华灯,地面是大气的多边形底座,中间是粗大的黄色灯柱,顶端架起探向四周的宝莲花瓣造型圆灯,路宽66米仅次于北京长安街,五一广场是山西大地原点,三晋公路网零公里的坐标起点。
起初,拆除老城楼后的五一广场,没有大型建筑物只是块宽阔平地,直到盖起主席台、标语柱、观礼台,成了三晋百姓逛省城的拍照地标打卡地,回家后挂在家里显眼之处,在亲戚朋前就拿出来,是很荣耀骄傲的时刻。“我去过咱山西的心脏,那里是三晋大地的中心。”
1976年打通五一广场到新火车站段,将迎泽大街向东延伸,拆了老火车站和正太铁路;到1996年打通汾河西岸的迎泽西大街前,两侧矗立的传统中华宝莲灯,始终没有改变。这次大改造将路灯换成了简约的高杆筒灯,替代了原来的中华灯,光照范围更大,但在五一广场上的路灯,依然保持使用40年的中华宝莲灯,古朴笨重透着沧桑感,为体现历史原貌,留住城市乡愁记忆,没有更换而是保留。
到2008年,迎泽大街再次大改造,这回首次换成探向路中的斜杆灯,为了平衡空中的重力差,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基础体积,要比过去增加一半,使用高强度螺栓,才能保持路灯平衡。走遍许多城市,很少见到这种斜杆路灯,在改革开放审美升级的年代,是对横平竖直传统的创新挑战。但有的人颇有微词,认为斜杆灯不正统,有栽倒失重的压迫感,越看越觉得怪异。
尤其是每天进出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更换直上直下路灯的想法,但斜杆灯刚安装没几年,换灯工程开销不是小数目,担心市民说没到使命寿命就更换,扣上铺张浪费的帽子,所以换灯一直搁浅,斜杆灯沿用至今。
另外的一个诟病是,斜杆灯伸向路中,光照集中在机动车道,靠近自行车道的末端,并没有安装路灯,受参天大树遮挡,给自行车道、人行便道带来的余光很弱,原来的老便道灯拆除,更换为古香古色仿晋商大院窗棂的景观灯,不承担道路照明作用。市民询问为何斜绝路灯照不到自行车道人行便道?管理人员回应,这斜杆灯压根儿就不是给骑车人行人照的。因此,骑车人行人只能摸黑行进,大伙儿盼着早日换装明亮的路灯。
在2021年迎泽大街东延中,新路灯抛弃了斜杆样式,改为直上直下的简约高杆灯。在2024年即将进行的迎泽大街改造中,从施工方案效果图上,展示将安装传统的中华宝莲灯,替代服役10余年的斜杆灯,消除心存人们的不解。
其实,简约高杆灯改为中华宝莲灯,在府西街、府东街已有成功尝试,当时省政府还未搬迁。迎泽大街两侧分布有省委、省人大、电视台、会堂、文化宫、长途汽车站、火车站等重要机构枢纽,中华宝莲灯的出现。
从上世纪50年代建成到前几年复建城楼拆除,迎泽大街最老的中华宝莲灯,栽在五一广场上点亮近70年,陪伴了几代三晋百姓,作为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以文物身份得以保留,是唯一遗留至今的老设施。但在前几年广场盖城楼的过程中,一同被拔掉移除消失,从广场开始至今最后的见证消失了,让人们无法感知看她的历史沧桑。
2024年迎泽大街改造,将带来新的中华宝莲灯上位,却难以弥补老中华宝莲灯的价值地位。如果她还躺在仓库里,没有当废品卖掉回炉炼铁,真希望能复出回归本位重见天日。如今的新马路,路牙子、路面、井盖、便道砖都要更新,能找到旧物件宝贝实实在太难,应该珍惜留住传给子孙后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