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旅游市场预计将再次迎来出行热潮。多家旅行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已进入预订高峰期。不过,与之俱来的是,“不同手机预订机票价格不一”“同一酒店房型越搜越贵”等问题再次翻热,许多用户将矛头指向“大数据杀熟”。
那么实际上,旅游平台是否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呢?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进一步了解旅游产品不同价格背后的原因。
一张机票来到消费者面前要多久?
这四个环节都会影响机票价格
某旅游平台工作人员介绍,消费者对“杀熟”的疑虑主要存在于机票和酒店两类产品,例如有人反映在搜索机票或酒店产品时“越搜越贵”,有的则是到了支付环节却被提示低价产品售罄、只有更高价格的产品。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价格缓存”或者动态调价造成的。
以机票为例,一张机票的价格,从航空公司定价再到展示在用户的手机屏幕上,背后有一条“极长”的通路。
第一步,航空公司的航线收益管理员团队确定机票价格,为了追求收益最大化,价格会根据每条航线上座率等条件随时改变。
第二步,航空公司将运价数据录入GDS,即“Global Distribution System”全球分销系统。这是机票界的“大库房”,专门帮航司提供库存、运价和订单的管理。
第三步,OTA从“库房”抓数据——即在GDS系统查询舱位及价格,并将结果展示给用户。但如果每一次搜索都去抓一遍数据的话,成本会很高。所以即使是用户没有查价的时候,OTA也会“多跑几趟”GDS,定期查询,获取最新票价,并将获取的数据做一个缓存。当用户打开OTA页面看到的价格,并不一定是航空公司的实时定价,而是OTA最近的一次从GDS上获得的报价缓存数据。
第四步,当用户经历了数次搜索的过程,最终决定下单时,OTA需要再次与GDS确认最新票价和库存,并将最后用户需要支付的价格展示出来。
如果在上述过程中,第一步即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员团队再次对机票进行调价,那么每一步都将重新再来一遍。也许体现在用户端,只是短短的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这段时间差就导致了可能会出现“同一用户支付和搜索时的价格不一致”“不同用户搜索同一产品价格不同”等所谓的“杀熟”现象。
上述人士还表示,这也是有些时候机票“越搜越贵”的原因,但也有可能由于航班上座率不达预期等原因,出现“越搜越便宜”的情况,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过在航班起飞前一两天,“捡漏”到价格跳水的机票。
酒店低价资源被卖完
也会导致“越搜越贵”
对酒店产品来说也是类似的原理。在OTA上展示的酒店价格来自平台直采及多家代理商,因“拿货多少”等原因,各代理和酒店的成本价以及能给到消费者的价格也不同。
对于同一日期同一酒店同一房型,OTA会结合产品配套政策及质量等指标,优先展示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当同等产品的低价资源售罄,则只剩下较高价的资源留在平台上售卖。尤其在一些热门目的地的人气酒店,库存和价格时时都在变动,即使只差几秒钟预订,都有可能与心仪的房间、优惠的价格失之交臂。
此外,不同用户搜索同一时间段同一酒店房型,看到的价格不同,则是由于用户的会员等级、领取优惠券不同等原因造成的。
“有一些消费者认为这是自己遭遇了平台‘杀熟’,但从实际收益角度分析,旅游平台并没有‘杀熟’的动机。因为不论是机票、酒店,还是民宿,价格都不是平台方决定的,而是商品的供应方——航司、酒店及相关供应商决定的。价格卖贵卖贱,对平台影响不大。比如一张机票不论是数千元,还是数百元,平台获得的代理费都是一样的。”
有法律行业人士坦言,“面对复杂的定价体系和价格展示通道,难免会有一些与‘杀熟’无关的行为被误伤。但对平台来说,也万万不可掉以轻心、损害用户利益、触碰监管红线。”
据悉,日前我国在行政法规中首次对差异化定价进行了规范,为禁止“大数据杀熟”现象再划红线——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条例》即将于7月1日起施行。
采写:南都记者 许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