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的红山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古代宫堡式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由吐蕃第三十三代藏王松赞干布主持兴建。据文献记载,当时修建的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到了公元九世纪后,由于战乱、火灾、雷电等原因,布达拉宫遭受了严重破坏,被弃于一隅。公元十七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在清中央政府的扶持下,重建布达拉宫并作为西藏地方政教中心。此后布达拉宫又历经逐步扩建,直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占地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主楼高115.703米的集宫殿、灵塔殿、佛殿、行政办公机构、僧官学校、僧舍等诸多功能共计1267间房舍的大型宫堡式建筑群。
布达拉宫建造历史跨越13个世纪,从各个时期的建筑及宫藏文物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在十七世纪扩建布达拉宫时,藏汉等多民族工匠参与其中,吸收了多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技艺。大量宫藏文物,尤其是明清时期以来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唐卡、造像、丝织品,册封诏书和告示,任命西藏地方各级官吏的印玺,以及御赐的匾额、牌位等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布达拉宫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对布达拉宫的保护,每年都拨专款修缮,先后两次对布达拉宫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这座巍峨宫殿得以永存,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文物保护等政策在西藏的充分贯彻落实。1961年,布达拉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遗产名录,2013年被评为西藏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昭寺
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藏王松赞干布建造,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 与这座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 大昭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大昭寺,这座坐落在拉萨老城区的寺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西藏寺庙建筑的瑰宝之中。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
羊卓雍措(羊湖)
羊卓雍措,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307省道羊湖景区旁,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圣湖。 湖水面积638平方千米。羊卓雍措是青藏高原南部最大的封闭性内陆湖泊,湖面海拔4441米,平均深度约23.6米,蓄水量约16立方千米,湖岸线250千米, 流域面积6100平方千米,湖水储量约160亿立方米。
据当地林业部门观察测算,羊卓雍措湖鸟岛和鸟类数量均为全国罕见。这些岛屿上,均有各种鸟类出没和栖息。除鸟类外,栖息在羊卓雍措湖流域的野生动物种类极为丰富,哺乳类有雪豹、盘羊、猃痢、水獭、野驴、岩羊、黄羊、獐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
羊卓雍措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岛屿、牧场、温泉、野生动植物、寺庙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的、独特的自然风景区,与纳木措、玛旁雍措并称西藏三大天湖,周围还有常年不溶的雪山冰峰,最高的达海拔7000多米。湖泊、雪峰与蓝天融为一体。
纳木错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世界上最高的湖泊之一,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作为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纳木错拥有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朝圣和观光。
在地理环境方面,纳木错坐落在海拔4718米的高原上,湖水面积约为3060平方公里。湖水最深处达到了33米,平均水深为20米。纳木错的湖水主要来自于地下水和雨水,湖水呈咸水状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除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外,纳木错还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旅游价值。科学家们对纳木错的湖泊成因、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湖泊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纳木错也是西藏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和探险。
西藏,一个该让国内所有旅行者骄傲的地方。
抬眼,雪山直插云霄,为穹庐画上边际;
低头,湖水晕开荒芜,为四野描满生机。
这里磅礴壮阔的天地,会和五千年文明一起,向你传递华夏神州的雄俊超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