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即将召开。正式命名的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迎来“大考”——首次投用于中关村论坛主会场。4月23日,记者从海淀区获悉,该区将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为核心,打造“畅春新园”科技文化聚集区。
与场地同质整合 形成都市立体绿地
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位于新建宫门路1号。远眺,银灰色的建筑线条灵动,屋顶覆土,生长着大面积的绿色植物。
“秉承科技、文化、绿色的设计理念,我们利用超长悬挑立面造型,将屋面起伏与绿地坡面平缓相接,通过覆土方式优化第五立面,以阔叶植物叶面为原型设计天窗,实现建筑与场地同质整合,形成都市立体绿地,与颐和园、圆明园的整体协调,融入‘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风貌,充分体现海淀区的国际化、开放性。”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斌介绍。
记者了解到,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充分应用了绿化屋顶、地源+空气热泵、智能照明及节水系统、海绵设施等11项绿色技术,已取得绿色建筑三星级预认证。比如,结合场地景观设置透水铺装5500多平方米,比例占到50.5%,还建设了雨水调蓄池兼顾雨水存储功能,实现自身 “雨水回用”。
南北东西双轴 同时容纳5600人开会
步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迎面是高大宽敞的大厅,屋顶布设了流线型的线条造型,更显灵动和科技感。会址看似只有一层高,其实内里是别有洞天。
按照元首外交接待规格和标准,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采取“品”字功能布局,划分出南北主轴线和东西次轴线,主、次轴线具备重要活动的礼宾场所及安全疏散通道功能。布局了主会场、宴会厅、多功能厅、会议室等16个主要空间,可同时容纳5600人开会,满足不同规模的会议、演出、新品发布等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多功能服务需求。
满足5600人同时开会,对设施设备要求非常高。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采用了数字化会议室技术,同声传译系统能保证多语言会议系统的同时运行,会议期间不需要纸质文件,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交流和反馈会议意见,通过手机、电子笔记本等移动设备将会议记录随时上传至客户端。
“项目位于三山五园地区,控高12米,但2000人大会议厅要求室内净高不低于9米,这就要求屋面、钢梁等屋顶结构件要尽可能压减高度。”张国斌介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会址实现了大跨度会议厅、宴会厅等大空间高强钢组合结构屋面板,采用不出筋的开槽型预制混凝土叠合板技术,是国内首例,减少了40%的梁高,实现极致“薄”的同时也符合种植屋面荷载需求。
织锦相契 打造“畅春新园”科技文化聚集区
三山五园是海淀的一张金名片,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所在地就是三山五园中的畅春园地区。在高标准运营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服务中关村论坛的同时,海淀区还在谋划下一盘大棋——打造“畅春新园”科技文化聚集区。
该区域北至北五环,南至西北四环,西至功德寺地区,东至中关村大街,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高校学府和众多顶级科研机构云集。海淀区将围绕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统筹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海体中心、六郎庄等资源,深入研究“畅春新园”区域内城市更新及发展方向,从产业共生、建筑风貌、景观风貌、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着手,将该片区打造成与中关村论坛织锦相契合的高品质科技文化聚集区,让科技与文化要素向这里集聚,推动论坛经济和旅游经济协作发展,营造“四时皆春”的科技创新环境。
目前,三山五园艺术中心主体已经完工,年内完成布展后将正式对公众开放,作为地方性综合博物馆,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展览交流、自然山水风光于一体的展示窗口。与之毗邻的六郎庄地区,古时因风景秀丽、柳丝如浪,吸引了大批清代皇家重臣和文人墨客,雅称柳浪庄。海淀区将在六郎庄地区建设花园式休闲旅游片区,恢复六郎庄古镇历史风貌,成为“畅春新园”的一颗明珠。
海淀区委书记张革介绍,海淀区将围绕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将三山五园的畅春园地区打造为体现新时代中关村精神的“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为北京建设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