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安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安徽,别名皖,位于我国中东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绵延不绝的文明,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自然的馈赠,造就安徽人杰地灵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的结合部,整个省域形似一个斜向"人"字形,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22位。
这里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高、东北低,有大别山区的高山峻岭,有皖北平原的广阔平地,有徽州群山的起伏丘陵,还有江淮大地的农田平原。
全省跨越暖温带和亚热带两大气候带,气候条件温和宜人。淮河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淮河以南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安徽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先民们早在三四十万年前就开始了繁衍生息的进程。到了夏朝时期,淮夷和南方蛮夷先民们则在这里建立起了部落方国政权。
漫漫历史长河,安徽饱经沧桑。两汉时期,境内分属于扬州、徐州、豫州;唐代归入江南东路管辖;到了宋元时期,淮北地区更是一度被金国占据。直至清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才正式建省,取"安庆"、"徽州"两地名称的首字而得名"安徽"。
几千年流连于此的人文沉淀,造就了安徽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这里孕育了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一起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双璧;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徽文化在这里流芳百世;京剧正宗之源徽剧、国剧黄梅戏在此绽放异彩;池州傩戏更是被誉为"戏剧活化石"。
别具特色的文化底蕴,铸就了安徽旅游业百花齐放的生机勃勃景象。无论是自然风景如皑皑黄山、九华祖师等,还是人文古迹如西递宏村、明清古建筑群,皆是游人驻足观赏、流连忘返之所在。
经济发展的硕果累累,续写新时代辉煌篇章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安徽的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23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71万亿元,同比增长5.8%,发展质量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这是一个传统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的时代。
农业方面,安徽素有"江淮大地"之称,粮食、蔬菜、园林、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仅粮食种植面积就超过1.1亿亩,年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全省还共有45个畜禽品种资源。
在渔业方面,安徽也是内陆首屈一指,水产品产量、渔业总产值均居内陆前列,形成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虾蟹、鳜鱼、泥鳅等特色产业。
工业是安徽的坚实根基。机械、家电、化工、电子等行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汽车、智能家电、新能源等领域表现亮眼。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创意、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生命健康等,正在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许多细分行业都已经崭露头角,如合肥的声谷人工智能产业基地,蚌埠新型高分子材料产业园等。第三产业发展也是大受关注的亮点领域。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旅产业等发展态势喜人。
产业发展离不开完备的交通网络支撑。目前安徽已形成快速畅通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交通体系,其中高铁营业里程更是位居全国前列;此外,"五纵九横"高速公路主通道基本建成,3座港口均为亿吨大港。
三市"合并" 注入新活力
讲到安徽省,不得不提及今年引发热议的芜湖、滁州、阜阳三市"合并"的话题。这三座城市均位于安徽中东部地区,一旦真的合并,将诞生一个覆盖人口超1500万,辐射腹地广阔的大城市。
这个新大城市诞生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绝佳的区位条件。它将顺理成章融入并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为更高质量的都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同时,紧靠江苏、上海等经济大省市,也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
从内部来看,三市人口规模加总后将跃居安徽第一,无疑将注入极强的人力资源动能;产业结构高度互补,将形成错位发展格局,增强整体竞争力。此外,三地文化资源和基础设施均较为雄厚,合并后可进一步强化。
面对城市发展的新机遇,三市也需要高度重视潜在挑战:行政管理体制如何顺利整合?如何平衡不同地区的利益格局?外地移民对新大城市的认同度如何培育?等等。只有切实做好相关工作,才能真正实现"1+1+1>3"的发展效应,让这座活力四射的新兴增长极在华东大地绽放勃勃生机。
总的来说,安徽这片人文物华的土地已在新时代换上嶄新的装束。当前正是聚焦发展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大好时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