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闽南海滨,来到皖南山区的宣城已有两载。这座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小城,给了我太多意外和惊喜。无论是千年名邑的历史沉淀,还是绿水青山的秀美风光,再或者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宣城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显得有些"怪",却也格外迷人。今天,就让我这个"庄里人"跟大伙儿唠唠宣城的那些事儿。
怪现象一:明明是安徽,却处处有江南风情
"到了宣城,恍然不觉在安徽。"这是初来乍到时的真实写照。漫步在古色古香的长街陌巷,徜徉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画卷里,眼前的一切让我恍若置身于江南水乡。其实不难理解,宣城地处皖南,与江苏、浙江接壤,自古便有"吴头楚尾,徽州咽喉"之称。这里秀山环绕,河网密布,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江南的景致。就连许多老建筑,也无不体现出江南园林的典雅风姿。只是有一点,无锡、苏州一带嘈杂的吴侬软语在这里听不到,多的是飘着徽州韵味的宣州话。
怪现象二:山山皆石,却泉水叮咚
安徽广大地区以石灰岩地貌为主,所谓"七山一水半分田",宣城可谓典型。全市1.2万平方公里土地,山地、丘陵约占大半江山。而令我讶异的是,这片石头堆砌的土地,却泉水丰沛、溪流密布。依山傍水的村舍,院中大多听得到清脆的泉水声,好一派山居图的诗情画意。原来,宣城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表破碎、地下溶洞发育的岩溶地形。大量降水渗入地下,汇聚成川流不息的地下暗河,最后涌泉而出。正所谓"山中无水水中游",这水,来自万千沟壑,又浇灌万千沟壑。
怪现象三:万亩良田是良"砂"
提起安徽,许多人第一反应是肥沃的淮河平原,"万顷良田望不尽"。然而在宣城,我所见的"良田"却大多是一片片红砂地。细心打听,才知这些红砂大多是风化的石英岩,含有机质极少。靠天吃饭的农人没辙,只好就地取材,开垦红砂地种粮食、油菜,守着贫瘠薄土过活。这样的"万亩良砂"虽然改变了传统印象,倒是给我上了一课:再差的土壤,也禁不住勤劳善良的双手反复耕耘。嗯,脚下的每寸土地,都有辛勤的汗水浇灌。
怪现象四:茶叶飘香,竟是油菜花开时节
清明时节,正是油菜花开遍山野、金灿灿一片的好时光。然而在宣城,漫山遍野的黄,竟是茶农采茶制茶的好时节。这里种植油菜,不是为了榨油,而是为了茶树遮荫保湿。到了春暖花开时,茶树初芽初展,油菜花竟成了陪衬,在一片金黄中,采茶的身影分外动人。制成的茶如细嫩纤长的黄金芽,沏泡后汤色嫩绿微黄,香气高远持久,堪称茶中珍品。原来宣城是中国著名的产茶区,产于水东镇的水东狮峰茶,乃是汉代茶圣陆羽笔下"黄山之阳,产灵芽"的美茶后裔。
怪现象五:林木葱茏,却是"楚材晋用"
游山玩水中,我发现宣城的山林格外茂密,到处是参天的古树。当地人说,这些山林多为公有,木材年年砍伐,年年长成,所谓"楚材晋用"。细问之下,才知晋是晋商的晋。原来在南方,木材多销往北方,贩运木材的商人被称为"晋商"。而宣城自古森林资源丰富,出产的木材品质上乘,久负盛名。明清时期,这里成为晋商云集之地,大量的木材通过水路销往全国各地,助力了无数建筑和工艺的兴建。如今虽不比往昔繁盛,但每年仍有不少木材购销活动,成为当地山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怪现象六:宝剑锋从磨砺出,徽班唱到大江东
说到安徽的戏曲艺术,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黄梅戏、花鼓戏。而在宣城,本地最负盛名、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却是徽剧。走进县城的大戏台,台上二黄铿锵,唱腔圆润悠长,台下不少银发老人如痴如醉,真真是一片"徽风皖韵"的动人景象。翻开历史,才知道徽班原产于歙砚二县,后来从屯溪起步,辗转各地、广泛传播,成为明清时期全国性的剧种。如今虽式微,但在宣城、黄山一带,徽剧仍是随处可见、深受百姓喜爱的艺术瑰宝。
怪现象七:文房四宝皆宣城
想到安徽的特产,毛笔、宣纸、徽墨、歙砚这"文房四宝"自然当仁不让。没想到,安徽的四宝竟与宣城这座小城有着莫大渊源。细细盘点,徽州的毛笔制作技艺、泾县的宣纸传统工艺、歙县的徽墨烟制工艺,以及屯溪的歙砚雕刻技艺,无一不是诞生、成长于这片沃土。环顾当下,文房四宝虽不若从前盛行,但在宣城,仍能看到许多专门的作坊、商铺,古色古香,余韵悠长。买上一套,或练就一手好字,或即兴泼墨,当真是文人雅士的不二之选。
怪现象八:千年古郡,偏安一隅
历史上,经济、文化的重要中心,自古便有"六朝金粟,羊城雄镇"之誉。然而纵观宣城两千年风云,却鲜少有大事发生,也不曾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偏安一隅,远离是非,倒像是避世高人的隐居之所。以至于今天的宣城,虽早已不是当年的重镇,但古风古韵依旧浓郁,处处让人感受到岁月静好。究其原因,或许与宣城独特的"环境决定论"有关。四野群山环抱,出入均需穿越山隘,固若金汤的天险阻隔了太多纷争,反倒成就了这座古城的悠然自得。
怪现象九:名士辈出,竟鲜有封疆大吏
提起宣城的历史名人,文学大家如李白、陆游,学者如戴震、吴敬梓,科学家如沈括,工艺美术家如金廷标等等,可谓群星璀璨。然而细数其中,封疆大吏、权势显贵却凤毛麟角,即便有,也大多是为官清正、淡泊名利之辈。王安石曾言:"宣城之士,自古以廉著称。"难怪千百年来,这里的读书人大多循儒家之道,崇文尚廉,鲜少追名逐利。再看看如今,宣城虽不复古时的显赫,但处处书香犹在,人文之气久久不散。传承千年的"廉"文化,成为一城风骨,熠熠生辉。
怪现象十:明明是旅游资源大市,A级景区却偏少
作为一个生态环境极佳、历史人文厚重的城市,宣城理应是旅游资源的富矿。然而据我所知,截至目前全市4A级以上景区仅有10余处,在安徽省内远非佼佼者。追本溯源,倒也不难理解。一方面,宣城尽管风光旖旎,但胜景多藏于山野,尚未完全开发;另一方面,这里大多是生态原始景观,在保护和利用之间尚需寻求平衡。可以预见,随着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战略实施,日后宣城定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强市,尽展"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迷人风采。
以上便是我这个外来者眼中的宣城"怪现象"。当然,宣城的独特魅力远不止这些。这片沃土孕育的诸多瑰宝,比如国家级石窟寺临济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明清水利工程太极陂,再比如闻名遐迩的旌德凉粉、狗肉等美食,无一不让人心驰神往。作为一个地处华东腹地、连接皖浙赣三省的重要节点城市,宣城正以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底蕴深厚的文化、快速崛起的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我坚信,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皖江城市带战略的深入实施,宣城必将大放异彩,成为安徽乃至长三角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