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提及“特区”,香港和澳门这两个璀璨的省级特区总是首先跃入脑海。
它们以国际化的都市风貌、繁荣的经济和丰富的中西文化交融而著称。
然而,在我国大陆西南部的云贵高原大山深处,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特殊行政区。
这便是全国唯一的一个县级特区——六枝特区。
正是这座听起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县城,更是因三线工程建设而生。
当然,与同样是因矿而兴的万山特区不同,2011年万山特区已被撤销,而六枝特区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是我国唯一的县级特区。
//////////////
历史,六枝的根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其重大的工业迁移过程。
它不仅为我国的国防实力增添了重要砝码,也为改善生产力布局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过巨大贡献。
而在六枝,这段历史被深深烙印在每一寸土地上。
有人说,三线历史是六枝的根,三线精神则是六枝的魂。这样的说法一点也不为过。
从古代的夜郎国故地,到清朝的郎岱县,再到康熙年间被划分成七枝管辖,这片土地经历了数代的历史变迁。
但无论行政区域、名字如何变迁,地处云贵高原的深山之中,四周被崇山峻岭环绕的六枝特区,难免会被冠以“地处偏远,经济落后”之名。
事实也的确如此。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六枝特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和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当时的交通主要依靠山路和马帮运输,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运输成本高昂,当地的经济活动也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
位于六枝特区境内,明朝洪武十三年设立的岩脚古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个古镇见证了马帮在高山峡谷中穿梭的历史,是连接贵州和云南的重要交通要道。在交通条件差的古代,岩脚古镇成为了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地方。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岩脚古镇的繁荣也仅限于周边地区,并未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不仅如此,虽然拥有丰富的矿能资源,六枝特区的煤炭开采历史也可以追溯到1936年以前,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开发技术和资金支持,这一丰富的资源在解放前并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农民们也只能在冬闲时自行挖煤以供自用。
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为了加强国防建设、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启动了规模宏大的三线工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六枝特区得以快速发展,便是因为那段与三线工程建设紧密相连的历史。
//////////////
三线精神,六枝的魂!
1958年,六枝矿区的地质勘探和矿井建设迅速启动。来自老区和部队的三线建设干部抵达六枝,为矿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年8月,六枝境内第一对矿井——凉水井一、二号平峒破土动工。
到了1959年,四角田、猫猫洞、倒马坎、马老箐、茅家寨、龙潭口、邓家寨等10对煤矿全面动工建设,设计生产能力达到了345万吨每年。这一巨大的生产能力为当时的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为了配套煤矿的生产,六枝电厂、猫猫洞洗煤厂、凉水井洗煤厂、马老箐洗煤厂、那玉砖厂、六枝水泥厂、矿山机械厂以及15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等项目也相继开工建设。
六枝特区便从一个荒凉偏僻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生产能力强大的重要工业基地。
为了加强六枝矿区的建设力量,从河南焦作、鹤壁,黑龙江鸡西、鹤岗,河北开滦、峰峰、井陉,辽宁北票等八个矿务局调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同时,也从贵州、四川等地招收了一批新工人。
他们有的是工程师,有的是技术员,有的是普通工人,放弃了都市的舒适生活,毅然决然地来到这个偏僻的乌蒙山区,在六枝这片土地上修路架桥、建厂房、装设备、架电线,为三线建设流血流汗。
六枝地处山区,地势险峻,自然环境恶劣。在这里建设铁路、高架桥、隧道,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随之时间的推移,1970年,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成立新的六枝特区。同年,六枝矿务局的成立也标志着六枝矿区煤炭生产进入了专业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
拆除还是重建?
只是到了1997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全球经济形势的急骤变化,六枝矿务局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这一时期的煤炭市场出现了严重下滑,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急剧减少,六枝矿务局的生产经营压力逐渐增大。
大用矿,1987年关闭,大批三线建设者及后代搬离大用矿。
凉水井煤矿,1999年9月4日,随着六枝矿务局实施政策性整体破产而破产,回归为以前的“夹皮沟”。
六枝矿,原名大跃进矿,2000年与地宗矿、选煤厂合并后更名六枝井,2002年回收关闭。
地宗矿,又名摩天岭农场,2003年实施关闭转移。
四角田矿,2013年四角田矿关闭后,很多职工离开了矿山。
……
面对这样一个三线老工业遗址,当地政府面临了艰难的选择:是拆除这片废墟还是在此基础上新建新城区?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问题。
最终,当地政府选择了保留并改造其中地宗矿这片工业遗址。
他们通过一系列规划和设计,将这片工业遗址变成了一个集居住、商业、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城区。
虽然这片废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但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三线建设者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以及他们为当地人民带来的便利和福祉,都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参考:
《这些老照片,能让你看见曾经的六枝》
《历史贵州丨六枝矿区“三线”建设,你了解多少?》
《从“工业遗址”到“文化新址”——“六枝记忆”三线建设产业园!》
-END-
新县志,
县域经济、文化IP打造、乡村振兴、城乡链接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