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南人,我曾在江苏扬州生活了两年时间。这两年的扬州生活,让我感受到了这座古城独特的魅力,也发现了一些与湖南截然不同、让我颇感新奇的"怪"现象。今天,就让我来跟大家聊聊扬州的这些"怪"。
怪现象一:平原地貌平淡无奇,竟有小"江南"之称
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平原,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然而这里可不是单调乏味的平原,因为平原中点缀着星罗棋布的河网水系,以及园林景观,被誉为"小江南"。特别是瘦西湖风景区,湖光山色,楼台亭榭,曲径通幽,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精髓所在。古运河、邗沟等穿城而过,河岸柳浪闻莺,颇有姑苏风韵。河湖之外,扬州城区也绿树成荫,公园众多。可见,即便身处平原腹地,扬州依然呈现出江南水乡的灵秀之美。
怪现象二:地处北方气候区,冬天竟也煮酒赏梅
我的家乡湖南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虽冷,但甚少雪花飘落。扬州虽然与我老家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毕竟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冬季气温更低,空气湿度更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常有大雪纷飞,银装素裹,我在扬州过的第一个冬天,就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雪。更令人惊喜的是,扬州的冬日不仅冰天雪地,更有"寒风吹面,拂了一身的香雪"的诗意。每年冬季,扬州的何园、瘦西湖、个园等著名园林都会举办梅花展,游人们泡一壶热茶,煮一壶老酒,欣赏被白雪衬托的红梅傲雪怒放,感受"冰肌玉骨,精神爽朗"的高洁情操。
怪现象三:明明是北方口音,却有吴侬软语的柔美
初到扬州时,我便发现这里的方言与家乡湖南话有着天壤之别。湖南话多快言快语,抑扬顿挫,而扬州话则温柔缱绻,轻声细语。特别是当地女性讲起话来,简直如同一江春水般柔情似水,堪称北方的"吴侬软语"。据说,扬州话属于北方官话的一支,同时又吸收了不少吴方言的柔美腔调,是一种介于南北方言之间的独特方言。这种糅合了南北特点的语言,让扬州格外具有包容性与亲和力。
怪现象四:市井生活节奏缓慢,居民竟把下棋当乐趣
作为一个新一线城市,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江苏省内名列前茅,但奇怪的是,扬州的市井生活节奏却远没有其他大城市那般快速。每天清晨,当大多数城市的人们还在被窝里挣扎时,扬州人早已开始了一天的生活:漫步在古香古色的小巷中,去早点摊上吃上一碗鲜香的蟹黄汤包,然后悠闲地遛个弯儿,去小公园里与三五好友"摆龙门阵",聊聊天,下下棋。棋牌室里总有絮絮叨叨的话语声和清脆悦耳的落子声传出。不少扬州人将下棋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乐趣,闲暇时总会约上几个老朋友,泡上一壶香茗,对弈一盘。这种闲适惬意的状态,是很多大城市中难得一见的。
怪现象五:饮食习惯清淡素雅,竟也大量使用糖醋
说起家乡湖南的饮食,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重口味":辣、酸、咸等调味料的味道都很重,下饭菜少不了糖醋排骨、口味虾、辣椒炒肉等大块肉食。而来到扬州后,我发现这里的饮食风格与家乡迥然不同。淮扬菜崇尚原料至上,多选用当季新鲜食材,调味清淡素雅,以"原汁原味"著称。不过,让我颇感意外的是,扬州人的一些代表菜肴如糖醋小排、糖醋鲈鱼等,竟然也大量使用了糖醋调味,这与淮扬菜的清淡风格反差颇大,却也凸显了其南北融合的特点,让人吃起来酸甜可口、别有风味。
怪现象六:古城内拥有不夜城,夜生活竟如此丰富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的文化古迹众多,古城内的项王故里、东关街、个园、何园等景点白天游人如织。然而,入夜后的扬州古城却并不沉寂,反而激情澎湃,俨然一座不夜城。东关街的酒吧一条街,灯红酒绿,笙歌不断;文昌阁夜市,夜宵摊头林立,烧烤、海鲜,应有尽有。而在京杭大运河、古邗沟畔,则有灯光秀上演,五光十色,光怪陆离。这座千年古城的夜晚,竟如此绚丽多姿,令人不禁感慨,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碰撞出了别样火花。
怪现象七:运河边曾有盐商豪宅,今朝却只剩衰败景象
古时的京杭大运河造就了扬州昌盛的盐业,当年的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在运河两岸修筑起一座座极尽奢华的豪宅。盛名一时的二十四桥、何园、"春申君故居"无不与盐业发家的富商高官有关。然而如今,伴随着海盐业的衰退,当年的盐商豪宅也多半毁于战火或年久失修。即便是保存下来的何园等少数园林,也不复当年万千气象,只剩衰败景象。漫步其中,斑驳的石头上苍苔遍布,只见荒草没径,不见了往日丝竹管弦之声。昔日奢靡的盐商豪宅,今天也只能成为历史的见证了。
怪现象八:"乌衣巷"只是普通民宅,诗意的名字竟来自误读
刘禹锡的那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让扬州的乌衣巷倍增诗意,然而当你满怀憧憬地走进乌衣巷,看到的却只是一条幽深冷清的小巷,两边是破旧不堪的普通民宅,完全没有想象中诗情画意的味道。事实上,乌衣巷本名五夷巷,得名于五代时期在此修建的五夷馆。"乌衣"一词纯属后人望文生义的误读,刘禹锡笔下的"乌衣巷"也指的是长安城中的另一条巷子。乌衣巷美则美矣,只是这份美建立在想象和误读之上,未免有些令人扼腕。
怪现象九:名菜"蟹黄汤包"其实不含蟹黄
说起扬州的特色小吃,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一定是蟹黄汤包。然而,当你咬开这个看似饱满的汤包时,吸溜一口汤汁,品尝馅料,却怎么也找不到蟹黄的影子。原来,蟹黄汤包的馅料主要是三层肉和笋丝,金黄的汤汁是用高汤和鸡蛋液制成,并不含蟹黄。之所以叫蟹黄汤包,主要是用它金黄的色泽和鲜美的口感来比拟蟹黄。初尝时免不了有些失望,但细细品味,蟹黄汤包的美味还是让人唇齿留香,这一趟"美食探秘"也就不虚此行了。
怪现象十:传统手工艺濒临失传,年轻人却不愿学习
扬州是一座手工艺极其发达的城市,扬州漆器、扬州玉器、扬州刻板印刷技艺,以及大明寺的木雕、个园的砖雕等,都是闻名遐迩的传统工艺品。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不少传统手工艺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一方面,老一辈能工巧匠凋零,后继乏人;另一方面,不少年轻人不愿再学习这些"吃力不讨好"的手艺活计,宁愿去做普通的工人或服务员。我曾采访过扬州玉器厂的一位老师傅,他黯然表示,这一行当快要没人干了。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实在令人惋惜。
怪现象十一:旅游旺季门票价高,本地人宁愿在家 "宅" 着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是扬州的旅游旺季,尤其是清明、五一等节假日,大批外地游客蜂拥而至,瘦西湖、何园等知名景点门票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你可能以为,扬州本地人趁着家门口有好风光,一定会经常去游玩吧?但事实恰恰相反,绝大多数扬州本地人反而很少去这些景点,宁愿舒舒服服地在家"宅"着。原因很简单:一是这些景点的门票对当地人来说太贵,平时舍不得花这个钱;二是节假日期间游客太多,感受不到景点的美。就连我这个外地人,在扬州生活久了,也不愿在节假日去景区"受罪",宁愿约上朋友去郊区野炊踏青,避开人群,更惬意自在。
这就是我总结的扬州11个"怪"现象。当然,正是这些看似矛盾的"怪",构成了扬州迷人而独特的城市魅力,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拥有了更加立体、鲜活的形象。作为一个外地人,这两年在扬州的生活,让我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之心。每每回忆起在扬州的点点滴滴,都会让我心生感慨、流连忘返。也许,扬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她温柔地接纳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用她的"奇奇怪怪"悄然地俘获你的心,让你忍不住爱上这里,再也不想离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