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泽县
隶属于邯郸市管辖,位于河北省南部,邯郸市东北端靠西,太行山东麓海河平原的黑龙港流域,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中原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国家级战略发展叠加区域。
鸡泽县西临京广铁路和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京广客运专线,东靠京九铁路,南有邯济铁路,邯黄铁路和邢和铁路在境内并轨设鸡泽站(综合站)和曹庄镇站(货运站),京石邯城际铁路(规划中)通过设鸡泽西站,东吕高速公路擦境而过,G230国道纵贯南北;G514国道、G515国道和永河公路(s318省道)呈十字形穿境,至此鸡泽将成为邯郸市县域境内优先拥有铁路交叉公路纵横,交通优势便利的综合路网。
西北距石家庄市158.5公里,距首都北京417.9公里,西南距邯郸市59公里、距广府古城25公里;西及西南与永年区接壤,东及东南与曲周县交界,北与邢台市南和区、平乡县为邻。
鸡泽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下是鸡泽县的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距今5000多年前,鸡泽县境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春秋时期:先属卫,后属晋。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五霸争雄,晋为败楚,与诸侯国联盟,晋悼公大会诸侯于鸡泽,境内旧城营村北有会盟台遗址。
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境域属赵国下辖。
秦朝时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鸡泽属邯郸郡。
西汉时期: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广平县,继置广平国,治所即今旧城营。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十八侯之一的薛欧为广平侯。
东汉时期:明帝永平三年(60年),封子羡为广平王。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广平县更隶广平郡,废县为郡治。
北魏时期:太和二十年(496年),复置广平县。
北齐时期:天保七年(556年),并入广年县,隋初复广平县。
隋朝时期:开皇六年(586年),改广平县为鸡泽县。大业二年(606年),入永年县。
唐朝时期:武德初年(618年),于今县境贯庄置普乐县。武德四年(621年),复置鸡泽县于冯郑堡,属洛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属广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属洺州。
五代时期:因之。
宋朝时期:宋熙宁三年(1070年),曲周县并入鸡泽县,元祐四年(1089年),鸡泽、曲周复为两县,属广平郡。
金朝时期:天会中寄治于北台头村,大定元年(1161年),始筑城,即今县城。元初并入永年县,后复置,属广平路。
元朝时期:明、清鸡泽县属广平府。
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属直隶省大名道,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1937年属河北省十五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同年成立鸡泽县抗日民主政府,属冀南区。
新中国成立后:1945年解放,改称鸡泽县人民政府,属冀南三专署。1949年8月属邯郸专署行政主任公署领导。1958年7月并入曲周县;1962年3月恢复鸡泽县原建制。1970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邯郸地区改为邯郸市,鸡泽县划归邯郸市管辖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鸡泽县在党的领导下,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
经济方面,鸡泽县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同时加大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力度,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教育方面,不断完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人才。
文化方面,鸡泽县注重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在城乡建设方面,鸡泽县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面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如今,鸡泽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奋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幸福安康。
附:鸡泽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文化遗产介绍:
1.历史古迹:鸡泽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城北。虽然现在山的高度不高,但在古时候,它也是一处较高的山丘。
鸡泽山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据考证,鸡泽山遗址可能与古代文化、祭祀或其他活动有关。该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鸡泽县的历史演变、文化传承以及古代人类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
如今,鸡泽山遗址已成为鸡泽县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之一。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可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管理该遗址,以确保其历史价值得到妥善保护和传承。
2.文化名人:毛遂和毛苌、毛亨
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他以自荐出使楚国而闻名。公元前 257 年,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在门客中挑选了十九人,还差一人,毛遂自告奋勇随平原君赴楚。在与楚王的谈判中,毛遂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智慧,成功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发兵救赵。毛遂的勇敢和机智为他赢得了“三寸不烂之舌”的美誉,他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毛苌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他是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世称“小毛公”。毛苌的代表作品是《诗经诂训传》,他对《诗经》的注释和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苌的贡献在于他传承和发展了“毛诗学”,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流派之一。
毛亨是毛苌的叔父,也是西汉时期的经学家,世称“大毛公”。他对《诗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注释,著有《毛诗诂训传》。毛亨的贡献在于他为《诗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注释和研究为后人研究《诗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毛遂、毛苌和毛亨都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贡献和成就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传统艺术:梨花大鼓
是一种流行于河北南部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梨花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它被称为“犁铧大鼓”,主要在河北省南部地区广泛流传。到了清嘉庆年间,梨花大鼓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演唱风格。其中,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被誉为梨花大鼓的“五大山”,他们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使梨花大鼓在冀鲁两省声名远扬。
梨花大鼓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唱者通常手持犁铧片作为伴奏乐器。这种独特的伴奏方式不仅增加了表演的趣味性,还能与演唱者的歌声相互呼应,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梨花大鼓的演唱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故事等。演唱者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精彩的表演,将这些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梨花大鼓的唱腔丰富多变,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演唱者运用不同的唱腔和唱法,表现出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故事的内涵。同时,梨花大鼓的演唱者还注重声音的运用和表现,通过高低起伏、婉转悠扬的歌声,打动观众的心灵。
在河北省,有一批较有影响的梨花大鼓演员。三十年代,流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穆大爱、孙金梅等享有盛名。上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孙金枝(艺名“大金枝”)活跃于曲坛,她的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畅大方,运字行腔声情并茂。这些演员的出色表演,为梨花大鼓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保护和传承梨花大鼓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们举办梨花大鼓演出、培养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还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推广梨花大鼓,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梨花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观众群体的减少、传承人的缺乏等问题都对梨花大鼓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4.地方特产:鸡泽县位于中国河北省邯郸市,是一个以辣椒
产业闻名的地方。这里的辣椒产业规模庞大,辣椒种植面积广阔,产量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辣椒产地之一。
鸡泽县种植的辣椒品种繁多,有朝天椒、线椒、泡椒等多种类型。这些辣椒品种各具特色,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无论是喜欢辣味浓郁的人,还是喜欢微辣口感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辣椒。
辣椒产业在鸡泽县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许多农民依靠种植辣椒为生,辣椒加工企业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辣椒的销售也为鸡泽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鸡泽县的辣椒以其色泽鲜艳、辣味浓郁、品质优良而闻名。这里的辣椒经过精心种植和加工,保证了其口感和品质。无论是新鲜的辣椒还是加工制成的辣椒制品,都深受市场欢迎。许多辣椒制品,如辣椒酱、辣椒油、辣椒粉等,还远销国内外,成为鸡泽县的特色产品。
辣椒在鸡泽县的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当地人善于用辣椒制作各种美食,如辣椒炒肉、剁椒鱼头、辣椒酱等。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辣椒炒肉是一道经典的家常菜,将猪肉与辣椒一起炒制,辣味十足,香气扑鼻。剁椒鱼头则是一道具有湖南特色的美食,将鱼头与剁椒一起蒸制,味道鲜美,辣而不燥。辣椒酱则是一种常用的调味料,可以用来拌面、拌饭、炒菜等,增添食物的风味。
为了弘扬辣椒文化,鸡泽县每年都会举办辣椒文化节。在文化节上,人们可以欣赏到辣椒的种植、加工技术展示,还可以品尝到各种辣椒制品。此外,文化节上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辣椒比赛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与。辣椒文化节不仅展示了鸡泽县的辣椒产业,也促进了辣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辣椒文化在鸡泽县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代代相传,人们对辣椒的热爱和独特的烹饪技艺得以延续。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辣椒制作方法和配方,这些传统的技艺和配方被传承下来,成为了鸡泽县辣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辣椒不仅是一种美食,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辣椒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E、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此外,辣椒还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
总之,鸡泽县的辣椒产业发达,辣椒文化丰富多样。辣椒不仅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也是文化的象征。通过发展辣椒产业和弘扬辣椒文化,鸡泽县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特色的地方。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鸡泽县,不妨品尝一下当地的辣椒美食,感受一下独特的辣椒文化氛围。
5. 历史典故:“九国诸侯同盟地”
是一个历史典故,相传鸡泽县曾是鲁襄公三年(公元前 570 年)晋悼公大会诸侯的地方。以下是关于这个历史典故的详细介绍:
鲁襄公三年(公元前 570 年),晋国的晋悼公为了与各诸侯国建立友好关系,决定召集诸侯举行一次大会。这次大会选择在鸡泽县举行,鸡泽县在当时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
晋悼公发出邀请后,各诸侯国纷纷响应,共有九个国家的诸侯参加了这次大会。这些诸侯包括晋国、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和邾国等。
在大会期间,诸侯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包括朝见、会盟、宴饮等。他们共同商讨了一些重要的议题,如各国之间的关系、军事合作、政治稳定等。通过这次大会,晋悼公成功地加强了晋国与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治秩序。
鸡泽县作为这次大会的举办地,见证了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次大会对于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今,“九国诸侯同盟地”成为了鸡泽县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符号。当地政府和人民对这段历史非常重视,通过保护历史遗迹、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和弘扬这一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反映了鸡泽县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地方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