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近日,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安徽省7个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位于芜湖市繁昌区的人字洞遗址位列其中。人字洞遗址的第13次发掘已经开始,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本次的春季挖掘从今年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6月初结束。5月14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遗址发掘现场探访。
矿山开采发现远古动物化石
人字洞遗址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癞痢山南坡,山上盛产石灰岩,原本是一座水泥厂的矿山。1984年,采石工人在作业时,发现几块疑似动物化石,后经鉴定为犀牛牙齿。
人字洞遗址发现于1998年5月,国家“九五攀登专项”安徽课题组来此调查,采集了大型灵长类原黄狒化石等一批重要标本。因发掘地山形的裂隙好似一个“人”字,于是将其命名为“人字洞”。
1998—200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发掘队,对人字洞遗址进行了7次发掘,发掘深度10米,发掘面积约50平方米。
2020年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开始了新一轮考古发掘。人字洞是一处发育在三叠纪岩层中经水溶蚀形成的洞穴,是早期人类较为理想的生息场所。
2006年5月25日,人字洞遗址作为旧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将亚洲人类起源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
人字洞遗址属于洞穴堆积,堆积平均宽度8米左右,地表出露厚度31.5米,自上而下可分为9层、3个沉积单元。发掘取得丰硕成果,出土石制品、骨制品200余件。石制品多为小型,以刮削器为主要类型。从类型和技术上来看,都比我国已知的更新世初期石制品显得粗糙、简单和原始。骨制品几十件,打击清楚的骨器近十件,都做过较好的修理,而打击骨器的出现则说明了人类使用工具原料组分呈多样性。伴出的脊椎动物化石十分丰富,包括哺乳动物种类如灵长类、啮齿类、食虫类、食肉类、长鼻类、奇蹄类、偶蹄类,还有龟鳖类、鸟类,共计有脊椎动物化石标本8000余件、近80种。
人字洞遗址是迄今已知的欧亚大陆最古老的旧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地质时代为早更新世初期,距今256万-220万年。人字洞遗址已成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在考古学上和第四纪地质和脊椎动物学上的重要科学价值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被称为“欧亚大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将亚洲人类起源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为亚洲是早期人类起源地区之一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环境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人字洞遗址第13次发掘已经开始
繁昌人字洞遗址的第13次发掘已经开始,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本次的春季挖掘工作历时约50天,从今年的4月中旬开始,到5月底6月初结束。
5月14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来到繁昌人字洞遗址,在发掘现场,10名来自中科院的专家和6名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挖掘清理工作。只见几名工作人员拿着小铁锥在山腰上的一处裂隙中不停的挖着土,在土堆里寻找动物骨骼碎片。“泥土里的碎骨化石很多,我们挖到碎骨化石后,就把带着泥土的碎骨化石装袋,然后运到山下去进行筛洗、分类,从中找到有价值的骨头化石。”一位工作人员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说。
“有发现!”只见一名工作人员停止了手中的工作,叫来了一位专家。大皖新闻记者看到,在裂隙中的土壤中,一块拳头大小的不规则骨头化石暴露了出来。经专家初步鉴定,应该是属于鸟类的颧骨。“这块颧骨比较大,由此可推测出这种鸟类的身形也比较大,至少有老鹰大小!”这位专家告诉大皖新闻记者。
在另一处裂隙,大皖新闻记者看到了一具较为完整的象类化石。“这是之前发现的比较完整的象类化石,经过鉴定为中华乳齿象,大象的两排臼齿和门齿(象牙)清晰可见。在中华乳齿象化石边上,还有一具剑齿虎的化石,剑齿虎的肋骨和头骨能够比较明显看到。”工作人员向大皖新闻记者介绍说。
投资30亿 人字洞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启动
为保护好、利用好人字洞这一重要文化资源,繁昌区委区政府自2017年提出建设人字洞遗址公园项目,并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2023年3月,《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通过。经谋划,人字洞主题公园项目正式启动。主题公园规划面积约1900亩,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科普区,二期建设科考区,三期建设主题科技体验区,总投资约30亿元。
今年人字洞遗址环境整治二期、人字洞保护大棚工程即将动工,繁昌区谋划实施遗址博物馆。未来,将根据项目推进情况,争取通过招商引资,陆续实施民宿、主题乐园及乡村乐园等项目。
大皖新闻记者 孙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