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成为越来越多人空闲时的好去处。数据显示,江苏博物馆参观人数连续多年全国最高,2023年观众总数达1.12亿人次。在很多大型文博馆“一票难求”的同时,一些依托学科发展、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展览馆悄悄走红。
“小众”展馆复苏,体验新奇多元
一面有两层楼高的标本墙上,整齐摆放着300多个透明罐装的药用植物浸制标本,引得许多游客纷纷拍照打卡留念。这所位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的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里,3000余件馆藏中医药历史藏品,70000余份中药标本,打造了一个充满药香的中医药文化遗产殿堂。
“古代医生开的方子,还是第一次见!”从甘肃来南京游玩的李先生正在馆内认真阅读一张清代的处方笺。“泄泻虽止,饥饱不知,脉有数象,心跳当促,和理少食为要。生黄芪一钱半、制於术一钱半……”这三张处方是名医何鸿舫为一位名叫“季英”的病人所开的处方,是病人初诊和复诊症状及用药的详细记录。“我女儿在南中医读书,没想到学校里还有这么个宝贝博物馆,各类中医药器具、医籍文献、中药材标本让人眼花缭乱。”
随着近年来“博物馆热”的兴起,以及兴趣多元化的演进,不少高校内的“小众宝藏”博物馆、美术馆也被发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博物馆馆长沈劼介绍,博物馆自2022年开馆运行,今年1月底完全对公众开放,每日开放200个预约名额,2024年第一季度预约参观人数就已超4000人次,“乘着近年来‘博物馆热’和‘中医药文化热’的东风,我们感觉到中医药博物馆越来越受欢迎,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人正在变多。”
高校中的展览馆,已经不再是以往“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每天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一些周末,每天约2000人的预约量往往供不应求。
“扉页,作为书的第一页,给人们一种期待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林书传这样介绍正在4号展厅火热展出的《陆春涛:扉页》。这是上海著名艺术家陆春涛的个展,包括“荷塘系列”“荒谷系列”“瓶花系列”。一位参观者对着“荷塘系列”画作连连称叹:“这些画就像是一扇窗户,透过这扇窗,好像窥见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也打破了我对传统水墨画的认知。”
一些藏在高校内的展馆,成了历史最好的记录者。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里,有一部江苏铁路发展的“活历史书”——江苏铁路教育馆。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设计手稿、1929年的金陵小火车路线图、铁路界碑、老式火车“水牌”等近现代文物诉说着140多年来江苏铁路从无到有的发展史。穿越综合馆,来到高铁馆,仿佛穿越时空,高速铁路九大系统的先进技术装备、操作规范流程、典型故障处置、安全风险控制等内容,通过图文资料、多媒体演示、互动体验等,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变迁。
丰富社教活动,满足身心多元需求
“这列火车的颜色好酷!车头上的烟囱会冒烟吗?”5月10日,50多名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的师生来到江苏铁路教育馆开展研学活动。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一辆蒸汽机车模型旁发出一连串疑问。原来,这个模型是按照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制作的,原陈列于北京中国军事博物馆,1958年由铁道部转赠南京铁路运输学校。
承担社会服务功能,同样是高校内展馆的重要功能。此次跟随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分校宝船小学来参观的学生家长高婷告诉记者,孩子是第一次进入高校内的展览馆参观,也是第一次参观与铁路相关的博物馆,不管是朱自清《背影》里的车站复刻场景,还是线路运行调度模拟控制,都引起了孩子们的极大兴趣。“孩子对普通绿皮车、动车、高铁的认知并不太清楚,通过这次参观,孩子们对不同年代的火车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甚至开始想象未来的超级高铁的样子。”
“主动服务社会,积极开展研学、科普参观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江苏铁路背后的故事。”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江苏铁路教育馆馆长蔡有柱说,在铁路教育馆,不仅在校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在这里开启,还有越来越多的“铁路迷”走进馆内参观。“我们创办铁路教育馆的初衷,不仅服务于教学科研,将书本中的理论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还要传承铁路文化,开展社会服务,提高大众对铁路行业、铁路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铁路教育馆坚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从不同角度宣传展示与铁路相关的领袖人物、杰出人才、英雄模范、身边先进,引导参观者践行铁路工匠精神,为推动铁路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早在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高校博物馆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你的故事,我们来演,释放身心,收获松弛与轻盈。”近日,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一人一故事剧场工作坊对公众开启了一场艺术疗愈活动。在正式演出之前,参与者通过戏剧游戏破冰、暖身,放松身心。随后,参与者在领航员的引导下,舒适地分享个人经验及感受,演员在聆听后以形体、声音或话剧形式实时呈现,作为礼物回赠观众。聚焦当下人们的心理焦虑,南艺美术馆开展的各类艺术疗愈等公共教育项目获得许多市民的青睐。在林书传看来,公共教育和展览其实同等重要,“比如我们做艺术疗愈,它其实直指当代人的都市焦虑等心理问题,我们通过艺术的形式让人们获得正向疗愈。”
“做好公众喜爱的美术馆,不是单纯把名家作品拿出来展示,而是要打破静态的美术馆概念,而是要打造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场馆。”林书传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采用分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策略,从广阔的人文学科视角出发,致力于将观众与当代人文思潮之间建立联系,确保各年龄层的观众均能在此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教育活动。”
“开放的美术馆,为公众服务是重要属性,所以展览不能让人看得云里雾里。”在林书传多年的策展经验中,让公众能看懂展览的内涵,是他一直追求的原则。既要让观众接受并喜欢内容,也不能过度迎合受众,这是他认为较难平衡的点。“每天接待万人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也不能曲高和寡。美术馆不能悬在空中,要接地气。”
关注当下人们现实生活的境遇,是南艺美术馆许多展览中所展示的精神内涵。“在艺术形式上,不仅仅展示经典作品和传统作品,还会进行一些当代和前沿的艺术呈现。”林书传说,美术馆也要承担第二课堂的功能,配合学校学科建设,许多课程作品甚至课堂就直接搬到美术馆,在实践中学习。
大门敞开,公众期待高校展馆更加开放
对于不少展馆来说,展品更新都是一个非常考验人的问题。而在南艺美术馆,基本每个月都有展览上新。“馆内大大小小7个展馆要想同时都有展览可以展出,确实不容易。”林书传笑道,在南艺美术馆,很早就实行了展览项目负责人制度,几乎人人都练就了一手策展的本领。
同时,在高校展馆,发展方向有了更多元的可能。“美术馆,并非只能展示国画、油画、雕塑等,而是一种全门类的‘大美术馆’概念。”林书传介绍,在南艺美术馆,除了美术类、设计类展览,还能看到戏剧类展演,以及与多学科交叉的活动体验。记者了解到,南艺美术馆将与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微生态学科联合,共同设立“心腹之语——艺术表达工作坊”,意在将艺术融入临床实践。参与者在享受艺术表达的轻松乐趣之余,亦可借此机会释放负面情绪,并学习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的方法,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恢复,进而改善疾病的预后。
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教育的交汇点,高校博物馆需要与时俱进,以更主动、更生动的方式参与到公共服务中。”蔡有柱认为,未来,展馆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以及VR、AI技术,打造线上展览和活动,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同时,还应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研究优势,开发独具特色的展览和教育项目,为公众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体验。加强与社区、企业和其他机构的合作,通过开展面向公众的文化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在南铁院校园内,停放着几节绿皮车火车车厢,而在不远处,就是浦口火车站旧址。“未来,这里甚至可以打造成火车主题公园,让更多人穿梭在历史与现代的变幻中。”
难点不止于此,沈劼以维护展品来举例,不同的药材标本有着不同的维护需求,维护不好很容易霉变。梅花鹿、小老虎、海龟等体型大、对储存温度湿度有要求的动物标本,不仅不能长时间放在展示区,还要防止游客触摸。当然,相对于这些细节问题,如何能让文物‘活’起来,让展品‘亮’起来,更是博物馆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不仅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江苏省和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还陆续成为部分小学的中医药文化教育基地和课程基地,因此怎样在服务高校教学科研的同时,更好地向社会服务与开放,讲述中医药的故事,展现中医药的智慧,真正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我们博物馆需要不断思考与探索的课题。”沈劼说,目前馆里已经开始建设博物馆的网站、云展厅等,并加紧对展品进行数字化讲解改造,让游客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更多信息,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开展一些中医药文化体验活动,希望能为参观者营造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在沈劼看来,继续保持专业性,是高校博物馆的使命,也是其与公共博物馆相比而言的优势所在。而主动走出“象牙塔”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我们可能会考虑带着中医药特展走出去,走到公共博物馆里,做好合作与补充。”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程晓琳 蒋明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