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天午后读到诗人曾欣兰的那首《铁索桥》,像一颗子弹,一下就把我击穿。忍不住多读了两遍,记性并不太好的我,全部记住。
“只是旅程中的一次路过 / 我带着书本上浅薄的认知 / 像抚摸枯骨一样抚摸一段历史 / 河流上方,铁圈环环相扣 / 如每个朝代紧凑的衔接 / 在西桥头,观音阁被短暂更名 / 只因它见证过的杀戮 / 这多么不易啊,高原上的花朵 / 并不专属于胜利者,而你被迫 / 改变初衷,为一场战局接受赞誉。”
那是在2023年7月18日傍晚时分,一人一车219国道之行的第33天,龙陵松山抗战遗址的震撼还没有及时消化,又马不停蹄在险峻高耸的山路紧张行驶两小时,站在滔滔怒江边,看惠通桥时的感受。
我无法表达出来的情感,诗人用耐咀嚼的文字真挚而深情的表达了出来,驾奴文字的功力令我羡慕且叹服,尤其是那句“像抚摸枯骨一样抚摸一段历史”。
诗人告诉我,那是他2016年川西行经泸定桥时写的。虽然我们经过的是不同的桥,但文字的感染力可以互通。
02
当天去惠通桥并不是个容易的决定。
一是时间紧迫,从龙陵松山抗战遗址出来已接近下班时间。如果我去惠通桥,当晚到龙陵县城住,必须走夜路。在不熟悉地形的高山里、激流边走夜路,危险。
二是惠通桥不对外开放,上不了桥。
只要到了那个地方,看一眼也是好的呀!看一眼那座被日军先后炸了六次,一分钟改写中国命运的英雄桥。看一眼让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多的功勋桥。
只要站在那里,看一看。
03
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4月29日,缅甸腊戌失陷。日本从云南畹町进犯,长驱直入,占领云南怒江西岸大片领土,并于5月5日占据战略高地,怒江西岸松山山头。
与此同时,日本攻占了八莫和密支那,将中国远征军撤退回国的主要通道堵死。远征军无奈退回至怒江东岸。逃难民众和撤退车辆一时纷纷涌向惠通桥西桥头,希望过桥到达我军驻守地盘。
5日凌晨,日军部队 2000 余人先于我军抵达惠通桥西岸。为避免强攻导致中国守军炸桥,日军部分人员化装为平民百姓,企图穿桥东进,突袭中国守军据地。
当时,负责布置堵截、安装炸药任务的是从缅甸撤退到惠通桥的中国远征军,独立工兵二十四营,上校营长张祖武。百姓和撤退车辆众多,炸桥一时无法进行。直至上午10 时许,一商人车辆占据桥面,影响桥上的正常撤退,守桥官兵与之发生冲突。混入的日军误以为身份暴露,向桥头开枪扫射,并抢占地形,向守桥部队开火,敌战车也向惠通桥快速驶来,欲图强行过桥。
千钧一发之际 ,工兵营长张祖武果断下令炸掉了惠通桥。阻挡日寇深入云南腹部,直捣昆明、重庆的计划,保住了昆明、重庆安全,形成中国军队与日军隔江对峙两年多的局面,为抗战反攻赢得了时间。
04
这样的一座桥,路再难走,也要去看看!
导航显示有三条路可达。我带着侥幸的心里选择了时间最短(一小时)的路线。山高路陡。刚行驶没多久,遇上修路的一小段。坡度接近75%,路又窄,尽是泥。我有点害怕,怕往前走不通,下撤。然而,下来比上去更难。好不容易掉转头,导航还在死命地叫唤掉转回去。我不管,凭感觉拐进另一边山道。导航恢复正常,但一看,全是S型蓝色线。
在一个荒草和灌木密布的卵石岔路口,导航不明确。我选择了有几户人家的小路。因为顺手直上的山体很陡,路又细小,不知通不通。心里想,有人家应该路通。因为最近的一家门口停了辆拖拉机,但刚拐入就吓得一身冷汗。路极窄。一边是山体,一边是很深的沟。人家门口停了拖拉机,我进不能,宽度不够,退亦难,长度不够。而且进,前面也没有路。屋里只有一个老奶奶,她又不会开车,没办法挪拖拉机。我心里那个急呀。车是老人家儿子的,儿子外出了。老奶奶把老头子喊了回来。老爷爷也不会开车,但老爷爷会指挥倒车。一寸寸地挪,一步步地试,终于把车掉了个头,沿着陡的山体继续往前走。
心惊肉跳。一边是险峻极天的高山,一边是深不可测的江水,路又窄,尤其是过老虎嘴的时候,简直要撞上坚硬的岩石的感觉。
就这样,我花了更多的时间,夕阳西下的时候,跌跌撞撞来到了惠通桥西桥头。
来路的不容易,让我切身体会到了惠通桥和怒江天险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05
夕阳下的惠通桥,像一个身经百战、历经沧桑的老人,肃穆地横在滔滔怒江上,沉静地看人间世事。
桥下的怒江它滔滔的流着,两岸的青山高耸,峡谷深陷,江面表面波澜不惊,但谷底一定在咆哮,要不然怎么叫“怒江”呢。1942年5月5日惠通桥被炸断后,日军仍不死心,随即乘黑夜驾浮桥、坐皮艇,冲过怒江。四天四夜激战后,日军过江侵犯者全部被歼灭。其间,施甸境内125公里的怒江、惠通桥、中国远征军、施甸人民一起,严防死守。直至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发动总攻,两年多的时间里,日军再没有跨过这道天险一步。
也许是为了安全,也许是为了减少桥的损伤,桥已被保护起来,两端有铁栅栏封住,上不了桥。这座全长205米,跨径190米,始建于明朝末年, 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六百公里咽喉处的桥,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担当,安享它宁静平和、不受侵扰的晚年。
宁静平和得整个现场除了一块模糊不清的石碑,没有一处文字性、图片性的介绍资料。现场没有任何的说明,干净得如一张白纸。好像这里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没有过你死我活的争夺,没有过千钧一发的沉痛。
刚到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一辆车。过了一会,来了两个人,一辆车。他们在桥头转转,向我走了过来,问:在这里看什么呢?!
落日余晖打在怒江和惠通桥身上,一片祥和,河风轻吹,送来阵阵凉爽。一起见证了历史、一起成为了历史丰碑的怒江和惠通桥,在落日余晖中那么处变不惊。
距惠通桥400米处,是1974年新建的钢骨水泥大桥红旗桥,是它接过接力棒,在新时代承担使命,让惠通桥得以退休。在怒江相距不到两公里的地方,是新修的铁路桥,2024年通车,以后到边陲之地的腾冲就容易了。
不同时代的三座桥,跨过怒江,担负起不同的重任,肩负起时代的使命。惠通桥不语,怒江一如既往地滔滔向前,我也在暮色中离开,向前路驶去……
(PS惠通桥历史: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后缅甸华侨梁金山捐资,将旧桥改建成现代化吊桥。1935年1月14日通行,耗资8万银元,取名“惠通桥”。1937年7月,为了让桥与赶修中的滇缅公路配套,将其改建为10级荷载公路桥。1938年10月下旬竣工通车,每次可通行10吨卡车一辆。日本从1940年10月28日至1941年2月27日,对惠通桥进行了6次空袭,每次都使桥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每次轰炸后中国军队立即抢修,多次受损,桥梁负载能力降低,修复后每次仅能通过7.5吨卡车一辆。1942年5月5日,中国军队为了阻止日军进一步进犯云南腹部直至重庆,紧迫时分炸掉了桥,形成了两年多隔江对峙局面。1949年6月中旬,桥被“共革盟”破坏。1974年新建钢骨水泥大桥红旗桥落成通车,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的“惠通桥”终于可以退休,卸下重任,岁月静好地安守一旁。)
END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