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陈家村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邵 琦 杜 敏 本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 辛 斌
编者的话: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大英博物馆、卢浮宫、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博物馆如何推动教育与研究发展?在馆内进行沉浸式体验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常见的学习方式。
大英博物馆开设“虚拟课堂”
大英博物馆作为世界知名博物馆,在推广教育与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大英博物馆负责教育的团队为不同年龄层和受教育阶层的人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方式。如课程讲解、音乐会和表演,帮助人们探索古代文明,理解过去与现在人类所取得的成就。无论学校还是社区,成家后还是象牙塔里的年轻人,都能在大英博物馆找到适合自己的受教育方式。
“大英博物馆提供了绝佳的学习机会,我每年都带孩子们来上课。”一名英国老师这样评价。对于孩子们来说,最直接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就是前往大英博物馆参观并参加各种小组学习,从探索形状图案以加强数学能力到理解古代雅典公民的生活方式、奥运会的起源等等,再到考古学、经济学入门,大英博物馆为在英国读书的3—18岁孩子因材施教,分别定制了不同的课程和探索方式,以期用最有针对性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由浅入深地理解世界。
近年来,为了拓展各个学校与大英博物馆的联系,大英博物馆开辟了虚拟课堂,用数字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孩子们不用离开学校就可以免费在大英博物馆上历史课。另外,大英博物馆为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的孩子和老师都提供了相应的课程和参观计划,尽可能多地覆盖受教育人群,提供教育资源。
针对成年人,大英博物馆推出的项目旨在探索世界文化遗产,并通过演讲、辩论、表演、学习日和短期课程等,推动成年人体验更为丰富的世界文化。比如大英博物馆推出的“90分钟环游世界”讲座,针对大英博物馆最著名的藏品,为成年人和12岁的青少年提供精讲,人们边参观边听讲,短时间内吸收大英博物馆最精华的内容,大大增加了活动的含金量。配合米开朗基罗特展,伦敦艺术家也走进大英博物馆,开启工作坊,教授热爱艺术的成年人绘制人体形态的关键技术,分享简化复杂解剖结构的技巧。这些活动吸引人们一次又一次走进博物馆,找到新的探馆乐趣。
作为一家世界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与世界许多国家开展考古、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等科研合作项目。据大英博物馆官方网站介绍,工作人员在世界各地开展研究,通过新的协作形式并使用新技术进行科研创新,涵盖多学科。
为了方便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接触大英博物馆藏品,目前大英博物馆通过藏品数字化的方式,将超过200万个藏品的高清图像公布在网站上,刘易斯棋子的面部特征、罗塞塔石碑的每一笔刻痕都清晰可见。另外,大英博物馆的科学研究部门与博物馆其他部门展开跨学科研究,使用显微镜和成像技术、振动光谱、元素和分子分析等技术来研究藏品。该研究室在上世纪初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科学研究考古发现。1949年,大英博物馆的科研人员首次讨论了在博物馆建立放射性碳测年代实验室的计划,并在10年后发布了第一个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结果。
作为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致力于利用馆藏文物和技术推动教育和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作为一个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超过500万人次的游客。博物馆作为培养好奇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中枢,将持续在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卢浮宫“定向”免费参观
5月中旬,热浪与阴雨天气交织笼罩着巴黎,使得世界上最重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的室内弥漫着一种令人不适的憋闷感。尽管如此,成千上万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仍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专程前来感悟历史、体验文化的未成年人。据统计,2023年,卢浮宫共接待了890万名游客,其中43%的参观者年龄在43岁以下。
在古埃及文物部,几名小学生围坐在著名的“盘腿而坐的书吏”旁,专心聆听年轻教师讲解古埃及纸张和书写的发展史,不时举手提问。这是卢浮宫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卢浮宫与法国各教育阶段的学校建立了紧密的伙伴关系,每年都参与法国文化部举办的“课堂,工作”行动,帮助学生和教师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藏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为一种沉浸体验式的学习形式,学生通过“课堂,工作”行动参与研究博物馆中的某件特定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个人对该藏品的解构与阐释。从一周前到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卢浮宫为这些学生提供了“那不勒斯在巴黎”“奥林匹克历史”与伊斯兰艺术等主题展的藏品复制品,帮助学生零距离触摸和感悟历史。
一段古老的历史,一场生动的讲堂。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巴黎奥运会,卢浮宫与法国索邦大学合作,自4月下旬起举办为期5个月的特别展览,纪念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诞生。展览不仅展示了顾拜旦的成就,还揭示他如何利用与英国高中和美国大学的年轻运动员的交流经验,推动体育国际化,确保和平主义的胜利。展览的丰富内容和多样性为学生们的思考开辟了多种可能的途径,从六年级历史课学到的知识出发,学生们可以了解希腊的奥林匹亚圣地及奥运理念的发展沿革,进而思考“古代在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中的贡献”。
卢浮宫不仅在特别活动中展示了其教育和研究的承诺,在日常运作中也一直践行这一理念。自2021年起,卢浮宫博物馆推出在线藏品数据库,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观赏逾48万件藏品,极大促进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历史艺术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便利性。
卢浮宫还为学校、课外活动和高等教育团体提供免费参观的机会,只需出示有效证明即可免费参观卢浮宫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和临时展览。该政策不仅降低了教育和文化体验的门槛,也巩固了卢浮宫作为法国重要的教育与研究平台的地位。卢浮宫计划在教育和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推出更多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科的教育项目,包括虚拟导览、互动展览和文化工作坊,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文化遗产。
新加坡国博建立“学生档案”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加坡地方虽小,但也是一个拥有众多博物馆的国度,主要有新加坡国家博物馆、艺术科学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以及土生华人博物馆,承载着对该国500多万民众的教育功能。位于新加坡市中心的新加坡国家博物馆的历史可追溯到1887年,是该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也是一大建筑地标。博物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新加坡历史馆和新加坡文化生活馆,前者展示面积约2800平方米,主要介绍14世纪至今新加坡的历史;后者主要从传统美食、时尚潮流、摄影技术和电影戏剧四个方面介绍新加坡。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内常年开设社会教育活动,馆内针对学前儿童、小学、中学、家庭以及老人等不同人士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如虚拟研讨会活动,博物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带领学前儿童了解馆中收藏的过去流行的玩具,探索馆中文物,鼓励孩子们通过字母、数字、颜色、形状等汲取知识。博物馆开设历史调查课程,向中学生分发活动手册,学生通过独立小组的形式来探索博物馆内的大量藏品,使其了解新加坡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后的历史。博物馆还举办感官森林冒险活动,馆内以威廉·法夸尔自然历史绘画收藏为灵感,修建模拟自然的活动场所,带领家庭欣赏音乐表演,感受自然。馆内还为老年人开设寄居者项目,博物馆通过一位探险家寻找栖居之所的舞台表演,让表演者带领观众回到过去,思考社会,来展示新加坡精神的演变,表演结束后,馆内还举办了制作玻璃容器的实践活动。
新加坡大学生可以在国家博物馆开展研究项目,提升专业能力和研究水平。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研究工具,学生可以研究历史文献、藏品保护与修复、展览策划和设计等。通过参与研究项目,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博物馆的运作机制,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开展的学生档案项目开拓了历史教育的新方式——通过实践、对话、研究、共享的机制,鼓励学生挖掘历史、记录历史和展现历史;强化教学互动,建立个人与集体、个体与国家、过去与现在的联结;藉由个人叙事的视角激发学生与历史共鸣;通过提高教学一体化以完善馆校协同育人机制,让历史教育在真实生活中展现生命力,进一步提升历史教育的生态效果。
今年1月27日至6月23日,新加坡国家博物馆承办巡回特展,展示塑料制品在20世纪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今社会使用塑料的创新解决方案。此次将展出300多件文物,为观众勾勒新加坡当地塑料产业的发展脉络,启迪人们思考如何以更加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塑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