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nirvana
前言
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侵略在中国逐步扩大,大量西方的探险家、 摄影家、 传教士、 人类学家进入了贫穷落后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
无论是一种猎奇的心理抑或是探寻所谓的人间伊甸园还是科学考察,我们都记住了很多名字,诸如斯文赫定、斯坦因、甘博、威尔逊、莫理循、洛克等等。
随着这些绝美的风景和与中国内地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再次流传入国内。让国人大开眼界,很多人才第一次知道,哦,原来我们曾经喊了那么多年的蛮夷狄戎、我们历史书中所写的蛮荒竟然有这么壮美的风光,风格迥异的民俗。
所以,我们的目光不但近代提出的从“放眼看世界”又经历了一个审视我们自身这个多民族国家以及边疆民族生态的一个过程。
在中国近代,中华民族一体化是一个大趋势,也是一个民族认同的形成和发展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审视祖国的边疆和民族,我们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各类科研人员以及旅行家也开始重视起了这片内地人尚未引起重视的地方。
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民国时期很难得一见的中国学者进入木里考察探秘的经历。在这些文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一个内地人眼中,对当时木里地区的看法以及不一样的描述和对当时的行政者提出的建议。
1935 年《康藏前锋》:西康境内之木里王国
那条丽塘河里,每年产着丰富的金沙,只有国王可以享受,倘使臣民私行采掘,那就犯了天条,立刻枷死在王宫之前,所以那一般臣民,战战栗栗,老是过着愁惨的生活。
木里境内,有木里,康坞、卫特雅(编者注:瓦尔寨寺)三个大寺,每寺去一喇嘛管理,都握有宗教大权,土人知识异常浅薄,一切用物也甚简陋。
同样在这一年,民国时期重要的边政刊物之一的《边事研究》在创刊第二年(1935)就报道了这么一篇游记,那就是且维屏撰写的《木里游记》。
这篇文章从木里的沿革以及交通、位置、土司官制、文字语言、衣食起居、礼仪、丧葬等事无巨细的进行了介绍。
相比于第一篇文章的道听途说之嫌,那么此篇文章则站在一个国家层面的高度对木里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可以作为文献资料进行查阅。但是详细有余,精彩不足。
下面我们着重说说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森林植物学家,林业教育家杨衔晋先生所写的这篇木里行记,无论是文风文采、科普程度、立意和详细程度都堪称上品。
1940年《旅行杂志》杨衔晋:西康东陲木里纪行
一、偿愿成行
木里,为西康东陲,云南西邻,雅砻金沙两江左右列卫,濛东兴岭诸山前后屏障。区域之广,地势之险,财货之富,兵力之强,西南土司无出其右。
明代迄今,闭关自守,交通因之梗阻,文化亦低落,观乎明末徐霞客,遨游四海,踪迹遍及五岳,而独未能一临斯地,晚年引为遗憾,可见其封锁之严,入境之难,内外隔阂益深,启人疑窦愈甚。
于是传说纷纭,人言各殊,咸喻为神秘之境。
我每每听到而疑惑越甚,心里很是神往,为时久矣。
但是奈何其地处偏僻,无缘一往,心中难免惆怅。去年夏天,我应中华自然科学社西康科学考察团的邀请,负责森林组调查事宜,七月中旬离开重庆进入西康康定。九月初又抵达九龙。
本拟在任务告终后,取道雅江,以观钢桥之胜,皮舟之奇,然后折返康定。
启程前的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九龙的王蒙昭县长谈到木里距九龙不过十天的路程,过去封锁甚严,行旅不能前,知识人士,尤为歧视。
但是今日因某种关系,企图修好邻县,他们于月前,曾奉上峰命,前往报聘,与该境当局,情称融洽,假如我们有意观光游览一番,他可以帮我们和木里方面接洽并予以协助。
我听闻后,自然大喜过望,我多年的愿望没想到得以实现,但是想起在离开康定的时候,叶秀峰厅长曾善意提醒我们,为了我们的安全,建议我们不要有冒险的举动,于是又感到非常踌躇。
这次难得的机会要是失去了,他日又岂能有机会自悔呢?
而且此乱世,能得到徐霞客当年未尽之憾,实在是一件幸事。
就在我疑而不决之时,考察团团长曾昭伦也久有前往木里探险之意,药物组冯鸿伦年少刚毅也想前往,故而我们三人一拍即合,准备结为伙伴,前往一窥究竟,随后我们雇佣了通司(编者注:翻译),准备启程。
二、途程景色
我们告别九龙后,一行数骑,向木里进发。首先越过华邱,经过奔奔冲至喇嘛寺,继续经过濛东,于麦地龙渡过雅砻江,又由洼多循奇夷拉昌沟而达斯境。
三人一心,十日千里,旅途宿露餐霜,披星戴月,登岭则拾马而步行,渡江乃溜索以悬身。
履历峻岭,时涉险谷,盘肠小道,周而复始,曲径深处,穷乃方现。气象变异无常,云海幻化莫测,泉淙水潺时闻,风吟松啸无间,地衣悬树,垂如丝带,苔藓铺地,平似棉毛。
入此如画似梦之境,不觉为之心醉神痴。
我们或缓行于烟雾弥漫之森林,或奔驰于风日晴朗之草原,四顾空濛,千里寥廓,一望无垠,人烟稀绝,奇花异草,不足掩其凄凉,鸣禽走兽,更使感受荒野。
追忆五年前此时,正跋涉于蒙境之沙漠,而数载后今日,复奔波于康省之边陲,虽南北遥隔而荒凉如一。
我国幅员虽广,而边疆人口过稀,未能经营于前。致被观觐于后,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当木里在望之际,正心中欢慰之时,见玉米盈盈,核桃累累,青梨遍野,黄杏夹道,诚予远游倦客,以莫大之兴奋。离自喧扰之都市,将达三月,来此静寂之塞外,以历千里人生旅途,仆仆风尘,未知何年方得休止矣。
三、城区一瞥
木里城区,位于山腰,前临深涧,后屏峻岭,隔山瞩眺,见白墙红屋,与青冈绿荫相映,诚为天然图画,世外桃源矣。
方欲入城,忽闻号角四起,想不到来到这里,迎客礼何其隆重。其后方知原来是木里兵士休操归营,不禁谓之失笑。
城为土筑,周围三四里,高可七八尺,城中人口数约千余,十九乃为喇嘛,披红衣,御长靴,袒肩露臂,高谈阔步。乍见我等,表情都甚是惊异,问我们后才知道是罕见的外人来到了这里。
木里为宗教圣地,庙宇均为藏式,主要建筑有三,形成品字,外观巍峨庄严,内部堂皇宏伟,此建筑即是土司行政施令之处,亦是喇嘛诵经礼拜之所,据称始于唐代,事不可信,手头无资料,暂略过考证。
这里四周环境幽静,空气严肃,钟磬常鸣,念经声此起彼伏,自觉红尘气息消尽,青莲妙谛永存,身入其中,不觉有出世之念,所谓神秘,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吗?
后城道路狭隘,房屋简陋,名为二层,实则上为人居,下为畜处。
屋顶无瓦,替以木板,铺以树枝,当大雨倾盆,人寓其间,宛似醍醐灌顶,身入落汤,虽官员府邸亦所难免。
城中既无街市,以乏商店。唯数发售布匹杂货之铺家,此辈大多来自滇境之丽江、鹤庆县属,专营蛮壮,籍卜微利,精神毅力,实堪钦佩。
后经过一天的详察,方知经商乃其副业,收金方为主旨。
其年入之丰,获利之厚,远胜于外人所想象。 无怪其背井离乡,来此僻壤,抛妻别子甘受清苦;利之所在,无往不求,虽当道大人尚如此,何况此边陲细民?
该境买卖交易商业往还概用钢板(为滇造之银币),晚近价值陡涨,而数量渐少,听闻是永宁阿土司等所操控,愿滇省当局,加以注意。
四、木里政教
木里城区为该境内政教之中枢,土司为行政长官,亦即宗教领袖,一身兼摄,政教不分,权威之盛,身世之显赫,不减当年土耳其帝国之哈利发(Cailph)。
清代巡抚鄂尔泰施行改土归流,而此境则未遭变制,自国民政府成立后,关怀边陲,眷恋地方,于木里设宣慰司署,册土司为宣慰司,恩典时赐,法令常颁。
该境当局感怀中央之德意,渐消昔日之隔膜,遂改以往之态度,可见服人以德,方克有济。
土司原为世袭,而喇嘛例应独身,是故嗣承问题,颇费踌躇。外人既不得染指,继位者,非侄即甥。然而争权之祸,阋墙之患,仍时有所闻而屡见不鲜。
数年前,老土司为某军人所劫杀,后由其内侄继承,继现任之项田土司(编者注:应该是项扎巴松典),项田年方二十,头脑清晰,思想已较前进,于修习经典之余,对于无线电及摄影颇有兴趣。
具体内容请参考我去年写的《木里事件——20世纪30年代震惊西南的川滇藏交角区域的利益之争》
唯限于环境,格于地位,终日静处深居简出,致身体肥弱,而性情沉默。
他对于政治改革极有抱负,奈何大权操于藏文秘书李某及副官长韩某两人之手,尾大不掉,故实有力不从心之概。
因鉴于前土司罹杀身之祸,故惴惴具有戒心,力谋修好近邻,联络毗境,以策安全而图自保。
滇省当局,为示敦交计,曾委以两江江防司令之职,然其犹恐外力之侵入,实行征兵,适龄壮丁,年施军训三月,故一朝有事,立可动员数千,操典编制,悉效仿法式,而军械兵器,均悉比造,虽已陈旧不堪,然处此边区,亦可雄视一方。
该地重要官吏,均属寺院中人,盖因康人习俗,普通人民,无由学习藏文,自形成喇嘛特殊之地位,今日政教之不能分割,良有以焉。
木里区域甚广,设大小衙门,分区统辖,由“官人”主其事,并置“头人”沟通上下,而资管理。
大衙门由有木里、科罗及瓦尔寨三处,土司每年轮值其一,三载收入供彼一岁之需,其糜费可知。
小衙门有洼多等18处,仅为土司游憩休养暨诵经之所,规模宏大,于兹可见。
每当土司出巡,仪仗之隆,侍从之众,较之现代国王犹有过之。所经之处,人员宿膳,牲畜饲料,一概由当地人民供应,一日所费,足敷每户数月之粮,劳民伤财,莫胜于此,愿该境当局以民生民养、民力民财为重,勉力改之。
五、木里异俗
凡边陲之地,蛮荒之区,因人口稀少,交通困难,文化落后。风气闭塞,是以奇风特盛,异俗独多。
我等本好奇之驱使前往木里,本当采风问俗,以广见闻,因徇王厅长之忠告,抱多用眼少动口之主旨,以免祸从口出,引起事端,且迫于时间,未能于该境多事逗留,致不克广为搜集,然而我们匆匆间耳闻目染所及,亦不在少。
今择取特异而饶有兴趣的数则,分享给大家。
边区妇女辛苦勤劳,远胜男子,然地位卑下,备遭轻视,而于宗教圣地之木里城区则更甚,视妇女为不吉不祥,有污圣灵,而渎庄严,日间虽尚可出现于城区,而每当傍晚,号角声起,应立即出城,否则有兵士加以驱逐。
喇嘛原无妻室,而人民已不能携眷城居,镜花缘之有女儿国,而木里,则可称之为男子城也,与都市妇女观之乃有辱女权,有辱女性,然该境妇女则俯首顺从,不以为辱,也不觉其苦,此盖环境熏陶,知识未开所致。
高呼女权力争参政之妇女先进者,未知有瑕注意到这里吗?
喇嘛之异于内地佛门,乃既不食素,也不戒辛,而木里喇嘛之肉食更有异于他地,非腐烂或生蛆则不食,盖迷于轮回,泥于果报,未腐食之,则获罪增戾,来世亦将沦入畜道。
因之释迦圣地,犹如鲍鱼之肆,臭味熏鼻,令人难受,迄今思之,尚不禁心头作呕,康人终年御毯子(毛织品),男则长裤而披大衫,女则短褂无裤,而外围长裙。
余等有木里而永宁时,土司遣兵护送,谋晚,途中下宿,同处一室,见彼等于就寝时,先以被蒙身,然后去衣,不胜其忸怩之态。
我疑惑而寻诸通译,方之木里男子亦素来不穿裤子,我问:你们既然知道害羞,为何不穿裤子呢?
木里土司兵回答:有碍祖宗成规,且违背了土司的法律,所以不敢穿裤子。
我们听后不免啼笑皆非。可见边区习俗之深,人民守法之诚。
当我们将达木里之时。见十几个藏族妇女,携筐提篮,相遍道左,或进桃梨,或呈麦黍,纳之则喜形于色,却之则垂头丧气,名为馈赠,实则邀赏,其所求无它,唯盐、茶两者。其天真无邪之情景,不禁令人神往,曾临斯境者,应该彼此有同感吧。
六、木里物产
木里全境多山,地势高峻,气候寒冷,与海拔高度而言,平均在3000公尺左右,以植物分区而论,乃介于亚温、亚寒两带之间,所以农业作物生长不易,种类不多,主要以青稞、玉米为主,产量上丰,前者于3500公尺以上尚能生长,后者于3000公尺以下均可发育。高粱、荞麦次之,为数不多,所幸地广人稀,生活给养非全赖于此,故差堪自给。
该境森林生长特盛,针叶树以红杉、冷杉、云杉、铁杉及松类为主。
而阔叶树乃华栎、白杨及青杠树为主,其面积之广,畜积之富,为他省所罕见,可惜交通不便,运输阻隔,无法加以利用,过去焚烧甚巨,砍伐过滥,致全山枯焦,比比皆是。
其破坏之烈,损失之重,非亲历其境者所能深信。
国家富源,横遭摧残,言之殊觉痛心,盼当局者即设法制止。
药用植物大多性喜高寒润湿之区。木里所产以虫草、贝母及大黄三者最著,而当归、独活、茯苓及三七等次之。前者生长于4000公尺以上之高山,后者分布较低而区域较广。
历来采自野生,只求获量之丰,不顾源之将竭。当局虽有封山之举,以示禁掘,而资保护,人民虽未敢抗违,官吏则恕不遵循,收效甚微,乃在意料之中。
年年产额,渐见低少,若不立谋补救,则绝迹之期为时不远。
至于牲畜,是为康人唯一之财产,衣食住行,莫不依靠于此,无怪其爱护之深,有甚于自身之生命。
家畜种类以牛羊为主,马骡驴次之,鸡猪又次之。
木里矿产甚富,举凡银、铜、硝磺等等,蕴藏极为丰富,而尤以产金为最。龙达金矿,驰名西南,而金沙雅砻两江之沙金含量宜巨。值此外汇高涨,民生艰难之际,移民淘金,实在是一举两得,愿当局者早日举办。
七、归来感言
最后,杨衔晋谈到了一段当时他归来后对木里的感受:
所谓神秘之境,全系臆度误会,凭空虚构,推究其源,由于民族间之隔阂所形成,盖因隔阂而猜疑,进而为歧视,甚至陈兵相向,干戈以对,祸变一生,收拾至为不易。
如今既知症结所在,当力谋补救之道,我以为促进民族间的感情,消除民族间的隔膜,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为治本的要途。本立则末治,工作推进,可事半而功倍。
康人性虽敏感,而感情颇重,若待之以诚,处之以意,施以以恩,抚之以德,四者兼至,无有不心悦而顺服者。
结语
关于边地,历史上主要通过各类史籍、游记予以叙事性记载,鲜有研究。无论出自统治者还是知识精英,源于大一统的天下体系观、内地——边地的二元论牵制,对于边地的认识粗略目固化。
边地不等同于边疆,边疆意为国境,是国与国的分界线,但是边地,则更多引申为历史上受中央王朝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所控制的所谓“化外之地”。
随着明末改土归流伊始,导致国人传统认知中模糊的化外之地逐渐有了一定概念,并在传统的地理、文化概念之外,引发了国人纷纷思考,边地意味着什么?
与之并存的是却是近代西方帝国势力的入侵、渗透,导致传统中国边地危机重重,国家危亡致使那些曾经的化外之地进一步成为国人瞩目的对象。
尤其是日本全面侵华后,内陆中心城市陆续失陷,边地和边疆更成为抗战大后方以及国际战略物资运输通道,以及国家需要考虑的战略后方。
我们所看到的洛克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试图去了解木里,了解雷马屏峨、了解康藏、了解大凉山,这些行为推动了边地的社会及民众发展,深化了从国家到边地社会、人民层面对于这个含义的了解与认识,缩短了历史以来内地与边地之间的心理距离,边地亦日益凸显其之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多重意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