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美杂记(3)·为什么那么多人出国陶醉于买买买
在美20天,乘了多次飞机,每到机场,都会看到一幅奇特的场景。
行李托运处,大群的中国人前呼后唤地托运行李。同胞们大都是两个大件行李,这些高大宽厚的行李箱过磅验重时,十有八九都超重。
为免于罚款,衣着光鲜的同胞们,就地打开行李箱,蹲趴在地,大箱移小箱,小箱移背包,轻的重的实的泡的,重新排列组合。行李少的团友,也主动打开自己的箱子包包,为别人分忧。往往是几个中国团扎堆办托运,因此这种“分装”的摊子就绵延上十米,场面之盛,堪称机场一景。
若是单纯用于旅行的行李,当然不会很多的。现在一个个弄得如同打货的商贩,是同胞们从一踏上美国的土地开始,沿途疯狂买买买的结果。不夸张地讲,有些同胞到美国,魂牵梦萦的事情就是购物。大多数人在国内就做了充分的功课,查资料,列清单,比对品牌知名度,比对产品质量,比对商品价格,甚至对美国不同州的消费税的高低都摸得一清二楚。
国内买不到的保健品要买,国内买得到但真假莫辨的食品要买,国内买得到但是价格贵很多的衣服鞋帽包包化妆品要买,国内买得到价格贵不了多少的手表手机电脑也要买……品牌包,不是论只而是论打的;品牌鞋,不是论双而是论捆的;那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无论“爱疯”还是“爱派”,一买就是三五个;世界名牌的化妆品就更不用说了,是论箱的……
总之大家都是带着任务,充满一掷万金的豪情来的。不仅每次到专门的购物场所会废食忘休,像激情满怀的运动员上了赛场一样,在各大品牌店奔波,即使是参观一些学校的时候,也要千方百计找到他们的师生便利店,看能不能有意外的收获。于是国内带来的小箱变大箱,一箱变成两箱三箱,到了机场托运处,发现箱子还是不够用。我觉得,同胞们这个时候买的似乎不一定是东西,而是“美国”这个概念。
出国之前,就曾多次读到这样的文章,感叹一批一批同胞到欧美发达国家旅行时,疯狂购物,让人侧目,被讥为暴发户。这次美国之行,所见情景的确让人瞠目。陪同我们的一位导游说,能来美国旅行的中国人,“非富即贵”,这我不敢苟同。在自己没有出国机会的时候,也以为那些到国外“血拼”的,不是暴发户就是官员、官家属,去了才知道,无论是公务还是自费,出国同胞中不少人是普通百姓,有的平常可能还是“斤斤计较”过日子的人。
那么为什么他们出国就成了“挥金如土”的“豪客”呢?有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人比较虚荣,爱炫富,爱攀比。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也不能说它概括了全部真实情况。
在我看来,想以洋货、名牌炫耀于人的,毕竟还是少数。
更接近本质的原因,我以为,是大家对我们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商业信誉没有信心了。
花同样甚至更多的钱,在国内买到伪劣商品的危险很大;大家认为,即使都是“中国制造”,中国的生产商会“内外有别”,执行双重质量标准——国外的产品质量监管标准严格,不合格就上不了别人的货架。
如今,有一点钱了,讲一点生活品质了,就希望货真价实,物有所值。所以,大家愿意不远万里,不辞辛苦,从国外买到“值得”的东西,放心的东西,哪怕返购“中国制造”也可以;很多同胞,甚至到了机场,还在他们的免税商店买“茅台酒”、“中华烟”往回带,因为这里的东西绝对不会有坑爹的假货……
我自己是一个不懂生活,物质生活方面很白痴的人。大品牌和普通产品,在我这里没有区别;正牌货和山寨品,都会享受我的同等待遇。我只有一个标准,看着顺眼,用着顺手。所以,在美期间,任凭团友们多么激动多么豪迈,我自岿然不动;因此被团友赞为“淡定姐”,讥为“守财奴”,我都欣然领受了。对于“购物达人”们,一开始我心里也多少有些不解和不屑:美国的东西再好,你一次能带回去多少呢?用完怎么办?你能一年来美采购一次吗?
后来我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我试着设想,如果我是一个与大家有同样的生活方式,有一样生活品质追求的人呢?如果我家里也有一个正吃奶粉的婴儿,有几个喜欢保健品的老人,有一个非美国衣服鞋子不穿的中学生……我还能一直这么淡定吗?
我的心不知不觉变得沉重。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够吃到国产的放心无毒的奶粉,如果我们生病能够用到价格合理的真药,如果我们不是三天两头心惊肉跳听到毒米毒肉毒鸡蛋毒牛奶的消息,如果商家不是漫天要价到如同当街抢劫,消费者能找到一个真正觉得安心壮气的靠山……也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安全合理的挣钱花钱的环境——好不容易出一趟国的人们,自己也许一天骂一百遍,但听到别人用带有偏见的腔调评价自己的国家就血脉贲张的中国人,谁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去欣赏异域美景,去观察异族民情,去感受异邦文化,而天天记挂着亲友的购物委托,劳苦奔波,还遭人明嘲暗讥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