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日定在5月19日,主要是为了纪念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及其著作《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的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就是5月19日,具体记录为“癸丑之三月晦”,即公元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以其广泛的游历和详实的地理记载,被誉为中国旅游的先驱,其探索精神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回顾我的旅游经历,好像也能说出一二三。从时间上说,三十多年,不算短了;从空间上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了山西、内蒙古、青海,我都去了。因而,有时还堂而皇之地夸口,去的地方不少。可是,仔细一想,我几乎没有一次是为了旅游而旅游,都是利用采访或开会的机会去的(当然门票都是自己花钱、吃饭也是自己花钱),严格意义上讲,是蹭旅游,蹭景点,也就是说,不那么纯粹。有点儿“假公济私”。我很惭愧。
因为不纯粹,也就不深入,走到一个景点,都是忙里偷闲,满足于到此一游。拍一张照片,吃几口当地小吃,喝几口当地的酒。因为有采访公务在身,注意力都在工作上,所谓的旅游,都是见缝插针,无法放松,蜻蜓点水,类似于“搂草打兔子”,慌慌张张,不从容,不悠闲,怎么可能抵达景点的纵深?
因为不纯粹,也就不珍惜。花的不全是自己的钱,割的不全是自己身上的肉,怎么能心疼?我接触过一个济南的歌迷,有个意大利著名歌剧演员到国家大剧院演出,门票是一千多元,北京朋友给搞到了一张票,我这个朋友居然不要,自己买票,他说自己买票听得真切,免费的票不行,因为免费,机会来得太容易,就听得马马虎虎。他说看完演出,觉得钱花得值,恨不得把耳朵堵起来,唯恐听进去的优美歌声从耳朵眼儿那里流散了。
因为不纯粹,写的游记也就缺乏见识。有时是去采风,带着工作任务,印象不深刻,感情不投入,怎么能写深刻?诗人欧阳江河在博鳌文学论坛上说过一句话:怎么写的问题,是怎么活的问题,活多深,才会写多深。对一个地方,去考察、旅游,没有深入进去,还能写多深呢?经典游记,都浸润着深刻的生命感悟,字字心血所凝。
纯粹,才能看到事物本身,不纯粹的东西附加的“成见”,时时在干扰你。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自身的经验、情绪、利益关系等因素,对事物形成预设的看法或评判,这就好比戴上了有色眼镜,难以看清事物的真实面貌。而纯粹的心态,就好比擦亮了这副眼镜,让光线毫无阻碍地穿透,直达事物的核心。换言之,只有当我们的心灵摒弃了偏见、欲望、杂念等外在干扰,以一种纯净、客观的心态去观察和理解事物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旅游就是用脚走,用眼看,用心悟,更需要纯粹、专一,需要主一无适。
中国旅游日是一个提醒,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暂停脚步吧,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那些书本里或梦想中的地方。它教会我们,旅行的价值在于过程(包括排队、堵车等都是过程的一部分)——沿途的风景、遇见的人、体验的事以及这一切如何触动我们的内心,丰富我们的生命体验。
旅游不纯粹,就是对景点的不尊重。旅游不纯粹,也就是不会旅游。花自己用汗水赚的钱,放心,自在,玩得痛快,吃得香。轻轻松松地把景点看够,琢磨景点的细节和纹理,体味独特韵味。很可怜,我去的地方太少,太少,赶紧补课。近期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专门去山西看看云冈石窟,看看悬空寺、阿育王塔、雁门关,看看晋祠;然后去内蒙古看看草原,住一住蒙古包,还有青海……(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逄春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