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武义。
传武则天执政时,新设郡县均冠以“武”字,因县东有百义山,故以武义名县。这里是全国著名的温泉名城,温泉资源“华东第一、全国一流”。这里,还散落着很多避世的古老村落,没有人山人海,只有江南的诗情和画意。
一起来看武义名列前4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2大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金华市武义县大溪口乡山下鲍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坐落于武义县南面的大溪口乡,古风悠悠的淳朴静美地。“水抱孤村怀,山通一径斜”。古诗里描写的美好村落,山下鲍像得很完美。
山下鲍村,可以说是一个既低调又高调的小山村。说它低调,是因为它不算景区,平时压根没有多少游客,只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他高调,是因为它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选座浙赣山区建筑代表,写入了《中国建筑史》一书当中。
村子四面环山,坐落在东西两山相夹的一条崎岖山谷之中,村里只有一条径斜(小路)可走。有两条名字分别叫金溪、岗坛涧的小河从北往南匆匆流来,像两个顽皮淘气的儿童一路蹦跳着,来到村子北头汇合,继而又继续嬉闹着以“S”形从村中流过。这股清澈的溪水从崇山峻岭之中凌冽而出,一路向南,奔向宣平溪,最后投入瓯江母亲的怀抱。
这个隐世村落,至今依然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古韵。站在村子中心,但见溪两岸的古民居建筑随地势高低毗连,参差分布。古意浓郁,胜似一幅水墨国画。驻足建造于民国时期的名叫“金溪桥”的玲珑石拱桥上,可观赏到湍急的溪水遇拦水坝溅起的细白水珠。一切都显得格外美好。
山下鲍的古民居在形制上主要分为三房两厢、五房两厢、五房四厢。多数建有后院。正屋和厢房的前檐均设有牛腿承托的下檐作为通廊,既在视觉上增添了建筑美感,又弱化了阳光直射和雨水侵袭,极具武义南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村内涂氏宗祠,建于清代,是县级文保单位。这处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主体结构未遭破坏。祠内的雕刻、彩绘、墨书墨画饱满充盈、庄重儒雅、古色古香;门楼和厅堂的匾牌、题额、楹联字迹遒劲古拙、哲思深蕴、寓意吉祥。
山下鲍村是江南居民原生状态的代表,奇迹般地保留了几近消失的中国传统农村聚居全貌,村里巷道结构、建筑装饰、民居布局等等,都完好地保存着原生态人文状态。
2 金华市武义县熟溪街道郭洞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有“江南第一风水村”的美誉。“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这幅刻在郭洞村入口古城墙上的楹联,揭示了这个600多年历史古村落的隐世美好。
郭洞村历史悠久,先祖可追溯到宋朝宰相何执中。据说,何执中的后人仿学《内经图》营建的古村,村中桥梁水井无不按风水理论排布,极为讲究。“山环如郭,幽邃如洞”,是先人对这个村庄给予的深情
最让古村人引以为豪的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村子里的新屋里是古民居的代表,三进共30间,气势不凡。它建于明天启崇祯年间,已有360多年历史。
初建于元朝的回龙桥,在岁月的风雨中,已经几毁几建。桥与十里外石苍岭上的塔成一条直线,以风水造形势。桥上有亭,叫攀桂亭。风景尤其胜美。
郭洞老屋、古木很多,每一处都值得游人寻找。村边的山也是必须登的,透过百年老树的树枝看古老的村落,那是一种别样的幽深宁静。
3 金华市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是明代开国元勋刘伯温按照天体星象排列叫人设计建造的,因此也叫太极星象村,传闻此地风水极好。
初到俞源村,迎面便是一条S型的小溪,将块块水田圈成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让人感受太极星象的玄妙。谁能想到,这这个名气不大的村子,藏着1200多间宋元明清古建筑群。而古建筑内木雕、砖雕、石雕之精致之华丽,让人叹为观止。
古村不华丽,白墙黑瓦的建筑,参天的古木、长满青苔的石凳、斑驳的牌匾,凝聚了时光。
俞源村至今保留着1200多间古建筑,从宋朝到清朝的建筑都有。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蕴藏着古代匠师的聪明才智,木雕、石雕、砖雕等都栩栩如生,让游客叹为观止。
4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镇华塘村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历史上曾出过不少人才,是武义南部地区传统“耕读文化”村落的典型。
华塘村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
华塘村较为完好地保存了连片的古民宅,其中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清代古民居11处。古建筑内天井均以青石板或鹅卵石拼镶成精美图案,保留了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
村北侧有云华乡政府旧址,建于民国时期,由四合院和两座附屋组成,二层结构。四合院内,檐廊楸楣呈月梁形,梁身刻麒麟,栩栩如生。
村中的老屋,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古老而柔美,岁月斑斓的白墙上刻画的是年迈的裂痕。闲适的乡村生活,华塘村没有城市的喧闹声,远离车水马龙,村里古木成荫,溪水潺潺,鸟鸣清幽,一片祥和景象。
5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橄榄源村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橄榄源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橄榄源村是一个青山秀美,风景如画的古村落。古村落起源于明末清初年间,古时村民种植橄榄树,后起名橄榄源村。
这是一个位于高山洼地里的小山村,满目是土黄色的夯土房子,层层累累,被四周山林所包围,显得神秘而古朴。入村,荷花塘横在眼前,映出古村的淡然恬静。
村内有县级文保点鹅卵石拱桥古建筑1处,建有300多平方米的鲍氏祠堂一座,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并有古树群,古建筑古屋等多处。
橄榄源村独特的建筑风貌与文化内涵让画家、美术爱好者如获至宝,继而吸引了一批批美术、摄影爱好者来这里写生、拍摄,尤其夏天荷花盛开时节,打卡者写生者纷至沓来。
6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梁家山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坐落于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海拔600多米的鹤仙山半山腰。
梁家山古村依山而建,整个村庄呈扇形展开,巧妙地散落在半山腰上,乡村巷道蜿蜒逶迤,一座座泥房,一户户人家,就如一张张泛黄的书页,镶嵌在碧水天蓝里,记载着数百年的变迁。
踏着石板路,寻着悠悠古韵信步而来。眼前是广袤的黄绿梯田,鼻腔里飘来邻村炊烟,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鸡鸣犬吠。
清一色泥墙黑瓦的建筑,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的小道蜿蜒逶迤,与天空的白云交相辉映,绘出一幅清丽婉约的诗意画卷。
村落里有着雅致的民宿,不仅和村子的风格融合,还与古村的发展相辅相成,传统性和当代性并存,一半见证时代的变迁,一半保留传统的味道。民宿恰如其分地放置在依山而建的古村里。高低错落的路径,盘旋回转的廊道,延续了在古村中的行走体验。
石块、瓦片垒砌的墙体透露出古拙的气息。裹挟着古村历史脉络的水磨石,比江南水乡还要更有那一丝意蕴。
7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东西村
位于柳城畲族镇,与丽水市松阳县交界的武义西南大门,全村七山二水一分田,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东西村是原宣平县最古典十大村落之 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山川走向对应天宫星象紫薇垣,系唐朝养生大师叶法善后裔聚居地、中国传统村落、松宣古道中心驿站。曾是粟裕将军带领红军挺进师战斗过地方,古道、峡谷、瀑布、丛林等都留有先辈们的足迹,沧桑的古树见证了传奇故事。
村落享有"一线两村三溪六龙九桥十景"独特的风景格局。历经时代变迁,如今的东西村七山二水一分田,东西处在大山环抱的簇拥之中,三条小溪在村中汇合,静静流消而过,溪流两岸层峦叠翠,负氧离子通常在3000以上,是难得的世外桃源养生圣地。
从村落宗谱记载中,当地叶氏来自于楚。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湖南一带。后来叶姓祖先从楚地迁居到丽水竹川西溪。始祖成文公北宋皇佑年间由松阳古市卯山迁入东西村,距今已经有九百六十年的历史。该村目前有户籍人口598人,绝大多数是叶姓,是唐朝道教符箓派茅山宗天师 、养生大师叶法善的后裔。
村口一口圆形的水井,井边围着的石头已经非常光滑,是一口北宋时期的古井,深有十多米,水清澈、甘甜。现在还有不少村民使用这口水井。离古井不远,就是竹客溪,是东西村村民的“母亲河”。它将村庄分为东西两边。
村落的上堂殿值得寻访。该殿坐西朝东,隔着小溪和去松阳方向的公路,正对山峰中轴线。该殿大约有160平方米,高约12米左右。正对门口的墙上画着十位神仙。上堂殿历史上曾有“龙窠滴水”奇观、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通天梯”。
8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上黄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座落在武义、遂昌、松阳交界海拔850米的半山腰,层叠依山而居的古朴人家。100多幢泥坯房错落有致镶嵌在半山腰,其布局特殊,十分壮观。
古村落背靠着1100米海报高的茅山尖,在半山腰,可俯瞰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村民介绍,茅山尖是把龙椅,整个上黄村就坐在龙椅上,龙椅两侧及对面山峰是青龙白虎引领狮子、骏马、神牛奔腾……
历史悠久的上黄村,早在北宋年间就有人在此居住。上黄村全部姓王,自山西太原迁入。早先这里不通公路,所以村民就地取材,全用黄泥垒墙,村道基本采用巨石打造,层层叠叠,颇为壮观。
以石块为屋基,以黄泥为土墙,屋顶片片黑瓦。大部分建于清代民国期间,古朴秀美。虽是泥墙,大部分屋子都还坚固如初,看上去,就有一种墩实厚重、淳朴美好的感觉。
盘山公路上看去,一排一排建在山坡上的黄泥土屋层层叠叠,似梯田一般向上积累,足有10层之多。整个村庄坐落在一个漏斗形的山坳之中,背靠一座长满竹子的大山,两侧亦是群山高耸。
因房子都造在山坳里,往往这幢房子盖在这里,另一幢房子就处在这幢房的屋顶。虽然当时造房没有规划设计,但每家每户造新房时都会围着村中心布局,于是就形成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壮观景象。以致人拍照发现,上黄村房屋布局有点像西藏的布达拉宫,因此也成了摄影者的热门爱好地,也被誉为”江南版布达拉宫“。
9 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范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多山水相融的自然味道,高低成趣的传统建筑,一个质朴的古村落。范村是北宋范仲淹侄儿后代的聚居地。
位于武义县城的西北部,是全县海拔最低的一个村落,曾因清嘉庆年间的一场特大洪水几近摧毁,全村仅留下一棵大樟树和现范氏宗祠东边民居的一堵老墙。如今,这株见证了当年那场浩劫的古樟树依然挺立在武义江边,在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之后越发粗壮,要5个人才能抱得拢。重建后的范氏宗祠内有三块远近闻名的石碑,分别位于宗祠大门东西两侧的内墙中,且都镶嵌在墙体中。
到了范村,范氏花厅不得不去。走进这里,眼前的景象,即便使用上所有描绘木雕技艺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它的美好。巧夺天工的牛腿、花窗,栩栩如生的花瓣、松柏,一个个木雕图案历经风霜却依然清晰可见。
除了花厅,范村中如今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散落在村中。走过花厅的门口,沿着村巷右拐,在转角的回廊之下又是一处古建筑。在这里不经意间就会发现未曾见过的惊喜。
10 金华市武义县新宅镇上少妃村
位于武义县新宅镇,北部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千年古村。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它有一个十分动听的名字——上少妃村,让人想到一个倾国倾城的妃子。
上少妃的北面有一座巍峨耸立的花岗岩体,叫做郑岩峰,山峰上古树繁茂,遮天蔽日,是少妃人引以为自豪的风景山。当地人甚至为它建造了岩仙庙(后改为陈厍纪念馆),古村就坐落在这山峰脚下。
这里三面山地,一面丘陵,山坳有水田。村中有前青山、庙前山、竹园山等7座不相连,独然而立的山。每座山如稻谷堆积状,村民统称为“谷堆山”,又如北斗星般排开,形成村中有山,山中有村的奇观。
据记载,唐末五代就有陈姓始祖迁居于此。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根据史料记载,自陈旺自开基以来,陈氏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
村里自古重视教育,宗祠设立公田,奖励读书人。提倡孝是德之本,倡导尊长幼,睦兄弟,和夫妇,友乡邻,兴礼教,勤专业,慎交友,解争斗,谨租赋等等。据说,陈氏一族从建立到宋真宗咸平四年近100年时间里,登科任官吏便达430人之多。
陈桥兵变发起人之一就是少妃人陈厍,是对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少数几位有功人员之一。如今村里的陈厍纪念馆展示着陈厍其人其事。陈厍是陈氏始祖陈拱登的曾孙,也是原宣平县区域第一位进士,宋朝的开国元勋封金紫光禄大夫,任参知政事。
如今的村落里,村民把始建于唐末的岩仙庙改造成陈厍纪念馆,并在上个世纪申报了武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为三进厅,戏台飞檐,天井大厅,祖宗寝堂,雕梁画栋,非常气派,建筑风格明显带有地域特色。
古村落里有着见证千年古村曾经繁华的20多幢古建筑。穿行于少妃村里的小道、巷弄中,随处可见古韵悠悠。此外,在村中有一株被村民称为“白果亲娘”的千年古银杏树。枝繁叶茂,树干通直,高20多米,是武义迄今为止已发现最古老的树木之一。据传,这株银杏树是陈厍所栽。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11 金华市武义县桃溪镇陶村
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桃溪镇,当地因“有桃千树而得名”。而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居地,更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元代延福寺在畔,犹如世外桃源般,引人入胜。
据清嘉庆年间重修的《桃溪西祠陶氏宗谱》记载,陶村人是陶渊明后裔,至今保留了许多明清古民居。一座座祠堂和古建连成片,气势非凡,相当精美。
据统计,陶村现存各种历史建筑89处,除了元代建筑1处,还有明清建筑就有37处,民国建筑39处。
只要走过陶村东西二溪上的镇澜桥、普济桥、永隧桥,眼前定会出现石门、灰砖粉墙、造型宏阔的古屋、祠堂。
登山俯瞰,主要集中在后山脚、西山下、上下畈心和街路两旁,共有六七十座,而且,几乎每一幢古建筑与陶渊明都有一些渊源。
陶氏祠堂墙上画有族谱系图表。据介绍,陶村作为陶渊明后裔聚集地,村有六座祠堂,下辖自然村还有一个祠堂。
延福寺是江南最早的元代建筑。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唐天成二年,重建于元代延祐四年,采用重檐歇山斗拱建筑,整座大殿梁柱之间不用钉不用榫,完整地保留了元代木构件半拱建筑艺术风格和构造特征,是江南仅存的三座元代建筑之一。
12 金华市武义县柳城畲族镇金川村
位于柳城畲族镇,一个寂静独处的古朴村落,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名列第4批中国传统村落。
走进村落,便可见典雅别致的永安门,一个别有洞天的田园福地。山环水绕,莱山岗、岗背山和白石溪等美丽山川把村庄衬托得钟灵毓秀。
散步在村落之间,随处可见清代的青石板,历史感浓浓的弄堂,祠堂等古建筑,让人仿若穿越了时空一般。
据传当地最早姓金的人在莱山前山脚建村居住,所以叫金村。明末,刘伯温18世孙三锡公从青田武阳迁居金村,这是金川刘姓始祖;雍正6年至乾隆58年,邹姓16世祖世通公娶刘氏为妻,从千丘坞迁居金村。
如今村里主要有两个大姓为刘氏和邹氏。村落里的刘氏宗祠和邹氏宗祠,两个祠堂都保存的比较完整。
金川村目前古建筑除还有莱山岗西侧山坡上的孤童塔,以及香火厅和邹家箴故居等。历史最悠久的是元朝时期的香火厅,并且到现在也还在使用中。
当然,这里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还有传承了上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每年元宵都会盛大上演。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