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客户端讯走进跋山西麓的沂水革命烈士陵园,走上高高的台阶,瞻仰过肃穆的碑亭,就走进了沂水革命纪念馆。10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2000余件实物,把血与火的红色历史呈现在参观者面前。
纪念馆里,一面已显残破、褪色的党旗吸引参观者长久驻足。瞻仰饱经战火沧桑、承载浓浓红色记忆的党旗,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的叙述,仿佛穿越了历史烟云,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这是山东省内发现的最早的一面仿苏共制式党旗,诞生于1939年。党旗由中共山东分局妇女干部赵煜琴和几名女党员一针一线亲手缝制,摹仿的是苏共党旗的样式,并在右下角加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C.P”。
1939年春天,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赵煜琴来到马头崖村,将这面党旗交给该村共产党员刘洪秀保管,并对刘洪秀说:“今后发展党员,新党员都要在党旗下宣誓。党旗交给你,一定要好好保存,许坏不许丢。”
1939年冬天,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刘洪秀用这面党旗发展了两批新党员。当时马头崖一个不足200户的小山村,却有党员54名。抗日战争年代,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他把党旗缝在衣服里,藏在房梁上、山洞中,随时转移。“人在党旗在”,一句誓言,半个世纪的坚守,刘洪秀用一名老党员的信念和担当保住了这面党旗。
1989年,为更好地保存这面党旗,刘洪秀把它交给组织。而今,历经80余载春秋,党旗已显斑驳,但这红色早已燃遍浸透沂蒙大地,成为沂蒙精神的历史见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沂蒙儿女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和这面党旗一同陈列的,还有一门炮,是我军在葛庄战役从日军手中缴获的。这门炮随我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功劳炮”,成为当地军民勇敢抵御外敌侵略的见证,打出了中华民族的血性。葛庄战役,是沂水县境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战斗,也是空前的一场大胜仗,被誉为“小平型关战役”。
党旗指引下,为有牺牲多壮志。抗战爆发后,1938年至1944年,沂水境内发生了29次战斗、战役。面对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持续不断的扫荡、蚕食和封锁,沂水人民采取多种战术进行反击,有效地打击了敌人,保护了根据地。馆内保存的大量图片和实物,反映了这一阶段沂水人民的奋战与牺牲。对崮山抗击战爆发于1942年I1月2日拂晓,我军与敌人展开激烈交战,战至黄昏,我领导机关分头冲出敌人包围圈。敌人对负责掩护的特务营发起冲锋。特务营指战员坚决抗击,伤亡极为严重,最后仅剩下14人,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包围,14人从东边悬崖纵身跳下,其中6人牺牲,8人幸存。
党旗指引下,敢教日月换新天。馆内,陈列着大量沂水人民拥军支前的物品。“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拥军支前的真实写照。1945年9月上旬,一场大规模的参军运动在沂蒙大地展开,送子参军、送郎参军,兄弟争相参军、村干部带头参军,掀起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参军高潮。仅半个月的时间,沂中县就动员新战士3084名,沂北县动员新兵2000多名。解放战争期间,沂中、沂北两县共有1.7万余人参军,2353人献出了宝贵生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
革命战争年代,沂水人民前仆后继,先后有3万多人参军、4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沂水革命纪念馆,正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具象化。
■链接
沂水革命纪念馆简介
沂水革命纪念馆坐落于沂水县城西北13公里的跋山西麓沂水革命烈士陵园内,占地面积0.478公顷,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建成于2015年。
纪念馆展厅以沂水党的历史为主展线,以沂水的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辅展线。共分五大单元,第一单元:革命星火、沂蒙晨钟;第二单元:奋起抗战、砥柱中流;第三单元:全力支前、迎接解放;第四单元:铜墙铁壁、胜利之本;第五单元: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用100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2000余件实物展现了沂水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险、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再现了发生在沂水大地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展馆采用油画、雕塑、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以及全景影像和场景还原技术,生动再现了战争年代血雨腥风的斗争场面。
临报融媒记者 程洪芸 通讯员 王克正 刘忠玉 朱文静
编辑:吕金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