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区游玩的时候看到有潼南至三汇的客运车,当时在想着潼南区又有一个三汇镇。众所周知,川渝两地叫三汇镇的可真不少,隔壁的合川区就有三汇镇,忠县也有三汇镇,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也有三汇镇,潼南区还有三汇镇这可就奇怪了。对于潼南区三汇的好奇之心,就乘坐客运车来到三汇这个地方,客运车到达终点站后才得知潼南区的三汇就是现在的小渡镇。
小渡镇的历史非常的悠久,唐代就有其历史记载,而且还是县府治所在地,当然不是潼南县,而是铜梁县的府衙所在地。铜梁县衙在元朝初期才搬迁至巴川,位于小渡镇的府衙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戴场坝,铜梁县衙搬迁后戴场坝划归遂宁县。元、明、清三朝,小渡镇的境域都属于遂宁县,版图上出现潼南县则是民国初期由东安县改名而来。
清朝乾隆年间设三汇场,隶属于遂宁县中安里,之所以起名三汇场,是因为场街位于琼江边,而此地又是琼江、洋马河、复兴河一江两河交汇处,因此将此地起名为三汇场。民国元年后三汇场属潼南县,同时三汇场更名为三汇乡。后因机制调整,三汇乡改为里、联保等,民国30年(1941)改为三汇乡直至解放初期。
1952年三汇乡析出汇集、万寿两乡,1958年三汇乡改为公社,1981年因跟合川县三汇公社同名而更名为小渡公社。起名小渡的原因是琼江边有个小渡口,若是琼江边的渡口可车人渡口,想来就是一个大渡口,要是个大渡口的话想来就没有小渡镇什么事而是大渡镇。小渡镇位于琼江边,水路比较发达,想来在古代应该是个繁荣的码头场。
1983年小渡公社改为小渡乡,1993年小渡、汇集、青云三乡合并设小渡镇,场镇驻地在三汇场。小渡镇镇域面积为88.3平方公里,位于潼南区南部,距离城区35公里,东与铜梁区少云镇、侣俸镇接壤,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为4.8万余人。4.8万余人的乡镇,或许在人口基数大的川渝地区来说不算是个大镇,但在潼南区绝对是是个人口大镇。
小渡镇尽管有4.8万的户籍人口,其常住人口也只有3万余人,近2万的流动人口,不难看出小渡镇的外出人口比例非常的大。外出人口多就意味着当地留不住人,要知道外出人口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青壮年是创造财富的主要力量,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小渡镇还有什么力量去建设未来。青壮年引领当地活跃气氛的根源,青壮年都外出了怎么活跃当地的经济。
尽管外出人口多,但在场镇上游玩的时候看到的年轻人还是挺多的,这可能归根于小渡镇的人口基数大的原因。游玩过很多的乡场,大的乡场还好点,要是小的乡场,看到冷清的街道,还有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孤苦伶仃的老人,内心都感到几分凄凉。潼南区走最小的乡场就是太平场,也就是檬子乡的场镇驻地。
乡镇游最好玩的就是遇上赶场,可惜当天来到小渡镇没能遇上赶场,要是碰上赶场那才是小渡游最大的幸事。不知小渡镇哪天当场,敬请知情者告知,有机会想来小渡镇凑热闹。尽管没能在小渡镇赶场,不过正巧的是隔壁的寿桥是当场天,能到寿桥赶一回场算是此次潼南之旅最大的乐趣。
小渡镇始于唐代的铜梁县,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其境内必定有众多的历史古迹。牌坊以前发表过文稿就不再描述,倒是建于明朝的龙兴寺可以提一下。龙兴寺目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原因是保存完好的4幅壁画。月山村有张氏父子古墓,本人非常喜欢参观古墓,可惜当天没能去成深感遗憾,往后有时间再去看看张氏父子古墓。
小渡镇的外出人口多,但凭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场镇上仍旧是热闹非凡,虽说不是人山人海,但称其为“小潼南”都不为过。场镇建设也非常的好,就好比如上图的这几栋住宅楼,能够入住这样的住宅楼,不能说富贵之人,但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够入住的。有点疑问,这些房子是安置房还是商品房,若是安置房的话想来小渡镇的开发程度不低。要是商品房,以当前房产不怎么景气的情况来看,这些商品房的开发者可真够头痛的。不过以当前小渡镇居民的消费能力来看,买这些商品房也就是湿湿碎的事。游记就写到这里,内容有些瞎扯,娱乐就好不必较真。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