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艇载着我抵达位于泻湖一个独岛上的威尼斯圣克莱门特皇宫凯宾斯基酒店,穿过华丽的宫殿建筑,房间里的手写欢迎信和玻璃瓶里绽放的郁金香,让我有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所营造的氛围感。
只是小说中的威尼斯即将迎来一场瘟疫,而我则是因为疫情中断旅行,以至于五年后才第一次重返威尼斯。”
资深媒体人、内容创作者
徐宁于2023年出任芭莎文化艺术部总策划,以探索“美与生活方式”为使命,专注于Green BAZAAR、BAZAAR ART等IP的运营。
2024年4月19日,海平面上的威尼斯
五年后的初夏,我拖着疲惫的身体从马可波罗机场出来,行至码头,坐上快艇,当威尼斯宫殿建筑群在水面上再次出现,孤单的旅行者立刻涌出了很多情绪。
忘不了的是上一次的威尼斯旅程。2019年,那时的世界充满着爱、乐趣与创造力。就像那一年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展现着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交汇的好奇心,而盛大的双年展则用艺术激发着世界的反响与对话。
我和友人们在威尼斯度过了愉快的几天,白天看展晚上尽享美食美酒,并计划着雄心勃勃的未来。
这之后我去了波尔图继续打卡几家餐厅,友人则南下看壁画和火山。作为媒体和艺术工作者,那样的艺术旅程是我们的常态,那时的我们确实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摄影:徐赫
与威尼斯一别就是五年。旅行中断,世界变幻,艺术也很难像过去一样,焕发出激发精英与大众的神圣能量,把世界连接在一起,把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
更魔幻的是,今天的旅行也并没有如2019年那样容易,政治阻隔、经济下行、文化对立,洲际旅行比五年前远远落后,如果不是老朋友TOD'S品牌的邀请,我也很难下决心专程飞一趟威尼斯来看双年展。
但我确实被TOD'S精心准备的旅程的主题吸引了:意大利工艺与风格。
快艇载着我抵达位于泻湖一个独岛上的威尼斯圣克莱门特皇宫凯宾斯基酒店,穿过华丽的宫殿建筑,房间里的手写欢迎信和玻璃瓶里绽放的郁金香,让我有了德国作家托马斯·曼(Thomas Mann)的小说《死于威尼斯》所营造的氛围感。
只是小说中的威尼斯即将迎来一场瘟疫,而我则是因为疫情中断旅行,以至于五年后才第一次重返威尼斯。
威尼斯圣克莱门特皇宫凯宾斯基酒店房间里的郁金香
几百年来这里仍然是旅行者向往之地,即使古老的公国灭亡,海洋贸易日渐衰退,也没有让它退下神坛,艺术与情爱仍然在续写它的传说,更不要说它于每年且至今无人能超越的大型展会——威尼斯双年展,包括艺术、建筑、电影等不同主题。
涌上来的饱满情绪扫去了旅途的疲惫,我穿上豆豆鞋,坐上快艇直奔军械库,加入了威尼斯艺术双年展预展的拥挤人群。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是“处处都是外人”(Foreigners Everywhere),按惯例仍然在军械库(Arsenale)和绿城花园(Giardini)两个巨大的展区举行,展期持续7个月。
主策展人阿德里亚诺·佩德罗萨(Adriano Pedrosa)创下了双年展历史上的多个第一:来自拉丁美洲、常驻南半球、少数群体……他定下“处处都是外人”的主题,也是以自己的身份对当下世界的直接回应。
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处处都是外人”,来自意大利巴勒莫艺术团体克莱尔·方丹(Claire Fontaine)的霓虹灯系列作品。©www.labiennale.org
他在声明中说,2024年的双年展,基于一个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大背景:我们身处一个危机重重的世界,这些危机涉及到国家、民族、领土、能源、科技……以及由危机带来的人类的差异与分裂:国籍、种族、性别、自由、财富……
展览邀请了331位/组艺术家参加主题展,重要的篇幅都给了“移民”和“去殖民”两大主题,以及生活在这些主题下的来自“全球南方”的艺术家,很显然他们大都背负着“外人”的标签,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外国人、移居者、流亡者和难民。
“处处都是外人”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讨论。它有两重延伸的意义:首先,无论你到何处,你总会遇到“外人”;其次,无论你身在何处,在内心深处,你实际上永远都是一个“外人”。
“全球南方”的艺术家与艺术是2024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主线。©www.labiennale.org
在撕裂的世界,将“外人”的概念放大,是加剧分离还是消除阻碍?坦率说我还没从旅行情绪中缓过来,直接掉入这么复杂且政治正确的展览议题里,大脑开始嗡嗡叫,那些“外人”肖像不停在眼前闪动。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信息爆炸和感官刺激。TikTok虽然能一夜之间让全世界同频,但我们身处的真实世界却又如此不同。一些人的日常,对另一些人却是太不寻常。
双年展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我也成了艺术的“外人”。甚至,当组委会宣布本届双年展“终身成就金狮奖”,授予出生于意大利的巴西艺术家安娜·玛利亚·麦欧利诺(Anna Maria Maiolino)和居住在巴黎的土耳其艺术家尼尔·亚尔特(Nil Yalter)时,我作为《时尚芭莎》 — — 全球第一本女性时尚杂志的“老”媒体人,也很难不多了一点想法:颁给两位女性艺术家是否也是政治正确的体现(毫无疑问她们都是伟大的艺术家)。
此刻已是威尼斯的黄昏,水面上洒满了金色的落日余晖。“我身处意大利,好不容易重返威尼斯,在艺术杀死我之前,让我回到浪漫意式生活吧……”
我控制不住地喃喃自语,像极了《死于威尼斯》里发疯的作家阿申巴赫,一入水城,就找不到方向,迷路了。
幸好TOD'S救了我。傍晚的行程是TOD'S的特别活动 — — 在双年展期间呈现的“匠心筑艺”展览开幕。
TOD'S是本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国家馆的赞助商,将“匠心筑艺”展览设在军械库展区,与意大利国家馆仅隔了一条小河。“匠心筑艺”是一个充满意式风情的展览,来自威尼斯的11组工匠,以TOD'S经典的豆豆鞋为灵感,通过传统工艺,向人们展示意大利的工艺传承与生活美学。
意大利工匠们以传统工艺制作豆豆鞋 ©TOD'S
我曾经跟随TOD'S掌门人迪亚戈·德拉·瓦莱(Diego Della Valle)先生探访过TOD'S总部,位于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的Casette d'Ete小镇,在工厂里观察过工匠们做豆豆鞋的全过程。从一个制鞋小作坊成长为世界级品牌,TOD'S一直坚持着意大利设计、意大利制造,所以也是意大利生活方式(精神)的忠实传递者。
至今TOD'S的生产地及办公大楼都还在品牌发源地。很多工匠跟随TOD'S一起从青年变成中年、老年,TOD'S则像照顾家人一样照顾他们,让工匠能不断传承上一代的工艺,传承意大利的品位与精神。
这次也是TOD'S回到威尼斯的精神之旅。11组威尼斯工匠,在威尼斯呈现一场与“工艺”有关的展览。我印象最深的是工匠罗伯托·贝尔特拉米(Roberto Beltrami),他出生于1992年,是威尼斯穆拉诺岛最年轻的玻璃吹制大师,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在2017年创立了自己的家族企业,在拥抱现代技术的同时,保留穆拉诺岛千年传统,打造更具当代年轻气质的玻璃制品。
玻璃吹制大师Roberto Beltrami ©TOD'S
同样的传承与创新还有很多,马赛克、木料、贡多拉船、帽子、面具、金箔……这些在历史中闪耀过光芒的工艺,以及背后一代一代的工匠们,都是意大利精神的传承者。而他们的技艺与创造,在今天仍然焕发着新的光彩。
这和我们一直关注的“非遗”,希望推动的“东方美学传承”非常相似,翻译过来就是我们的“艺术文旅”。只是我们还没和艺术、工艺、时尚产生更大的碰撞。
TOD'S于威尼斯双年展期间呈现的“匠心筑艺”展览现场 ©TOD'S
好了好了,这一天的信息量太大了,从复杂的情绪到复杂的世界,再严肃聊下去,真的是太对不起夜色中的威尼斯。看完展览,几杯酒下肚,我们几个旅行者决定前往一家有超好喝鱼汤的本地小餐厅暖暖胃,叙叙旧,继续享受这趟艺术的旅程。
因此,我劝你隔一个夏天一定要来一次威尼斯,看艺术双年展,也是看人类如何用艺术描绘这个世界,以及看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的变迁。
出品
芭莎文化艺术部
Green Bazaar Lab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