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位于海南岛南端,北面靠山,南临南海,26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上,阳光沙滩,椰风海韵,是国内外游客海滨度假的理想之地。广袤的海洋资源为三亚发展水上运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三亚不断推进热带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旅游,冲浪、潜水、海钓、帆船、桨板等一系列新兴运动蓬勃开展,各地水上运动爱好者纷至沓来。
今年42岁的王丰国是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来自山东烟台。在部队当兵时,王丰国学会并掌握了潜水技术。2006年他入职蜈支洲岛旅游区,成为一名潜水教练员。
2011年,蜈支洲岛旅游区启动了中国第一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王丰国加入到保护海洋环境的工作中来,这一干便是13年。
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是海南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王丰国团队5名成员各个都是潜水高手,他们承担着海洋牧场维护、海底珊瑚移植、海洋环境监控等方面的工作,清理海洋垃圾和珊瑚敌害也是王丰国团队的日常工作。
“我们一天需要下水作业2到3次,每次接近两个小时。”王丰国介绍说,“海底作业对潜水技术和体力要求很高,因为潜水时不仅需要熟练操作潜水装备,还要保持身体呈斜倒立的姿势,以免误伤珊瑚丛。”
为了恢复附近海域内的生态环境,蜈支洲岛于2016年开始珊瑚的大面积修复。截至目前,王丰国带领他的团队已经种植了51000多株珊瑚断枝,面积超53000平方米。
“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和珊瑚修复工作后,蜈支洲海域的鱼类数量和品种都在成倍增长。”王丰国说,“最近,我们的水下监控视频拍到了一只巨型石斑鱼,石斑鱼对生存环境很挑剔,它的出现其实也证明了我们海洋牧场建设对海洋生态的修复成效。”
在王丰国看来,珊瑚修复与海洋保护工作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希望以后人们下海时,一眼就能看见美丽的珊瑚和鱼群。”王丰国说。
这是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沉船鱼礁附近拍摄的巨型石斑鱼(2024年5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三亚市海棠区蜈支洲岛(无人机照片,2023年5月1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在水下开展巡护工作(2020年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三亚蜈支洲岛,王丰国(右)和同事前去码头乘坐快艇(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在三亚蜈支洲岛,王丰国(右)查看海洋牧场信息化系统(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王丰国背着气瓶跳入海中(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在三亚蜈支洲岛,王丰国等待乘坐快艇前往潜水平台(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在安装人工鱼礁(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这是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的珊瑚苗圃(2016年3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在三亚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王丰国(右)和同事在移植珊瑚(2023年5月1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王丰国带着潜水设备登上潜水平台,准备下海(2024年5月23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在后海村一家冲浪俱乐部外,杨兴富取下冲浪板准备去冲浪(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一名游客手持冲浪板行走在后海村的街巷里(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在后海村的码头上,杨兴富牵着缆绳帮同村渔民的渔船停泊靠岸(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在后海村皇后湾的沙滩上,杨兴富(右)下水前与另一名冲浪者交流(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这是后海村街市夜景(无人机照片,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冠宇 摄
在后海村的街巷中,一家冲浪俱乐部的门外摆放着冲浪板(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杨兴富手提冲浪板行走在后海村皇后湾的沙滩上,他的女儿佳佳在一旁玩耍(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晨 摄
杨兴富冲浪前为冲浪板打蜡(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杨兴富手提冲浪板行走在后海村的街巷中(2024年5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