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名作家、百座湘村,无数湘人、万般湘味。他们的笔下,有山野之趣,有儿时回忆,有湘村的往昔和今生……即日起,红网文艺频道联合湖南省作协,推出“文化中国行之文学里的湘村”系列报道,带你探访、游历美丽乡村。
施溪村一角。
溪水潺潺声如韵
文/罗克军
山路弯弯,宛如盘龙,徐徐延伸至气势雄伟的武陵山脉深处,轻快的小汽车在山沟沟中蜿蜒穿行。
“沅陵猪脚粉,神仙也打滚”,这道以滑嫩可口、鲜香四溢著称的美食,被当地人誉为“灵魂早餐”。一大早,吃上一碗散发着浓郁湘西风味的猪脚粉后,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沅古公路逶迤北上,约摸一个小时车程,便到达远近闻名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二酉苗族乡施溪村。
太阳已经爬上山冈,天空裂开道道云缝,缕缕阳光穿透云层从空中飘洒下来,照得整个村庄金灿灿的。
放眼望去,层峦叠翠的连绵群山,清澈见底的河流涧溪,古朴生态的苗家山寨,山树掩映的吊脚楼舍,来往穿梭的小商小贩……好一幅惬意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村部栏杆上,悬挂着19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是那么庄严醒目、熠熠生辉。誓言无声,却如一束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着深山苗民的前行之路。
二酉苗族乡,地处武陵山脉南麓,面积365.98平方公里,人口4.2万,是中南五省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乡。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历史典故即出自于此,让“中华书山”——二酉山扬名天下。
施溪村,这个千年苗寨便坐落在二酉山西北端,是二酉苗族乡面积最大的村。这里,群山环绕,溪流纵横,其中一条溪流最长,从“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之一的古丈县发源,流经该村10多公里,名曰施溪,该村便由此得名。
流水潺潺、九曲逶迤的施溪,从巍峨群山的怀抱里流淌出来,带着浩瀚绿色的相思和烂漫山花的芬芳,滋润着这片神奇土地的斑斓和大山岁月的葱茏,在一平坦宽阔处汇入草塘河。
溪流萦回,水清见底,可见沟底的卵石和游动的鱼儿。垂柳依依,映照水中,自由吮吸着甘甜的溪水。夹岸高山,古木参天,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
一
有人说,追忆曾经的苦痛,才能愈加珍惜现在的拥有。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陶醉的和美乡村,前些年却是另一番景象。陪同我们游览的村主任刘明万谈起施溪村的过往,一幅忧郁的表情。
——典型的深山村。施溪村深藏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路窄,偏远闭塞。抬头是山,低头是沟,人均耕地仅0.8亩。农网改造没有推进,宽带网络进不了村,不少农家连台电视机也没有。联合组苗民李启秀10多年没有下过山,听不懂普通话,与外界交流十分困难,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山内山外两重天”,外面的世界对施溪苗民来说是那样的遥远而陌生。
——深度的贫困村。全村516户2131人,面积21.95平方公里。在2014年扶贫对象识别中,有贫困户216户877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1%,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村集体经济一直是个空白,人均年收入不到2300元,属省定深度贫困村。多数村民只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既有因贫穷上不起学的苦涩,又有因山高不便上学的痛楚。代家坡组苗民赵顺成家,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无言地诉说着贫困的辛酸。
——出名的光棍村。“有女莫嫁施溪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受穷一世哀。”这首当地的歌谣形象地道出了昔时的窘境。山里的女人走出去后不愿回村,山外的女人又没有谁愿意嫁进来。“贫困逼人走,人走更贫困”,娶妻成家成为当地青年一个很难绕过去的坎。2014年,村里40岁以上的单身汉达43人。
——纯粹的民族村。施溪村由原施溪、枫香塘、刘婆溪3村合并而成,17个村寨呈“大分散、小聚居”格局分布,依山而建,大者数十户上百人,小者六七户几十人,一般聚族而居,也有杂姓共居的。由于靠天吃饭,傍山谋生,他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属纯苗聚居区。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听鸟鸣,晚上数星星,成为苗民不变的生活常态。令人心痛的千年贫困,似乎像大山一样沉重,时有阿哥阿妹哀婉的歌声在凄清的悠谷回荡。
溪水呜咽,日夜奔流,溅湿了岸边的山花小草,也溅湿了村民沉甸甸的心。欲问山里世界几多愁,恰似条条溪水潺潺流。
木桶养蜂。
二
有位诗人说,“故乡真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也许这是诗人对故乡贫困的无限哀叹,抑或是对和美乡村的满目期待。
一条梦想的溪流,孤零零地流淌在千年的原野。
东方风来,山川潮涌,决胜脱贫的号角响彻大地。施溪村虽然偏远,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听到滚滚春雷的涌动。溪流开始苏醒,原野焕发生机,消除贫困、振兴乡村成为大山深处的呼唤和主旋。
施溪村,山连山,山叠山,山上有山,山外有山。人迹罕至的群山是草药百花的海洋,自然也成为蜜蜂的绝佳繁衍地。
木桶养蜂,大山野养,一年只取一次蜜,曾是施溪苗民传统的养蜂法。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由于蜜蜂采集了五倍子、党参等名贵野生药材的花蜜,且酿造时间长,蜂蜜的品质相当好,具有清热解毒、润肠通便、保肝护脏、养颜益寿等功效,是大湘西老中医开药方不可替代的药引。《神农本草经》把蜂蜜列为上品,指出其有“除百病、和百药”的作用,“多服久服不伤人”。
每年金秋十月,是取蜜的最佳时节。取蜜工艺十分讲究,割脾取蜜,只取三分之二,留足蜜蜂过冬的食物。老祖宗留下训诫:养蜂人要知足常乐,对人对事不可贪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木桶养蜂在施溪村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家家户户都会养上几桶,可惜蜜不多,逢年过节时家人可以尝个鲜,偶尔也会作为湘西特产送给亲戚朋友一些。
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产出来的蜂蜜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让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念念不忘。一传十,十传百,施溪村的木桶蜂蜜在当地小有名气。由于一年只取一次蜜,产量比较低,加上一无品牌二无规模,自然没什么销路,也就谈不上什么收益,更不要说靠养蜂发家致富了。
村里没产业,村民没事干,村子难发展。贫穷像恶魔一样缠绕着大山深处的施溪村。
“一人富,不算能耐;大家富,才是大德。故乡哺育我,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家乡摆脱贫困。”青石小巷的惆怅烟雨,吊角长廊的淡淡回风,始终摇曳在陈洪福的心头,挥之不去。
陈洪福,龙池坪组人。坪,意为平坦的场地。龙池坪应该说是施溪村难得的一块好地方,田地平整,水源不愁,阳光充足,沅古公路沿组而过,交通条件在全村算是最好的。他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孩提时代,后来通过考学走出了大山。
因为热爱,所以奔赴。2016年初,在三一重工工作8年、月薪上万元的他,思索再三,毅然返村创业,让青春在基层奉献中无悔。
走一步有一步的风景,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回村不久,陈洪福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018年3月,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进驻施溪村,开展为期三年的帮扶。得知这一消息,村民们纷纷奔走相告,仿佛盼来了救星,压抑心灵深处的脱贫渴望如汩汩泉水,喷涌而出。
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进者,不问来自西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庄严承诺,将陈洪福和工作队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他们在走访中发现,“志气哥”姚茂英,肢体二级残疾,10岁学会走路,12岁学会说话,却不愿两眼向上靠政府,不甘向命运低头,发展木桶养蜂17桶,产蜜140多斤。驻村工作队帮忙拿到城里去卖,竟然成了“抢手货”,不到半天就销售一空,“志气哥”收入13000余元。
一次销售蜂蜜的经历,点燃了陈洪福和工作队发展养蜂带动村民致富的希望。
“人啊,就怕胸怀鸿鹄之志,手无缚鸡之力。我们不能守着金窝子,过着穷日子。”陈洪福细算了一笔经济账:每桶产蜜8斤,每斤卖100元,发展2000桶,村里一年就可收入160万元。靠规模赢利润,向品质要效益,何不充分利用漫山遍野的天然蜜源,让施溪村辐射带动二酉全乡发展木桶养蜂产业呢?
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成立五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鼓励二酉苗民发展木桶养蜂,邀请专家现场技术指导,精心选择加工厂址,购买标准化生产线,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注册“山水酉情”商标……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在升腾,让这甜蜜产业早日甜蜜苗民的生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错落有致的蜂桶布满山坡,养蜂产业初步形成“户分散养殖,村保价收购,厂集中加工,社统一销售”的集约态势。
“山水酉情,这个商标文化品味浓!”站在蜂蜜加工厂前面,姚茂英绽放的笑容比谁都灿烂:因为残疾,他不能跟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打工;因为闭塞,他想发展养蜂产业却担心销售门路。如今,村里有了自己的加工厂,蜂蜜有了自己的响亮品牌,家门口创业致富不再是遥远的梦。他甭提有多高兴了。
一只小蜜蜂,就是一双脱贫的翅膀,舞出了苗民对生活的希望。合作社成立当年,姚茂英养蜂增至80桶,采割后将蜂蜜直接送到合作社,一次性收入6万多元。他拿到卖蜜款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脱贫申请书递交村委会。初次创业成功的喜悦让姚茂英坚信:家乡是个好地方,挣钱不用去远方。自此他越干越欢,名气也越来越大,被沅陵县评为“十佳残疾人自强模范”。
“好哟,木桶蜂蜜,甜甜蜜蜜!”刚冲泡的蜂蜜水,冒着冉冉热气,小勺轻拌,搅得空气也甜丝丝的。抿上一小口,姚家湾组脱贫村民尹八八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幸福的喜悦挂满眼角。
看到“志气哥”姚茂英实实在在赚了钞票,腰包渐鼓,尹八八、张勇等苗民纷纷主动加入养蜂队伍,从养殖到采割,从沉淀到分装,从订单到物流,自觉当起了主力。养蜂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深山苗寨荡漾着欢快的笑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的,在这绵延起伏的群山之中,有多少人在日夜劳作,有多少人在默默奉献,有多少人在逐梦乡野,他们隐入尘烟,成为尘烟深处最辛勤的劳动者,他们留下的,或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三
回首来路,才知道走出了多远;亲历奋斗,才明白付出的意义。
尝到发展养蜂产业的甜头后,苗民的目光又盯上了满山满坡的油茶树。
这里,气候温润,土层疏松,晨雾薄如纱,日照满山岗,为油茶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油茶树,又名茶子树、白花茶,是一种多分枝的常绿植物,向四周散开,树冠宽阔,花果同树,茶果采摘榨油名曰茶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
公元前3世纪的《山海经》早有记载:“员木,南方油食也。”这“员木”,即为油茶,秦时称甘醪膏汤,汉末称膏汤枳壳茶,唐代始称茶油,沿用至今。
神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亦有记载:“茶油性偏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主治肝血亏损,驱虫。益肠胃,明目。”
现代研究表明,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并富含山茶甙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不易酸败变质,是优质健康的绿色食用油。
“讨个婆娘成个家,问天问地要饭呷。好山好水种油茶,百里山岭万树花。”这首当地流传的民谣,就是油茶树与苗民生活休戚相关的生动写照。
茶油在湘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衍生出许多相关的风土人情:结婚送茶油,意为多子多福;大寿送茶油,意为四季长春;生子送茶油,意为花果同美;升职送茶油,意为明目清心。
曾几何时,油茶树一直是施溪村最重要的经济林。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苗民基本靠几亩薄田和油茶林勉强度日,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不了几个钱,生活相当拮据。大部分年轻人干脆走出大山,进城务工去了。村里多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大山人气不足,着实有些清冷。由于疏于打理,杂灌丛生,2000多亩油茶林渐渐荒芜。
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苗民看到昔日油茶林风光不再,多少人心中隐隐作痛,空留声声叹息。山谷中时时传出沧桑的苗家飞歌:打工媳妇出门汉,舍家撇业挣钱难。背井离乡不情愿,爹娘梦里追也赶。
群众的期盼就是努力的方向。在实地考察中,工作队对发展油茶产业有了更深的感悟:茶油素有“东方橄榄油”之美誉,国际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健康型食用油向全世界重点推广,这就意味着发展油茶产业是惠及人类身体健康的朝阳产业。
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决定盘活闲置资源,实施低产林改造,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村里脱贫的支柱经济来打造,让油茶林重焕生机。
众所周知,发展产业面临诸多风险,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
事不避难,知难不难。工作队邀请专家现场把脉,奔赴永顺实地取经,寻找龙头公司带动,几番周折,最终确定油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引进公司,低改千亩,分期开发,保底分红,利益共享,让农户“流转土地有租金,就近务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
思路决定出路。工作队和村干部商定,第一期先在3个村民小组打造一个连片的油茶示范基地,第二期实施全村低产林改造。
万事开头难,破难别有天。为建好示范区,他们到代家坡、毛栗界、陈家溪3个村民小组一户户调查走访,一次次坦诚交谈,鼓励大家流转林地、连片种植,同时多方联系,引进有实力、有经验的龙头企业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企业没有雄厚实力做不了,没有社会担当不愿做。经多方考察、反复商谈,最终工作队和村两委确定引进湖南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沅陵县康欣园生态茶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该公司是一家以食用油生产、加工、销售与农林果园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科技企业,一直秉承“金砖品质,匠心传承”的品牌理念,坚持以纯正、冷榨、有机生产山茶油,品质从始而终,信誉有口皆碑,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有了金刚钻,不怕瓷器活。引进公司经营后,荒芜的油茶林开始变得热闹起来:50多名村民常年活跃在坡坡坎坎,除杂疏密、修剪整枝、垦复施肥、防病治虫……朴实憨厚的苗民,对山茶油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为保证山茶油的纯天然,他们坚持割草还地、施有机肥,严格按照有机农产品种植模式劳作,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人人笑得合不拢嘴,清冷的大山开始绽放久违的青春活力。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才会看到希望。党的‘三农’政策好,我们要努力朝前跑。”幸逢正在油茶林指导苗民劳作的公司负责人张国庆,一见面他便侃侃而谈,农业是一个需要情怀的事业,产业发展之路异常艰辛,“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他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迎难而上。
张国庆个儿不高,皮肤黝黑,目光中充满坚定与自信。
坚守深山,精心培育,助民致富,他的目标是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对全县示范园区油茶果进行精深加工、提纯、配方,生产高端山茶油,实现油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促进油茶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湘西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区标杆。
胸怀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目光有多远,脚步就能走多远。第一期低改502亩油茶林完成后,沉寂几十年的荒山被唤醒,茶果压弯了枝头。
油茶花开茶子红。仅去年,公司收购村民采摘的茶果达15万公斤。张国庆介绍,与新造杂交的油茶林比,虽然低改的产量不高、出油率低,但油的品质更好,更受市场欢迎。
“一亩油茶六七十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现在我们都管油茶树叫‘摇钱树’。”看着昔日撂荒的山地如今一片青翠,正在林地劳作的代家坡组苗民代德勤笑得很开心,脸上的皱纹就像一朵开放的金菊,“公司带动我们脱贫致富,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脱贫户代照斌和老伴也在油茶园里干活,他家的土地流转了,加上油茶林务工收入,每年可得七八千元。他兴奋地指着茶果盈枝的大山说,“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现在真的变成金山银山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在大家铆足了劲,要让荒山成为绿色银行,让油茶果成为致富之果。”随行的村主任刘明万一边笑盈盈与劳作的村民打招呼,一边自豪地向我们介绍,“我们把山茶油定为村里的主导产品,现在产业链延长了,发展空间打开了,农户每年可增收上千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2万元,公司也得到发展壮大。”产业发展好,三方得实惠。小小油茶果,正铺起深山乡村的致富路。
登高远眺,满山满坡的油茶林,从山脚延伸至山顶,从这山绵延到那山,像漫天舒展的青云,一眼望不到边;入林近观,郁郁苍苍的油茶树,绽绿吐翠,迎风起舞,像层层起伏的碧波,在阳光下泛着粼粼的光……漫步油茶基地,就像欣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江南山水名画。
村民座谈。
四
不管成功路上泪多少,只要有梦想,一切不可阻挡!
当我们一行对油茶产业啧啧称赞时,村支部副书记张六生却一脸俏皮地说,村里还有一个“当家”产业——生态养殖场。
带着好奇与惊讶,我们饶有兴致地来到生态养殖场。这是一幢两层的楼房,进口处安装水帘降温,出口处配备风机除臭。夏天享新风,冬天睡地暖,让我们见识了猪的“豪宅”。这个养殖场的自动化、机械化程度较高,自动供水、自动送料、自动环控,偌大的养殖场只有两名工作人员。这个养殖场是与省龙头企业——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年出栏5200头,村里每年纯收入50.2万元。该养殖场与二酉苗族乡30个村1125名脱贫人口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年每人增收200元,同时保障5个脱贫村和16个非贫困村的集体经济。听着张六生的讲述,我们触摸到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强劲脉搏。
珍珠只有串在项链上才更加璀璨。施溪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集木桶养蜂、油茶低改、生态养猪等产业于一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拓宽五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经营项目。
一子落稳,全盘皆活,合作社发展迅速,2018年艰难起步,如今每年纯收入上百万元。山茶油、土蜂蜜等生态有机产品每天都在线上线下热销,账户金额噌噌上涨……数字无言,承载着山村的未来和希望: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筑牢致富“靠山”。
群峰罗列,绿水环绕。文学大师沈从文曾赞叹:“沅陵,美得令人心痛!”如今,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个个蓬勃兴起的山村产业,正成为湘西大山深处最美的风景。
五
太阳缓缓滑落山谷。天边一抹燃烧的晚霞,如火,似血,映红了远处的山巅。
缕缕微风吹来,若有的清香沁人心脾,带来丝丝的凉爽,冲淡了白天的暑气。
公路两旁的太阳能路灯亮了,远远望去,大山像佩戴了一串亮晶晶的项链,倏地妩媚许多,竟是那么绚丽,那么迷人。盏盏路灯,照亮了整个村子,也照亮了苗民的精神生活,还有千年苗寨不朽的传说。
跟随村干部的脚步,我们来到文化广场,这里早已人头攒动。随着音乐响起,一个苗家阿妹穿着苗服领舞,舞姿是那么的轻盈、灵动,仿佛一缕轻烟般飘逸。人们自发地排出简单队列,和着节奏明快的旋律自然舞动着身姿,尽管动作不那么专业,但怡然自得,脸上写满了幸福。
广场南角,单杠、双杠、吊环等健身器材一字排开,三三两两的人在那里随意摆弄着,像城市的公园那般热闹。
岁月悠悠,轻吟浅唱。日子越过越好的苗民,越来越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那才是真正的富裕。”村妇女主任瞿支丽介绍,自从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修建文化广场后,人们渐渐养成了热爱运动、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早晚出去散散步,远眺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倾听溪水在山涧潺潺流淌,凝望千年苗寨的万家灯火,领略家乡变化的日新月异。当然,文化广场是人气超燃的地方,今天的场景几乎每天上演。
瞿支丽越说越起劲,甜美的笑容如同一朵盛开的百合,绽放出温暖的芬芳。一阵风拂过,她的发丝随风飞舞,高高挽起的发髻把她妆扮得端庄而秀美。
我们边看边聊,步子不紧不慢。她说,苗民粟姣姣原来患有严重的颈椎病,还曾为此住过院。参加广场舞队后,每天跟着跳操,现在已经完全康复,成为“铁杆舞者”。好些平日喜欢打麻将的苗民也加入广场舞大军。就是这支自学成才的舞蹈队,曾加班加点编排节目欢送省委办公厅驻村工作队,节目还上了县电视台。谈起这些,作为舞蹈队组建者,瞿支丽一脸的幸福与自豪。
“村里最大的特色,是‘幸福基金’的设立;群众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看我们一脸疑惑,瞿支丽开始娓娓道来。
过去,大山深处的闭塞和贫瘠,让一些苗民产生了消极认命的想法,缺乏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有的安于现状,对劳动致富不积极;有的不愿赡养老人,子女间相互推诿;有的卫生习惯不好,房前屋后垃圾遍地;有的不关心集体,碰上建设用地漫天要价……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贫困,必须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于是,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成立“幸福基金”,出台管理办法,在全村开展勤劳致富之星、孝亲敬老之星、关心集体之星、卫生清洁之星、爱岗敬业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等“六星”评选,每季度评选一次,发放一份奖品,制作一块牌匾,由村干部一一登门,张贴在农户家的显眼位置,让“明星”成为全村学习的榜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开展“六星”评选活动后,村民积极争当“五有”村民,即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一张文明的嘴、有一双勤劳的手、有一处干净的房、有一个向上的家,村里的风气悄然改变。
2021年全村考上12名大学生,是施溪村历史上考上大学人数最多的一年。村里召开表彰会、佩戴大红花、发放奖学金,点燃了乡村学子理想的火焰……幸福基金,如希望之光,给苗民生活带来了浓浓的幸福味道。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施溪村下足绣花功夫构建乡村新风,去年底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主任刘明万告诉我们,一个村受到全国表彰,既是政治荣誉,更是责任担当,每个村民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这个来之不易的荣耀。
“养老金又涨了,养老更安心”“县城医院与村卫生室‘结对子’,家门口看病更开心”“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咱办事更省心”……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让苗民心中乐开了花。
“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苗民向村委会强烈呼吁,将这14个字镌刻在进村大桥的醒目位置,让来来往往的人们永远记住,是党让他们走出贫困,踏上了今天的幸福之路!
“江山多美好,绿起来的家园知道;家园多美好,笑起来的百姓知道;百姓多美好,富起来的神州知道……”微风过处,似有天籁般的歌声在山谷飘荡。
行走在大山深处,咀嚼着山村变迁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是啊,世间有种风景,与繁华无关,却饱含大自然的脉脉温情和暖暖的人间烟火。
溪水潺潺,日夜奔流,见证着岁月的更替和山乡的巨变,自在地唱着欢乐的歌,悠悠流向远方。
(文中图片皆为作者提供)
罗克军,湖南澧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数篇文学作品在《解放军报》《战士文艺》《战士报》《湖南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多篇征文在全省大赛中获奖,曾出版个人文学集《一路兵歌》《山水酉情》两部著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