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齐鲁大地,在她15.5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有一项蔚为壮观的人造工程,如一条蜿蜒盘旋的游龙,西起黄河,飞越绵延起伏的泰沂山脉,一路向东奔入黄海。它就是齐长城,被誉为“齐鲁大地的脊梁”。
莱芜,地处鲁中,四周群山环列。境内“宫山如屏,汶水如带,西瞻岱岳,北枕长城”。在古人眼中,齐长城如一条长长的枕头,横亘在莱芜北部的群山之巅,千百年来,护佑着脚下的子民“高枕无忧”。
公元前555年,晋国联合鲁、宋、卫等国伐齐,联军来势汹汹,危急之下,齐灵公将济水以南依河临山的一段水坝拓宽、加厚、筑高,以为阻挡。相传,这是齐长城最早的缘起,比秦长城还要早400余年。
今天,当我们寻迹齐长城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长城两侧的高度并不一致,而是南高北低,从南边看要么是悬崖峭壁要么是城墙高筑,垂直而下,不好攀登;而北边则截然相反,不仅高度低、坡度缓,甚至还有宽阔的台阶或者马道,真可谓“易守难攻”。显然这种建筑特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遥连泰岱盘坤轴,横锁青齐到海门。”绵延千里的齐长城,战时筑起防御外来侵略的铜墙铁壁。而当战争的阴霾散去,齐长城则露出他温情的一面,那些壁垒森严的关隘,门户大开,成为经贸往来的枢纽。鲁地村的便门,就是齐鲁两地人民频繁沟通往来的最好见证。
齐长城,这道千里巨防,在2000多年前成就了齐国的春秋霸业;而在长城的另一侧,则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夹谷会盟、长勺之战;孔子观礼、孟子止嬴,在齐长城的上空,日复一日,上演着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风云际会。长城无言,却是最好的见证。
在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娘娘庙村以北,两山对峙的垭口处,耸立着一座古老关隘,这就是齐长城锦阳关。它与青石关、黄石关并称齐长城在莱芜的三大关口。
今天,青石关、黄石关的关楼大部分已在时代更迭中消失无影,似乎只有锦阳关孤独地存在着,见证着现代的热闹喧嚣与历史的沉寂苍凉。
锦阳关原名通齐关,因址在章丘锦屏山以南,后改名锦阳关。旧锦阳关关口呈拱形,皆青石建筑,城门高约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两扇关门为荆木做成,关门时用直径15厘米的门杠横锁。“锦阳关”三个阳文大字,刻于关门上方一块青石匾上。
锦阳关既是交通要道,也是军事要寨,故在周围的险峻山峰或制高点上修筑城堡、烽燧,居高临下,扼其咽喉。
光阴流转,2000多年的时光已过,古老长城的烽火台上,狼烟不再升起。今天的人们只能从空中俯瞰,隐隐能够分辨出当年烽火台的轮廓,宛如一只眼睛,日复一日,默默凝望着岁月苍穹。(济南日报 作者:宋亚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