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园在来今雨轩举办深度人文对话活动“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园林专家、京味作家和公园管理者就北京公园早期的功能与地位、北京公园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来今雨轩讲堂于当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坛庙转向市民公园
中山公园开放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开辟公园时如何遵循保护优先的原则?在活动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曦回顾了中山公园由皇家坛庙转向市民公园的历程。
中山公园前身是明清社稷坛。社指土地神,稷即五谷神,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与农业的地方,古人以“社稷”代指国家。社稷坛始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宫殿的同时营建社稷坛,与祭祀祖先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组成“左祖右社”的礼制格局。
6月10日,为庆祝中山公园对公众开放110周年、助力首都文化中心建设与花园城市建设,中山公园在来今雨轩举办深度人文对话活动:“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1912年,裕隆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清政府退位。1913年,负责天安门内外指挥事宜的时任交通总长朱启钤巡视到社稷坛,看到当时荒秽的现状和宽阔的前景,即生辟建公园之念。1914年秋,朱启钤得到民国政府的许可,将社稷坛开辟为中央公园。10月10日,中央公园正式对外开放。
中山公园初名中央公园,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城市公园,是北京“公园开放运动”的首座开放公园,它的成功开放促成了北海、景山、恭王府花园、潭柘寺等近代北京皇宫禁苑、私家花园、寺观坛庙的相继开放,并对北京现代城市公园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仅一年即建设唐花坞、来今雨轩等新建筑
据郑曦介绍,当时朱启钤主张在保持社稷坛原有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前提下修建公园,保留了原有的五色土坛、殿堂、墙垣等古建筑。同时在皇城城墙上辟建公园南门。公园正式开放时,人们为先睹帝王禁地况景,踊跃参观,游人数以万计。
园中还增葺了山水、亭榭、花木。仅1915年一年,公园就建设了唐花坞、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格言亭等多座新建筑。值得一提的是,朱启钤确立了“依坛造景”的建园方针,新建建筑均布置在外坛,内坛的建筑与坛庙设施格调保持至今。
公园的建筑多以中国园林传统建筑造型为主,并以匾额楹联之文意臻化园林意境。
以来今雨轩为例,其由朱启钤亲自命名,其意取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秋述》小序:“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意谓新旧朋友来此欢聚。匾额最初由民国画坛声誉颇高的徐世昌书写。
6月10日,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深度人文对话“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活动现场,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园林专家、京味作家和公园管理者,就北京公园早期的功能与地位、历史掌故、新中国公园的日新月异、北京公园的未来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研讨。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中山公园在外坛保护、移建了一批珍贵的园林遗产。例如,从圆明园移至公园的兰亭八柱、兰亭碑、露水神台等。
中央公园是民国北京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之一,文人还常在园中水榭举行模仿兰亭修禊的雅集。来今雨轩更是重要文化场所,在轩中成立了文学研究会等文人组织。除开展高雅的多种展览及文化活动之外,公园还适应现代市民需要,开展卫生、体育、娱乐活动,曾建设过台球房、照相馆、金鱼池、儿童游戏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滑冰场等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修缮、维护、建设,中山公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市属公园文创已达13个品类5400种
最近,“公园20分钟效应”盛行。有研究表明:在公园游览20分钟,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将得到提高。到公园去做什么?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推荐,到公园感受文化之美,体验自然之趣。
“像中山公园这样的历史园林北京还有很多,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管理着11家历史名园,包括颐和园、天坛等2家世界文化遗产,北海、景山、香山等8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她说,在历史名园的保护传承方面,市公园管理中心完善历史名园保护规划,挖掘历史名园的文化内涵,阐释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对古建筑进行分级分类和预防性保护,并对古树进行养护复壮,实施精细管理。
6月10日,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深度人文对话“到公园去——从1914年到2024年”活动现场,参会嘉宾聆听发言。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网红文创店、特色花卉、如画的风景打卡地……近年来,有着悠久文化的历史名园频频“出圈儿”。在创新发展方面,市属公园突出“一园一品”特色植物,加大历史名园代表性景观植物培植力度。同时将公园中的一些建筑空间改造或重新装修装饰,植入咖啡茶点、阅览、手工制作等功能,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我们的公园文创涉及文化用品、日用品、食品等13个品类 5400种。”她说,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如厕所、牌示、路椅、果皮箱等形式、体量、色彩、功能等不仅需要与时俱进,也要与历史名园的整体氛围相协调。
张亚红说,公园是城市开发建设范围内最接近自然的场所,要为人们提供感受文化之美、体验自然之趣的空间和配套服务,让更多的人到公园去,体验快乐、释放压力、激发活力。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张磊 校对 刘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