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地区宣布文旅场所和旅游景区免实名参观,引起关注。
端午假期前,苏州市宣布,从2024年6月7日起,除7家重点景区和苏州博物馆本馆外,全市其他A级景区、文化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取消实名预约,线上线下购票环节也不再要求游客提供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6月10日,上海市文旅局公告,除部分热门景区和文旅场馆(名单共列出29家)需实名预约或实名购票外,其余A级旅游景区及美术馆、博物馆等将继续全面落实参观免预约举措。
各种场所实行实名制出入,兴于疫情期间。如今,商场、饭店、公交地铁站、广场、免费公园等绝大多数公共场所,早就取消了刷码实名进出的措施,但在很多收费旅游景点或者要预约的博物馆等场所,仍保留了实名预约制,有些景区甚至会强制录入人脸。
这些文旅场所数量众多,仅上海市就有三千多家,全国各地可谓数不胜数。数以几十万计乃至更多的景区都保存着大量的游客个人信息,风险是相当大的。它们采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不具备保护游客个人信息安全的能力。而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就会给游客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文旅场所取消实名制,不仅仅可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可保护游客的个人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确定了个人信息收集的“最小必要原则”,非必要不得收集个人信息,必须收集个人信息的,也应该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内,不得过度收集。而游客到旅游景点参观游玩,景点只需要查验其是否购票,并没有收集个人信息的必要性。当然,对于部分享受优惠票价的游客,景点可以要求其出示相关证件进行核对,但也没有收集并储存游客个人信息的必要。3月29日,文旅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在谈到老年人和入境来华游客便利化措施时就提出,对常年预约空余量较大的景区,不实行预约,尽可能减少游客个人信息采集。
目前,推行了景点免预约的城市,都保留了几家“重点”景区继续实行预约,其理由或许是这些景区人流量大,实名预约是为了控制人流量。但是,控制人流量,也不一定要用实名制预约的方式,不实名也可以预约。有人或以不实名预约会导致黄牛泛滥为实名预约制辩护。但黄牛只是一种经济现象。因为有少数黄牛,就让所有游客都承担个人信息和隐私被泄露的风险,是不合适的,也不符合比例原则。
对于人脸等敏感个人信息,更应该加强保护。在部分特殊场景下,景点确有收集和保存游客个人信息的必要,比如一些景区发行年卡,有些景区一次购票可多次出入,就需要对游客进行核验,以免冒用。一些景点为此采取了使用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进行鉴别的方法。这些场景下,景点收集并储存游客的部分信息,用于后期入园核对,有其必要性,但只需要保证前后入园的是同一人,并无需知晓游客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更不必将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与游客实名关联。也就是说,这些场景只需要做身份一致性验证,但并不需要实名,而身份一致性验证也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要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人工验证也是方法之一。
2020年,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案一审判决,野生动物世界需删除其收集的郭兵的人脸信息。2023年,国家网信办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方可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实现相同目的或者达到同等业务要求,存在其他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的,应当优先选择非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方案。根据这一规定,即使在有必要处理个人信息的场所,也应该优先使用指纹、人脸识别之外的手段。比如可以采取人工识别的方式核对身份。
上述征求意见稿还规定,宾馆、银行、车站、机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经营场所,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的,不得以办理业务、提升服务质量等为由强制、误导、欺诈、胁迫个人接受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旅游景点作为经营场所,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除非法律、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不应该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验证个人身份。
总之,旅游景区并无收集游客个人实名信息的必要,更没有法律依据。全国景区都应该取消实名预约、实名购票的要求。即使对年票用户,也不能强制收集其指纹、人脸等生物识别信息。景区不能为自己管理方便,就置游客的个人信息安全于不顾。
辛省志
责编 陈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