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蒙古族,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具有神秘气息的蒙古包。
自成吉思汗建立起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人的身影就出现在了整层历史之中。
如今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等地。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境内的蒙古族总人数为6290204人。
蒙古族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和大多数国人都有所区别。
在住宿方面,很多网友对于蒙古包很好奇,更是疑问:如果蒙古一家人都睡在蒙古包里,那么新婚夫妇该怎么办?
一、蒙古人和蒙古包的渊源
要说蒙古人不能遗忘的文化,那蒙古包肯定算一样。
相信去蒙古旅过游的朋友都见过蒙古包,绿莹莹的草原上微风浮动,草长过膝,或大或小的白色蒙古包像蒲公英一样点缀在大地之上。
蒙古包的形成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
随着原始人类生活方式由采集向狩猎过渡畜牧业出现雏形的同时,也要求人们将居室的特性改为便于迁徙。
于是之前所见的窝棚支架类型逐渐向蒙古包靠拢,蒙古族牧民之所以叫蒙古包,是因为包就是家和屋子的意思。
一个民族的居住建筑往往可以反映其生活习惯和科技水平,而蒙古包建筑就是典型北方游牧民族习惯居住的类型。
这种建筑的背后也反映北方游牧民族将人、畜、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妥善地处理到位。
普通蒙古包内的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天窗、椽子和门。
这其中的哈那主要是说蒙古包的围墙和支架,可以通过哈那来判断一个蒙古包的大小。
一个蒙古包哈那的数量通常在4到12个,12个哈那的蒙古包面积高达600㎡,在草原上很是少见。
12个哈娜的蒙古包看上去就像几十个小蒙古包聚集在一起一样,宛如一座城堡,非常令人震撼。
建好蒙古包之后,族人会在包内铺上地毯和各种装饰,生活用品也会都放进去。
蒙古包发展到现在,包内已经出现了很多现代化家具,这也显示出现代文化融入蒙古族的生活日常的意义。
二、蒙古人的“衣食住行”
毕竟是北方典型的游牧民族,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肯定和大家日常所接触到的有所区别。
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在草原上更是尤为重要。蒙古包的建造最根本的意义就是方便族人生活居住,所以一定要临近水源。
而同时族人所放养的牛羊也需要食草,所以也一定要靠近优质草地,更是要考虑到天气的变化。
通常冬天蒙古包要建在山洼处和向阳的地方,这样寒气就不容易入侵;而夏季的时候则要选择高坡通风的区域,避免潮湿影响日常生活。
蒙古族有属于自己的传统服饰——长袍。
友情提示:因为本文字符偏长,文中可能会有“广告解锁模式”,不过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广告解锁是免费的,大家只需看完即可继续阅读,在此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以及平台。
这种长袍多是开襟,高领且肥大,服饰上通常会享有各种装饰,而且配色通常是红色、绿色、蓝色等对比度强烈的颜色,看上去鲜艳夺目。
而且蒙古族人不分男女,都喜爱穿高筒的皮靴。
不过如今在农业区常住的蒙古族人已经不再穿靴子,逐渐偏向于适合劳作的劳动鞋。
关于美食方面,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分别是面食,耐食,茶食和肉食。
相信每个区蒙古族地区旅游的朋友都会对烤全羊有很高的评价,确实,蒙古族对“做肉”方面很有一手。
蒙古族饲养了大量的牛羊,主要做法基本都是烧烤,诱人的香气配上蒙古族人好客热情的大方气概,属实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都睡一个“包”里,新婚夫妇怎么办?
正如上文中阐述的蒙古人的“衣食住行”一般,蒙古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更诠释了蒙古人和大草原之间独特的相处方式。
如果说是一家三口生活在蒙古包里,自然是很惬意,小小的蒙古包肯定其乐融融,但如果是家族中有人成婚,那又该如何居住?
众所周知,新婚夫妇结婚后,往往代表着一个新的家庭的诞生,在如今的社会观念中,基本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家庭范围。
而小小的蒙古包面对两代甚至是三代人的居住,显然是略显“狭窄”了,同时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不便。
蒙古族新婚夫妇的居住情况,主要分为下面几种:
1、“分府别住”
过去多数时候,蒙古包里容纳了蒙古人的一个家庭。
但事实上到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的蒙古族一家人住在同一个蒙古包的情况也在少数了。
更不用说新婚夫妇,他们需要的是属于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生活设施结构。
这时大部分蒙古人在孩子成亲之后,就不会让孩子和自己同住一个蒙古包了,而是会“分府别住”。
搭建新的蒙古包不仅代表了新婚夫妇新生活的开始,更是代表了双方父母对于子女开启“新家庭”模式的祝福。
和现代国内大多数城市的习俗相同,搭建新蒙古包的成本大多是由男方承担,当然也有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的情况。
2、“保守派”的宗族方式
在蒙古人的传统观念中,宗族占有主要地位。
就是说即使是孩子长大成人需要自己闯天地,亦或是有了妻子,也是需要“回归家族”的。
一些有着传统观念的长辈认为,新婚夫妇和长辈同住一个屋檐下,不仅可以分担大家族的日常家务劳作,更可以方便对于之后隔代子女的教育。
虽然这个观念和如今主流的家庭观念是相违背的,但其实通过追溯蒙古族的婚恋传统,就可以理解这样的思想。
蒙古人的婚礼中,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评选,只有“蒙古第一美女”称号的获得者才能够获得新郎的所有权。
而新郎也需要远征,通过相应的考验才能够“抱得美人归”。
这样勇敢的求爱方式,背后藏着的是蒙古儿女的直白和爽朗。
而长辈观念中认为大家应该团结一心、万心归一,亦或是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同住屋檐下生活,似乎也可以被理解了。
3、向城镇靠拢
虽然是游牧民族,但并不代表所有蒙古人都愿意维持“颠沛流离”的游牧生活。
如今有不少蒙古族的新婚夫妇都不愿意在草原上生活,会选择附近区域的县城或是城市居住。
毕竟城市中的教育、医疗条件都是大草原不能比拟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尤其是新婚夫妇会为之后子女的教育问题做考量。
选择在城镇生活的情况下,会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好的土壤,这也是一些“藏汉”双语学校招生人数连年升高的原因之一。
四、蒙古人的“开化史”
蒙古族作为一个充满魅力且有着异域风情的民族,居住地往往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旅行参观。
曾经的蒙古国是以父母为主要生活式的国家,但随着资源开采的剧烈程度上升,沙漠化的现象也不可避免。
在蒙古国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气温低下的冬季,因此很多前往旅游的游客基本都会提前了解天气情况。
而且当地的医疗条件很是有限,当地的族人如果出现了轻微的不适,一般都会等待自愈或是自己用药,只有必要情况下才会考虑出国就医。
极端天气带给蒙古国的经济差距也是相当明显的。
很多父母都渴望将子女送到首都乌兰巴托,获得更高的平台,为之后的发展道路做好铺垫。
很多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极端环境如此恶劣,蒙古国还以畜牧业为主要生计来源,非要依靠着他们那些牛羊来谋生?
事实上,虽然这样生活收入极其不稳定,但蒙古国仍然执着于畜牧业不肯放手。
因为蒙古人多数人的思想还是较为传统的,对于大草原的热爱和牛羊的情感远远超过了经济价值。
他们深深热爱着脚下这片热土,更是对祖祖辈辈留下的生活方式坚定不移的相信着。
即使面临极端天气和环境,也愿意享受这种自由奔放的生活。
反观国内内蒙古则较为不同,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不断深化,内蒙古无论是从绿色农畜业还是新能源产业上都已经显示出了高效的发展势头。
2023年上半年,全区岸进出境货运量已经高达4729万吨,和去年相比较同比上升了140%,创造历史新高。
内蒙古本身就是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如今更是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出了更大效用。
这不仅是内蒙古“开化”的新进程,更是为各方蒙商共享发展机遇提供了良好平台。
结语
每个种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宗族文化和生活习惯,而这些都是在经年累月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最适合种族发展且具有特殊意义的财富。
大草原的辽阔无边让很多人都心生向往,而蒙古族天生的魅力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友人。
无论宗族如何、文化如何,每一种文化都应该被尊重,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应该被理解。
大家对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信息:
内蒙古:“融”通世界,按下开放发展“快进键” 2023-07-26 国际在线
蒙古包—不能遗忘的蒙古文化 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 2021-01-12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