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才是旅游业的灵魂。
▲资料图:乡村旅游中的稻田画。图/新华社
文 | 戴先任
30小时往返1300公里、“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曾经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特种兵”式旅游,是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花销,打卡尽可能多的景点。但据《工人日报》报道,现如今“慢旅游”却逐渐成了不少游客的选择。
报道称,与“特种兵”式旅游不同,选择“慢旅游”游客们,有的住进大理的小院,每天在古镇闲逛、坐在田埂边吹风;有的在成都的老巷子里漫步,感受地道的巴适生活……不考虑景点多少,不特意规划行程,追求的正是随心和无计划。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旅游往往成了一种“打卡式”体验。而“慢旅游”,正是对“打卡式”旅游的一种反思和革新,其提倡让旅游慢下来,让心灵沉静下来,真正地去感受旅行的美好。
游客对“深度游”的需求与时俱进,令“慢旅游”应运而生,也促进了旅游经济逐渐转型升级。如一些旅游景区及时转型,重视消费者的旅游体验,重视文化内涵的开掘,完善文旅产业链,探索“旅游+”模式等。
需强调的是,“慢旅游”并非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只是相比于以往,更为重视消费体验,重视文化元素。
对景区管理者来说,要把“慢旅游”当成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契机,改变陈旧运营模式,革除痼疾。换句话说,游客的脚步“慢”了,旅游市场要跟上“节拍”,及时转型升级不能“慢”。
比如,要摒弃过去的“门票依赖症”,不再玩“圈地收费”“捆绑收费”的把戏,也不能任由一些无良商家、无良旅行社欺诈消费。而这些问题在不少景区的长期存在,损害了广大游客的正当权益,也影响了旅游行业的长远发展。
景区要真正以游客利益为中心,升级产业经济,让景区变得“耐看”“耐玩”,让游客有在景区“慢”下来的理由。通过发展全域旅游,让景区与游客能够做到“互惠共赢”,这样才能走上长远发展的正路。
也就是说,“慢旅游”兴起,更加考验旅游目的地的“耐看度”。品质才是旅游业的灵魂,不管是什么旅游形式,只有重视品质,重视消费者权益,重视消费者体验,才能留住游客,在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站住脚跟。
希望更重品质与文化的“慢旅游”的出现,能促进旅游市场万象更新,助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更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这样,旅游业的明天才会更好。
撰稿 / 戴先任(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张彦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