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中,一个“桥”字,便把水乡的况味勾勒出来了。
绍兴是水乡,水乡多桥,天经地义。但绍兴的桥之多,在天经地义里也显出一份超拔与特别来。无桥不成村、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市,桥的密度极大,连著名的水乡苏州和威尼斯也望尘莫及。
别不信,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1座,这是宋代《嘉泰会稽志》的记载。382座,这是明万历年间《绍兴府志》的实录。1万余座,这是20世纪90年代的交通普查数据。703座,这是绍兴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记录。《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一锤定音:“中国古桥浙江最多,浙江古桥绍兴最多。”
绍兴的风情,可说是桥的风情。无论你身在何方,桥是你注定的遭遇。平桥长驰,如练如带,落落大方;券洞桥横跨,如一弯新月,轻盈秀丽;多拱桥卧伏,如彩虹凌波,气势雄伟;曲桥蜿蜒,如肠盘蛇行,变化有致……桥洞成圆成方,桥身或长或短,桥体有高有低,桥面可曲可直,因地制宜,自成风景。而桥在水中的倒影,流光溢彩,变幻生姿,纵是丹青妙手也难以描摹。各式乌篷船就那么悠悠地飘来,在如梦的桥影里轻巧地走过。
桥多姿多彩,桥的背景亦多姿多彩。绿野平畴、疏林远山、溪河池湖、亭台楼阁、乡镇市坊、前街后巷……或静谧安详,或幽雅深邃,或热闹繁华,桥就自然和谐地融进这些风格迥异的背景,与其共同构成一幅幅图画。而耕作的农夫、洗衣的妇女、往返的渔者、行走的路人、流连的游客……亦成了其中亮丽的一笔。
到绍兴看桥,八字桥是一定要去看看的。八字桥始建于宋,因“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而得名。跨三河,接三街,一座“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立交桥”赫然在目。踏上古桥,远逝于时空里的繁华恍惚间复活,车马人声交织杂沓。但蓦然回神,石桥却寂寞着,只有当地人散漫地走过,或者是像我这样的游客零星地经过。暂时的热闹,如石子打破水面泛起的涟漪,不久就又恢复了平静。石桥已在岁月中由显者变成了隐者,蛰居深巷,把历史深深敛藏。望见桥边石柱上“时宝祐丙辰仲冬吉日建”的题字,还有那与宋《营造法式》中惊人相似的勾栏,以及古意苍茫的覆莲形柱头,才惊觉它的古老与沧桑。桥下是小河,桥边是民居,“小桥、流水、人家”是这里最淳朴最自然的景致。埠头或单或双地在驳岸凸出凹进,意趣盎然。
从八字桥过去不多远,就是广宁桥和东双桥,让人相信绍兴“三步一桥,五步一拱”的说法确非虚言。问及桥的年龄,连居民也是惘然不知了。他们出生的时候,桥就在那儿了。桥就这样与生俱来地镌刻进他们的生命,成为朝夕相对的场景。只是听说,陆游的老师韩有功为士子领袖,常与士子在暑夜时于广宁桥上纳凉纵谈。韩有功去世后,时人朱袭封追怀往昔,不胜惆怅,写下了《广宁桥怀韩有功》一诗:“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生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事见宋《嘉泰会稽志》。至此暮色已深,冥想“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的光景,不觉心旌摇曳。
绍兴的桥太多了,怎么看得过来呢?悄悄告诉你一个好办法:坐乌篷船去。实在是没有比这更美好更悠然更轻省的方式了。坐进乌篷船,便进入了著名古建筑大师陈从周先生描绘的画中:“在隐约的层翠中,水声橹声,摇漾轻奏着。穿过桥影,一个二个,接连着沿途都是,有平桥、拱桥,还有绵延如带的牵桥,这些玲珑巧妙、轻盈枕水的绍兴桥,它们衬托在转眼移形的各式各样的自然背景下,点缀得太妩媚明静了……”
摇橹的船娘吴侬软语,唱起当地歌谣。糯糯甜甜的歌声,与吱吱呀呀的橹声、淙淙泠泠的水声交织在一起,那些关于绍兴的桥的故事便浮了上来。题扇桥,把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传说娓娓道来;拜王桥,映照着吴越王钱镠平乱受谒的荣光;春波桥,留下陆游“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爱与哀愁;鲤鱼桥,寄寓着“鲤鱼跳龙门”的心愿;太平桥,诉说着人们最朴素的希望……
“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桥在绍兴,如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是生活的组成,是大众的风景,是一段记忆,是一缕文脉。“桥”之一字,包孕万千,有太多太多的含义。绍兴,在桥上等你,等一场最江南醉江南的“桥”见。(作者:叶艳莉;编辑:杨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