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于熙
“新疆有多少处长城资源?”“长城与烽燧有什么关系?”“千年前戍边将士是咋样生活的?”4月2日,面对游客五花八门的提问,戴兆娜绘声绘色、对答如流,“能在游客和历史间搭一座桥,我感到特别自豪!”
2023年8月10日,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戴兆娜为观众讲解新疆长城资源分布。鲁提普拉·木塔力甫 摄
90后戴兆娜,是乌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的干部,也是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的讲解员。别看她成天面对各种各样的游客追问,“一口清”的“嘴皮子”功夫,让很多人称她为“问不倒”。仅2023年,她就圆满完成450余场次讲解任务,先后为10万余人次疆内外游客、研学团队、党政代表团、国内外媒体进行别迭里烽燧长城文化讲解。因表现优秀,最近,她获评乌什县2024年第一季度“出彩乌什人”。
别迭里烽燧是目前我国境内最西端的长城遗址,2023年4月,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建成开放。经过层层选拔,戴兆娜成为讲解员。“当上讲解员不容易,当好讲解员更不容易!”戴兆娜深知讲解员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职业,专业水准决定着优秀程度,所以她下决心好好钻研。
2023年9月8日,戴兆娜(左一)为观众提供中华历史文化讲解服务。 鲁提普拉·木塔力甫 摄
为达到深厚的知识储备,戴兆娜恶补各种历史文化知识;向新疆考古学界、历史文化领域专家学者请教;四处搜集新疆境内的烽燧遗址信息。只要与乌什县有关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知名人物、诗词歌赋等,她都反复学习,烂熟于心,记了密密麻麻的10余本笔记本。
脑子里有了“库存”,戴兆娜迎难而上,主动参与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近2万字的讲解词撰写工作,这无异于一场修炼之旅。
那段日子,戴兆娜办公室的灯光经常彻夜不熄,吃饭、走路都在想词、写词、念词。戴兆娜累瘦了,但晦涩难懂的文物知识、历史知识,都演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讲解词。她又通过专题辅导、语言表达、讲解技巧、礼仪规范等方面的培训,以及高强度的自测和考核,精进讲解技艺。
3月15日,戴兆娜(前排左一)正在参加“展乌什风采·树文明形象”公务礼仪培训班培训。鲁提普拉·木塔力甫 摄
“尽管做足了功课,可最初的讲解并非易事。”戴兆娜说,刚开始讲解时,基本都是机械性地背诵讲解词,一旦被打断就容易忘词,为此经常脸憋得通红。时间长了,她发现,讲解员不能当“复读机”,讲解服务也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需要共情,需要通过提问、回答、分享等,与公众进行交流。
于是,戴兆娜花费心思,根据游客、老人、中小学生、公务员、企事业员工等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撰写了个性化解说方案,努力做到因人施讲。
比如,国内沿海游客对万里长城在新疆没有连绵的墙体比较好奇,戴兆娜就深入浅出告诉大家,由于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长城在新疆主要是依线设点,以烽燧、戍堡、驿站、城塞等设施呈现;中小学生对古人如何在乌什县修建长城烽燧比较感兴趣,戴兆娜就娓娓道来,沙漠地区烽燧大多是用芦苇或红柳枝层层铺沙来修筑,戈壁荒漠地区的则用夯土、卵石和胡杨来修建……
“讲解不能照葫芦画瓢,能打动人的永远是故事和细节,只要将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生动连接起来,就能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长城烽燧的独特价值和存在意义。”戴兆娜说。
今年2月16日,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戴兆娜(右二)和游客参加“我在长城馆过大年·新春幸福大团圆”系列活动。鲁提普拉·木塔力甫 摄
今年以来,乌什县全域旅游迸发新活力,蜂拥而至的游客让戴兆娜更加感到,自己讲的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历史故事,而是一种精神,一个信仰,一份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为此,她多学、多听、多看、多跑腿、多思考、多尝试,用心用情讲好中国长城文化、烽燧文化,让乌什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成为常学常新的社会课堂。
“讲解员成长之路,道阻且长,我会将历史文化和爱国情怀传递出去,努力让观众愿意听、容易懂、有共鸣!”戴兆娜表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