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江溪蜿蜒而过,见证庵埠寨古今交替。庵埠镇政府供图
庵埠寨街角一景,历经百年的骑楼群商铺林立。
专家学者认为,位于官路村的赐茶龙溪码头或为庵埠古港所在地。图为官路村村景。
造纸厂改造项目效果图。庵埠镇政府供图
庵埠寨内的老钟表店。
时下正逢农历五月,庵江上龙舟竞渡之景会在每晚夜幕降临后上演,持续一整月时间。因水系发达,溪流遍布,龙舟文化在这座小镇盛行,当行至万和桥边,龙舟加速,烟花四起,群众欢呼雀跃。
万和桥边的古港公园内,人们在观看龙舟赛时便可一览庵江一河两岸的风景。只是,在本地年轻人中,已少有人知道脚下这片被称为“庵埠寨”的土地,几百年前曾是忙碌的港口码头。
庵埠寨是潮安区庵埠镇的老镇区,是全国少有保存完整的古代商贸寨。历史上的庵埠寨三街六巷上铺号鳞次栉比,每天商贾云集。
随着古港口的消失,庵埠寨已不见往日辉煌,但其“商贸基因”却传承下来,成为当地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如今,这里大街小巷纵横交错,百年骑楼古色古香,道路两边商铺林立,各式潮州特色商品一应俱全。古今交替、相互映照,成为庵埠寨的一道独特风景。
南方日报记者 陈柔燕
摄影:陈柔燕(除署名外)
外贸重要港口 “三府”联署办公
“庵埠曾名龙溪,属潮州府海阳县,地处韩江出海口,是海阳、揭阳、澄海等地交界。由于位于水陆要冲,交通便利,这里曾发展成为商贾辐射、海船云集的繁忙港埠。”这是立于古港公园内的“庵埠海关地界”碑(原碑于1983年移入“缅先亭碑廊”保护,此碑为仿制品)所写。
《潮州府志》记载:“庵埠集百货之舟,如蜂屯蚁聚。”由此可见,当时该港已颇具规模。
清康熙中期,清廷为顺应海上外贸需求,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东创建粤海关,并相继成立了七大总口,其中潮州总口设于庵埠,俗称“庵埠总口”,下辖汕头口、潮阳口、澄海口、达濠口、黄岗口等16个小口。
但总口为何不设于府城,而创设于庵埠?这是由于当时庵埠所处地理位置是韩江下游,便于交通。当时府城虽有韩江利于水运,然河床日浅,海舶仅能于汕头沿梅溪而达庵埠,于庵埠分卸驳船而转运府城,并可沿着韩江而溯流远涉大埔、嘉应、汀州、赣南。
乾隆十四年,潮州府捕盗通判(六品)移驻庵埠,替代原分驻县丞(九品),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庵埠的贸易繁荣和地位的提高,需要更高层级官员驻扎。
其时,庵埠镇成为潮州海关和潮州通判以及海阳县县丞的驻地,三署联署办公,民间称其驻地为“三府”。“三府”为当地商贸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汕头海关》记载,每年,庵埠总口及所辖各口约征税银3.3万余两。庵埠作为总口,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地形变化,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粤海关在汕头妈屿设立海关,称为潮州粤海新关,庵埠总口归其管辖,庵埠总口变为分卡。
不管是作为总口还是分口,庵埠港口之“旺”一直持续。
詹树荣主编的《海丝之路与古代潮州航运》有这样的描述:庵埠总口的土货贸易,国内地区主要输往上海、天津、福州、厦门等地,出口则以香港以及新加坡、安南及暹罗为主。变为庵埠关口后,也向南澳、潮阳、惠来等地购入咸鱼等。由此可见其辐射范围之广。
除了货物往来,当地也有不少人通过港口到南洋经商。出生于明代万历初年的文里村鄞怀镜和出生于乾隆前期的文里村郑希通是当地有文字记载、较早到南洋经商的番客,他们二人在庵埠和南洋都有货栈,由此可见当时庵埠港正处于旺盛时期。
正因如此,2018年2月,庵埠海关入选“潮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庵埠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历史逐渐被世人了解。
码头百舟齐发 商贾往来鼎盛
“这里每天既迎宾又送客,既装货上船出口,又从船上卸货内销潮州府各地,当时进口来的货物主要有木材、粮食、干果、香料等。”这是庵埠寨年过七旬的本地居民洪祥和从小听到大的故事。
据广东史志记载,在庵埠港内停泊并征税的商船有往上海黄、白糖船,往潮阳木排,往琼州铁锅船,往达潦、蓬州能浦零星木头的货船,还有往潮阳各地渡船,往潮揭小货船,钢桩船等。此外还有米谷、陶瓷、海盐、棉纱等,各种各样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丰富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从庵埠海关进口的货物有大米、黄白藤、暹绸、胡椒、木材等,出口的货物有潮州瓷器、潮州刺绣、蒜头、菜籽、爆竹、生柑、麻皮以及内地转运的药材、兽皮、丝绸、松香。
航运业的发达还带来了装卸业的兴旺。其装卸点外溪有咸鱼踏头、本镇码头及赐茶码头等,内溪有官路、乔林、内关、陈厝街、广济桥、万和桥、水吼桥、新桥头等。
商埠千载积淀,龙溪百舟齐发。如今的古港公园位于万和桥附近,也就是庵埠海关总口旧址,但此地却未必是当时的主港口。
当时的庵埠港规模有多大,码头地点在哪里,时至今日,史界无法确立,大多数人将当时的海关驻地——庵江万和桥侧至内关河段,定为庵埠港所在。
“一直以来,关于庵埠古港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煜群介绍,“多数认为在庵江万和桥周边,但从位置上来看不大可能。设于万和桥边的庵埠海关总口是为了让当时的海阳、揭阳、澄海三县百姓能就近到衙门办事打官司,也方便船务人员报关通关,但并不能以海关所在地而断定主港口位置所在。”
通过查阅相关方志、村存资料、走访长者和实地考察,李煜群认为,赐茶龙溪码头(今官路村)应该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庵埠港之主港,将万和桥至内关一带认为是庵埠港,或许有失偏颇。
“因为庵江是小江小河,不能停靠大型船只,而赐茶龙溪码头临韩江,能停泊大型船只,且距离下游出海口只有几公里(当时状况),距离庵埠海关总口办公署只有二公里余。”李煜群认为,当时的庵埠港范围应很大,包含庵江万和桥至内关河段之万和码头、魏厝(陈厝街)码头、内关码头和韩江边的赐茶龙溪码头,而且有主次大小之分,赐茶龙溪码头应是主港口,因为该码头能停靠大型船只。
商贸基因流淌 “甜蜜”有迹可循
老磁带店、老钟表店、老灯笼店、老剃头店……行走于庵埠寨的街巷中,仍可见开了数十年的老铺仔,它们并未设置招牌,任岁月更替仍保持原来的模样,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庵埠寨曾是中国唯一古代商业贸易寨。
相传庵埠寨原是明朝嘉靖年间一个名唤郑有周的人所建的一处集市,因该地不宜粮食果蔬种植,而当时毗邻有很多庵寺和墟市,墟市红火生意不错,于是郑有周将其建成集市,铺屋用于出租。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其家道中落,明代末期出生于庵埠的名宦林熙春在家赋闲时从郑家后人处买下此寨,并出资800两白银,在四周建筑围墙,在主要路段和临江码头开了七个大门供出入。其主寨门主街“拱阳街”之名沿用至今。
此后,因地理位置独特及流动人口增多,加上林家善于经营,庵埠寨商贸迅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庵埠寨东西宽有一百丈,南北长近一百二十丈,面积约七十余亩,寨内街巷交错纵横,多以经营行业命名。如:京果街、灯笼街、面线街、鱼市街……庵埠寨一度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龙头。
如此规模为何称寨,而不称城?据光绪十六年(1899)《重开庵埠寨涵记略》记载:“郡(指海阳县)之南有庵埠,海邑一大市镇也,内皆商贾所居。”庵埠寨的样式规模人口已达到城的规模,但是因为驻地官方级别为都(乡),故而称为寨。
如今所见的庵埠寨骑楼群并非原貌。100多年前,一场大火烧毁了寨内180多间铺面,重建后,这里的商铺便成了带有南洋风味的骑楼建筑。
商贸业的发展从古至今,如今,庵埠镇已成为“中国第一食品名镇”“中国印刷包装第一镇”,形成了压片糖果、跳跳糖、果冻及巧克力等品类齐全的糖果生产和出口基地,正积极打造“世界知名糖果小镇”。回望历史可以发现,庵埠镇“甜蜜”元素有迹可循。
《海丝之路与古代航运》这样描述:19世纪时,糖贸易直接带动了潮州境内的甘蔗种植业。据载,潮州府海阳县(庵埠曾属地)在19世纪晚期甘蔗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因为甘蔗能够带来丰厚的利润,当时糖的出口为本地的农民提供了生计手段,也给商人创造了财富。
据刊印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海阳县志》记载,当时的潮州府海阳县境内大小墟市共计9处,有渡头庵墟、浮洋云步墟、彩塘墟、溢(意)溪墟、枫溪墟、金石宫墟、大墟和龙湖墟等。这9个墟以地处龙溪都的渡头庵墟最为兴盛,该地不但是海阳县的商业贸易中心,也吸引了周边潮阳、揭阳、澄海的商人到此,“商贾辐辏,海船云集”,一派繁荣。
今日“庵埠”一名实际上就来自于庵埠寨,因建寨前此地为商埠,且商埠旁侧有庵庙而得名。商贸基因在当下流淌,千年古镇持续焕发迷人光彩。
庵埠寨庵江溪边复兴路96号原为潮州市造纸厂。如今,大型机械正忙着平整土地,闲置多年后,这里又被重新盘活。该镇将以造纸厂改造项目为核心,对该片区“一河两岸”空间进行提升规划,将其建设成为庵埠首个工业遗产美学的文商旅教综合体、城市公共文化中心及社区邻里中心,这里也将成为潮安区建设庵埠糖果小镇的重要承载区,让老镇区释放新活力。
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骑楼老街”,原汁原味地保留着特有的烟火气。这笔“历史财富”也将为“糖果小镇”的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预见,一个以活化骑楼老街为链接点,串联庵江溪和亨利路连片打造而形成集空间游玩、生活体验、歌舞表演、主题沉浸互动、文化社交体验于一体的“潮味”美食休闲街区,将成为千载商寨的“新写法”。
■延伸
清代碑文印证
潮州传统营造斗场作
系目前发现仅有的文字记载
古庙云集是庵埠寨的一大特点。近期,在位于庵埠寨拱阳街的古庙修缮工程中,发现一块清光绪年间重修该庙的碑记。碑记所文详细记录了二班木工进行施工斗场的过程和结果,系潮州传统营造“斗场作”之趣事的确存在的文物凭证。
潮州传统营造“斗场作”,也有人称为“工匠斗艺”。这在潮州民间经常可以听到,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潮州己略黄公祠,在民间就有当时建造时主人请二班工匠进行斗艺的说法,但地方志书和名人日志却没有记载,因而只能以传说界定。潮安区彩塘镇从熙公祠大门栩栩如生的手工石雕至今仍不知出自哪家工匠之手。
此处发现的碑文所记:“油木灰石 各展豪雄 金辉碧映 瑞气光融 论工褒奖 赏送标红……”描述了当时工匠斗艺的过程,油漆工、木工、灰瓦工、石工等“各显神通”,最终成就了金碧辉煌的作品,并得到主人的褒奖,拿到象征平安的标旗。
“木工右畔 某合 某明 左畔……”“油工右畔 柳发兴……”碑文所落的工匠名字有些已经看不清楚,却留下了当时庙宇建造工匠的痕迹。
何为“斗场作”,其过程又是怎样进行的?李煜群介绍,“斗场作”即工匠工艺比赛,谁赢了谁就能得到奖励,奖品主要是金钱和物品或者锦标,各行各业都十分盛行,如潮剧、铁枝木偶剧等也流行斗场,称斗戏。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委员吴志敏介绍,“斗场作”的特色是建筑左右两边相对应之构件、彩饰,尺寸相似,但形状、样式、手法却各异。“由于营造厂(号)的工艺手法各怀其秘,常有差异,加上潮州工匠精益求精的传统秉性,在竞争性的斗场作营造,会各尽其能,左右两边的对立态势,这样增加了传统建筑的可观赏性,也是营造场的精彩佳话。”吴志敏进一步解释。
李煜群介绍,“斗场作”有明有暗,明者由主持者定题,在公开地点划出若干个干活点,制出同一款式的物品,如木匠制同一只规格相同的椅子或桌子,雕刻同一幅内涵相同的图案等,在公开中进行,民众可以在现场观看,后由乡贤评选出结果。
暗者多在建筑行业中进行,如建祠建宫庙。主人为了提高建筑质量,多是请二班工匠同时施工,如木工分左右二边进行施工,为了不暴露工艺秘密,施工时大多用谷笪和麻布隔开,不能用其它材料代替,因为谷笪在古代不仅是搭棚遮阳的材料,也是晒稻谷和屯粮的工具,有丰收之义,取其意即要收获,而麻布之麻与隐瞒之瞒谐音,取其意即瞒天过海,各显神通。
斗场时先抽签决定中楹由谁制作并油漆,以分金(方向)定八卦方位,抽不到中楹者,门眉由其制作,但不含油漆。厝落成形后,屋里边之装饰挂件分畔进行斗艺,包括油漆也是如此,因中间搭谷笪麻布,各进之门眉就无法油漆绘画,等到油漆基本结束,由屋主请成人(乡绅)来评议谁工艺精,其彩眉就让谁制作,这也就是俗语“赛艺夺彩(冠)”之由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