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在群聊中说,在“尔滨”生活的人几乎都有种仪式感,那就是——“上江沿儿”(东北话,意为“去江边”)。看到这行字,我会心一笑,心想可不是么。
江边的江,就是指哈尔滨的母亲河松花江。
一转眼,我来到哈尔滨上学工作已有近九年时间,江边已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心情好时去江边,心情差时也去江边,一个人散心时去江边,三五好友结伴时还是去江边。松花江上,随江水一同流动的,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哈尔滨,松花江穿城而过。长长的江边,去得最多的还是防洪纪念塔附近那段。
坐地铁2号线到中央大街地铁站下车,经过霞曼街,再走过1公里多长的“面包石”街路,就到了防洪纪念塔,塔后就是江边了。
近半个小时的脚程听起来挺长,走起来却并不觉得。漫步在中央大街,舔舔奶香浓郁的冰棍,听听阳台音乐会上乐手的演出,看看特色建筑,再穿过一个地下通道,防洪纪念塔近在眼前,江边也就马上到了。
一年四季去江边的人很多,尤以夏天为最。这不,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江边又“人从众”……
防洪纪念塔正后方的数十米江岸,台阶直至江水。人们安坐在台阶上,把台阶坐得满满的。总能听到新来到江边的人问,这都在看啥呢?许多时候,问问题的人也会停下脚步,和大家一起待一会儿,看一看。其实,在江边就是一种放空,拍拍照,吹吹风,看看夕阳,就足以舒缓心中的烦躁与疲惫。有本地人看到这儿又该说了,什么放空,应该叫“卖呆儿”才对。
松花江畔,很多人来到这里只会待很短一段时间,而“江沿儿”却一直在这里。总有新友来,也总有故人去。松花江以博大的胸怀,给每个来到江边的人以短暂却又久远的陪伴。
年纪稍长的当地同事告诉我,他们小时候防洪纪念塔附近没有这么好的景观。如今,这片江边越修越好,哈尔滨人去江边的习惯也“刻进了DNA”。逢年过节“上江沿儿”成了一种执念,不去转转就觉得缺点儿啥。
防洪纪念塔两侧的公园里,直播的年轻男女唱着流行歌曲。我走过打鼓跳舞的夕阳红乐团,登上被习惯称作老江桥的滨州铁路桥。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大桥见证了哈尔滨的沧桑巨变,停止通车后被改建成空中公园重新对市民游客开放。坐在这里,不那么拥挤,相对安静,视野也更加开阔。
日落时分,坐在老江桥的钢筋铁骨之中,高速列车从一旁的新江桥上呼啸而过,带来轻微震颤。“这很像一个活力十足的美少年,带着一个腿脚不便的老妪起舞”,这是作家迟子建在老江桥上驻足时的感受。桥上的江风比下面要大不少,感受起来也更明显。夏日的江风不似冬天那般刺骨,像母亲轻抚的手,更多了一些温柔。视线远处的索道横跨江南江北,松花江上的游船霓虹闪烁。一百多年中,多少列车曾在老江桥的铁轨上穿梭而过,多少人又经此往复。
日落后,深蓝的天色倒映在被风吹皱的江面。不知是天空把江面看老了,还是江面正仰望着年少时的自己。我喜欢坐在老江桥上“卖呆儿”,总感觉天空和江面离我一样近,过去和未来离我一样远。
其实有一阵不来江边了,再来时发现又有了不小的变化。靠近江北岸的江面上新建成了一座江上大舞台,《遇见·哈尔滨》大型实景演出就在这里上演。防洪纪念塔旁的回廊上增加了射灯,情侣在灯下“摆着pose”,甜蜜剪影在圆形灯光中变换。新老江桥也有了新的亮化设计,老江桥上增加了射灯,原来固定的橙金色灯光不再,换成了蓝黄交替的颜色。老江桥旁边的新江桥上,三个巨大圆拱也映上了七彩的流动灯色。
当然,哈尔滨的江边,美的不止是防洪纪念塔这一片,亦不仅仅在夏季。从江南岸坐游船过江,对岸就是免费的国家5A级景区——太阳岛。搭一顶帐篷,带一本书,赏夏花绚烂,看树影婆娑,又是闲适美好的一个下午。
冬季更不必说。严寒封冻了宽阔的江面,冰雪嘉年华、采冰节、“钻石海”……可玩可逛的,太多了。当冰层足够厚时,可以徒步横穿江面,这是南方城市难以实现的人生新体验。有了上个冰雪季的火爆出圈,我想今年哈尔滨的冬天一定会带来新的惊喜。
一座城市,有了江河就有了灵魂。哈尔滨名字的含义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天鹅”,也有人说是“渡口”或“打鱼泡”,但无论哪种解释都与松花江有着不解之缘。
于我而言,松花江见证了我的成长,以壮美的风光激发了我对摄影的热爱,更用豪迈的气质舒张了我的性格,流淌不息的松花江水亦如我所从事的记者这份职业,总是奔赴、再奔赴。我深爱着松花江的广阔、淡然、包容……
我想,每个在哈尔滨生活的人都对松花江有着自己的喜爱之情,可表达的方式却又殊途同归,直接而又热烈,那就是——走啊,“上江沿儿”!
记者:谢剑飞
编辑:徐嘉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