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祖国竟藏着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讲起中洞苗寨,恐怕连熟知贵州大地的人也会感到陌生,这个依山而建的苗族村寨,像穿越了时空隧道,沉睡在群山之中。
来到这里,你会看到原始的火塘、古老的柴房、青石铺就的街巷……最令人称奇的,是那个巨大天然山洞,98户人家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黝黑潮湿的洞穴深处,生活了将近150年!
你是否会诧异于他们的生活方式?
中洞苗寨坐落于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隐藏在苍翠连绵的武陵山区,这里海拔1800米,群山环抱,遮天蔽日。
正是这无垠山林间,藏着一个别具特色的天然奇观——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如一个世外桃源般静谧存在。
这个深不可测的天然洞穴,早在150年前就成为了98户苗族村民的栖身之所。
当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战火纷飞,不得已离乡背井,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之际,发现了这个天然洞穴,于是就孤注一掷,在此安身立命。
谁曾想,一住就是150年,一代又一代都生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深邃洞中。
时光飞逝,中洞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社会的面貌。
他们世世代代靠种地、放牧为生,自给自足,单纯质朴。
这里没有电视手机,更没有现代科技的任何痕迹,就连衣着打扮都还是苗族先民的原始风格。
在中洞人的生活习俗中,随处可见苗族文化的深深烙印。
他们庄重而神圣的婚俗,凄痛而哀戚的丧俗,充满了苗族独特的文化内涵。
即便住进了洞穴,他们依然保留了传统的木构架空房屋,屋内陈设也多是原生态的用具,如石臼、草席等。
一切都透着质朴淳朴的古风古韵。
令人钦佩的是,中洞人对大自然有着无比崇高的敬畏之心。
他们视赖以生存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簇青草为生命至宝,勤俭节约、循环利用,与山林环境和谐共生。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深邃洞穴中,中洞人臣服于大自然,毫无自我意识,只是安分守己地度日。
正是这种"自然万物一体"的生存哲学,让他们能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绵延不绝、代代相传了150个年头。
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随着外来者的到来,中洞苗寨这个世外桃源才开始逐渐改变。
作为第一位走进这个世外桃源执教的老师,王启刚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文化冲突。
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艰难。
王老师不但需要熟悉生疏的苗族语言,更要努力突破中洞人对现代教育的疑虑。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深邃洞穴里,村民们世世代代保持着纯朴的原始生活方式,对外来文明存有天然的警惕心理。
幸运的是,王启刚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满怀热忱、富有无穷耐心。
他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努力用平实的语言向中洞人解释知识的重要性。
起初,只有寥寥几个孩子跟随王老师读书识字,但很快就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被他诚挚的教学方式所吸引。
在王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那些过去整天在洞外游荡捉知了的"野孩子",开始乖乖跟随老师学习知识。
王老师不仅教授孩子们基础的语文算术,还向他们讲解关于外面世界的现代常识。
这些原本与世隔绝的孩子,第一次窥见了外面精彩纷呈的现代文明。
就这样,一年年过去了,王启刚在中洞苗寨扎根生根,成为第一个真正走进中洞人内心的外来者。
他用执著的毅力和纯朴的教学方式,终于赢得了中洞人对现代教育的信任。
从此,中洞人放下了对知识的疑虑,开始重视孩子们的文化传承和成长。
时光飞逝,在2003年,又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踏上了前往中洞苗寨的支教之路。她就是王东灵。
王东灵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自掏腰包来到这个世外桃源,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影响和改变这里的一切。
她不但向中洞人讲解电视、手机的使用方法,还贴心地教授一些基本的防病知识和生活技能。
起初,中洞人也对这个外来者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然而,见识过王启刚教学的中洞人已不像从前那样封闭了。
在王东灵的热心感染下,越来越多的中洞人被她的教导吸引,主动向她请教现代生活常识。
有些人甚至特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她的简陋"课堂"上学习。
就这样,在王启刚之后,王东灵成为了第二个打开中洞人眼界、了解外面世界的"开山人"。
两位王老师用不同的方式,在悄然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外桃源。
他们的到来,无疑是中洞苗寨通向现代化进程的第一个契机。
不久后,在胡兰克的资助下,中洞人第一次看到了现代文明的曙光——那就是通电。
一条长长的输电线路被架设到了这个世外桃源,把电力送入每一户人家。
从此,中洞人不再被黑暗笼罩,夜晚也可以点亮电灯。
随着电力的到来,现代化生活的种种便利也随之而来。
村民们用上了电视、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一时间,这个世外桃源就像获得了新生,向着现代文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然而,就在中洞苗寨开始现代化进程之时,外界世界的嘈杂声也开始渐渐靠近了。
一家媒体记者偶然走进中洞,对这个原始社区的生活现状进行了大肆报道。
没过多久,外界的游客和民间援助者就源源不断地涌入洞穴,打破了中洞人长期以来的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生活。
见识到了外面现代文明的种种好处,政府也着手为中洞人谋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2005年,为了鼓励中洞村民迁出洞穴,过上现代化生活,政府在洞外兴建了一批平房。
然而由于中洞人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惯使然,他们仍旧固步自封,对搬迁十分抗拒。
出于对中洞苗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并未强制性迁移村民,而是采取更为温和的发展手段。
一方面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架设通讯网络,修建村内道路、供电和供水系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为中洞人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更重要的是,政府通过不断开展现代教育,鼓励中洞人主动走出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只有亲身体验现代生活,中洞人才能够真正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变迁。
面对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巨大冲突,中洞苗寨正在经历着曲折的改变之路。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中洞人的意愿,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独特的苗族文化瑰宝,找到一条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来源:
[1]王磊.中洞苗寨最后的“穴居部落”风景名胜
[2]向永志《中国最后的穴居部落——中洞苗寨的教师们》
[3]《贵州中洞苗寨支教老师王东灵:以前我劝村民搬出洞穴,现在不劝了》封面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