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国,灵岩山不止一处,名灵岩寺者更是不下十余处。
长清灵岩寺为海内名刹,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西北麓,又地近官道,所以为多位帝王所眷顾。乾隆在位60年,出巡150次,有“马上朝廷”之说。乾隆东巡、南巡时驾临泰山达11次,几乎每次都在长清驻跸过。
大灵岩寺(曹建民 摄)
在长清百里御道上,设有潘村、崮山、灵岩寺三处行宫,在区区一个县设三处行宫,这在乾隆二千余里的南巡路线上是不多见的。长清三处行宫中,乾隆驻跸灵岩寺行宫的次数最多,有“八驻灵岩”之说,翠羽华盖流连之间自然留迹不少,虽经200余年风剥雨蚀,今天我们在灵岩寺中仍能寻得一些痕迹。
乾隆在灵岩寺留下的最大遗迹为灵岩寺行宫莫属,其址在灵岩寺内甘露泉畔的登山盘路西侧,笔者曾专门去寻访过,还见有巨大方正的地砖层层叠叠。
这个地方俗称“无生地”,为灵岩一大奇景,即为一方二三亩的平衍净地,不生草木,四周则草木葱茏。想来此处为行宫旧址,地下都是巨大的方砖,不生草木也不足为奇。行宫内曾建有爱山楼,为灵岩寺有名的建筑之一,因此灵岩寺行宫也叫爱山楼行宫。行宫周边还有绝景亭、观花亭等建筑,可惜今天都看不到了,唯为甘露泉还在汩汩流淌。
灵岩寺行宫是长清行宫中修建最早的一处,在乾隆南巡的行宫中也是修建较早的。乾隆十六年(1751)初次南巡时,仿乃祖康熙遗风,以简朴为本,大臣奏请在山东途中修建几处行宫,但都被乾隆驳回。到第二次南巡,向导统领奏请:“带领向导等由德州走泉林寺编设营尖,指示桥道。据山东巡抚爱必达声称,预备皇上驻跸于德州城西南角修造行宫一所;再,长清县属灵岩寺左边修造行宫一所……”乾隆御批:“知道了。钦此。”于是,山东境内增设了德州、灵岩寺、泉林行宫三处。
灵岩寺行宫共264间,道光《长清县志》有“灵岩行宫图”,选址考究,规模可观,虽在寺内,但偏安一隅,既安全又肃静。
道光《长清县志》中的灵岩行宫全图(李现新 供图)
图中除标注有“行宫”“大宫门”“垂花门”等和行宫有关的建筑外,还标注有“座落”三处,分别在卓锡泉、白云洞和巢鹤亭处,这是乾隆游赏打尖的地方。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高晋纂辑的《钦定南巡盛典》一书“程途”卷中,就标注有灵岩行宫。
《南巡盛典》“程途”卷标注的灵岩行宫(李现新 供图)
除灵岩寺行宫这种大体量的遗存外,乾隆在灵岩寺的印迹,就是众多的御笔题刻了。乾隆爱慕长清山水,流连灵岩胜境,为灵岩题诗也不少,八驻灵岩时曾八题灵岩八景,再加上杂七杂八的散诗,有近百首之多。
灵岩寺山门处御碑崖(李现新 摄)
按说皇帝的御笔都要刻石立碑,必要时还要建亭供奉,民国《长清县志》载:“高宗有事泰山,屡幸灵岩,御题碑林立。”现今乾隆的御笔碑却只集中见于灵岩寺山门外的御碑崖和白云洞两处,其它或散见或毁坏。清末民初甘露泉清淤时曾发现数方石碑,上有乾隆题甘露泉的御笔诗几首。笔者也曾于山顶巢鹤亭处见过残碑一角,仔细辨认识别出“乾隆御笔”用玺的纹样,说明此处曾立有乾隆的御笔碑。
乾隆似乎对灵岩寺什么都感兴趣,事无巨细,景无大小,大到山景寺貌,小到一泉一树,都纳入他的笔端。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回途中他驻跸灵岩行宫,乘兴登上玉符山顶,写下一首四百字的长诗,名《登玉符最高峰得四百字》,兴致勃发,洋洋洒洒,为咏赞长清山水的鸿篇巨制。
可公床处御碑崖(李现新 摄)
这首诗并另外一首,刻于登山盘道的可公床东侧的山崖上,此处也被称为御碑崖。在《灵岩寺》一首中,为区别苏州的灵岩寺,开篇即道:“方山亦有灵岩寺,吴下灵岩不独灵”,意思是长清方山也有个灵岩寺,苏州的灵岩寺可不是独一份。除题诗外,乾隆还为灵岩寺题匾题联,现在可见的有“灵岩胜境”坊额、“甘露泉”匾、“白云洞”匾等。
乾隆题白云洞匾(李现新 摄)
乾隆多驻跸灵岩寺,除这里有山水之胜、古寺之幽、名胜众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照顾其母孝圣贤皇后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喜爱出游,乾隆又事母至孝,多次奉母出巡,母子俩对长清的灵岩寺更是流连忘返,史书中不乏“上幸灵岩寺拈香”“朕奉皇太后懿旨:灵岩山形势颇佳,意欲多驻数日,且内廷妃嫔内又偶尔有失调者,可在此驻跸,皇上先行进京”“帷宫觐迨莅玉符之胜境,泉石蔚其清凉”等记载。在幽静寺院中盘桓游赏,又无太多的政务烦扰,对乾隆来说这就是天下第一幸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乾隆驻跸登临的往事,都为这座千年古刹增添了厚重与光彩。(来源:长清区委宣传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