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十一个县市中,有一个市很独特,和其他县市很不一样,显得很特别,那就是韩城市。韩城市当然有傲气的资本,那就是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高速度发展的经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硬气了,当然人也就显得硬气了。
韩城位于关中盆地东北隅的黄河西岸,与之一河之隔的便是山西了。地处秦晋咽喉,承东启西,面向中原,连陕晋豫,是关天经济区发展的“东大门”。万里滔涛的黄河似乎对韩城特别钟爱,这里既有“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也有“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
韩城常常被人们称之为小北京,和这里民风淳朴、重视教育有着莫大的关系。明朝年间,这里的经济已经非常发达,很多人去全国各地经商,赚钱了,就回家乡办教育,从此这里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早,受教育程度高,形成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当年朝廷科考,韩城中的秀才、举人、状元非常多。举一个例子,西庄的解家,明清两朝,解氏家族共出11位进士(含武进士),15位举人,35位贡生,108位秀才。厉害不?读书人多了,做官的当然也多了,以至形成了这样的说法:“朝半陕、陕半韩”,也就是说朝廷里有一半的官陕西人,而陕西的官有一半来自韩城。虽然这个说法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也八九不离十,要不乾隆帝也不会专门御批韩城人三大恩典。
何谓三大恩典:那就是首先韩城百姓结婚可用龙袍凤冠,这个可是皇室专用啊。其次,民宅可仿北京贵族四合院修建。其三,人死后可沿袭北京贵族之制。所以,韩城这才有了“小北京”之称。从此,韩城人也抖了起来,走起路来一摇三摆。
韩城之所以能够人才辈出,和其家族诗书传家,好学上进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个地方能够形成这样的良好风气,乃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要知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试想一个人整天饿着肚子,怎么有心思读书?
上边那一句话正是西汉大史学界,人称史圣的司马迁所说。司马迁恰好就是韩城人,现在在韩城还建有司马迁祠,位于韩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镇东南的山岗上,东西长1里多,南北宽半里,占地60多亩。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现在是国家4A级风景区。
韩城人的经商可以从党家村说起,党家村位于韩城市的东北方向,距城区十几里路,村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建村距今约670年历史。
党家村古村保护的比较完整,从现存的建筑规模来看,曾经是一个非常富饶的村庄,要想如此富饶,单纯依靠农业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农商并举,过去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无农不稳,无商不富。”说的很实在。党家村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小韩城”。放到现在,这样的建筑也不落后。
党家村这么小的村子,竟然有十二家私塾,估计很多人想象不到吧?我们镇子十几个村子直到解放初期才有一家私塾,可见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啊。
党家村还有两家分银院,分为党家和贾家。党家因为人多,所以分银院也很大。贾家是小户,所以分银院也建的小。
直至今日,党家村仍然保存有123座四合院民居、11座祠堂、25个稍门和泌阳堡、双神庙、文星阁、看家楼、节孝碑、祠堂等元、明、清建筑。古朴神奇、文物荟萃的党家村也因之而被喻为“东方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韩城古城,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她西依梁山,东临黄河,拥有1500年历史。它始于隋唐,兴于宋金元,就型于明清。她拥有四方的城池,七十二巷,青石铺就的古道,四合院落,黛瓦飞檐,绘就一幅美丽的画卷。
提到韩城,就不能不提到文庙。韩城老城,从南往北,文庙、城隍庙、东营庙贯通成为一体。韩城文庙是韩城文化的基因,韩城士子的精神家园,有着700年历史。四进院落里,几百棵古柏苍劲青翠,柏枝参天。
令人惊奇的是一棵“五子登科柏”,话说韩城古时有一人家,生了五子,三名中进士,一名中举人,一名中贡生,而这棵柏树,共分五枝,枝枝擎天,因而得名。五子登科的故事也是韩城文风鼎盛,名人辈出的一个折射,有谚语说“下了柿谷坡,秀才比驴多”韩城古城历史之深厚,名人之多不言而喻。如今文庙既是拜谒圣贤之所,也成了当代学子求学祈福之地。
解放后,五十万韩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不吃老本,要立新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1985年2月就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2012年5月升格为省内计划单列市,为渭南市第一个。科教文体卫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发展了新多新产品,韩城苹果、大红袍花椒、花椒芽菜、韩城粗布等等,都得到了市场的好评。
韩城 矿产资源也特别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有煤炭、石灰石、铁矿石、 煤层气、铝矾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水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亿立方米。
祝愿韩城的明天更加美好!祝愿韩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祝愿韩城的城市建设更加美丽!更祝愿韩城的孩子们发扬传统,再立新功,取得更好的成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