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第七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大兴区开幕。今年论坛主题为“文明互鉴·兴耀华章”,通过展示南海子区域古迹保护与传承最新成果,展现历年来大兴在文化内涵挖掘推广中取得的成就。为提升南海子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大兴区特别邀请1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参与论坛,还聘请五位外籍专家学者成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6月23日,第七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大兴区聘任五位外籍人士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昔日皇家苑囿得到活化利用
南海子在北京城南约二十里,“海子”之名始于隋唐,意为较大低洼水汇之处。元明时期积水潭被称为“北海子”,因而有了“南海子”。南海子又名南苑,曾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皇家猎苑。明清时期的南海子面积足有三个皇城大小,设有九座苑门,内建四座行宫,即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和团河行宫,也就是如今的旧宫、新宫、南宫和团河行宫。
近年来,大兴区落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结合区域文化资源,出台《大兴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一轴两带三区”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其中南海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大兴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得到了持续挖掘与丰富。曾被誉为皇都第一行宫的团河行宫历经十余年修缮,于2023年9月正式开园迎客,也标志着南海子文化再添一枚活化利用的明珠。
大兴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薄茹介绍,通过多年的接续努力,团河行宫“一园两馆”如期开放,南红门行宫、德寿寺、晾鹰台等文物遗址得到有效保护,《北京南海子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和《南海子图像志》等相继出版,南海子文化研究结出了累累硕果。
民乐《南囿秋风序曲》展现南海子文化的深厚底蕴。大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聘任外籍专家学者讲好大兴故事
本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注重国际传播,在“大兴文化之旅”板块,精选大兴文化之旅线路,邀请外籍留学生及相关学者到泓文博雅艺术馆与钧天坊古琴基地,观赏红木藏品、聆听中华古乐,还进行了激光弓箭模拟射箭,近距离感受大兴悠久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之美。
随着大兴区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的功能定位和作用日益突显,为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水平,大兴区委宣传部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达成战略合作签约。未来双方将共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
同时,大兴区聘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俄罗斯籍教授索罗宁博士,曾获“长城好汉”称号的克罗地亚籍考古学家高山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籍学者Bezzegato Monica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荷兰籍学者Den Hollander Pieter,拉脱维亚籍知名双语主持人、北京大学安泽博士等五位外籍专家学者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
圆桌对话环节支招“文化大兴”建设
关于如何更好地挖掘资源建设文化,大兴区特别邀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作为“大兴文化国际交流大使”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索罗宁表示,人类文化来自交流,交流来自人类的基本“共性”,“共性”是世界文明“共建”的基础。大兴文化是历代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大兴区未来也将在“共建”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加繁荣光明,这也是“共性”与“共建”历史趋势的表现。
圆桌对话环节,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莉,北京市文物局二级巡视员刘洪昌,大兴区副区长张晓晟,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为“文化大兴”建设提出宝贵意见。
刘洪昌表示,近年来大兴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将南海子文化、大兴文化打造成为南中轴上的金名片。文化建设需要绣花功夫,大兴独特的资源禀赋离不开深入的研究,利用南海子文化论坛的平台,抓好文化定位,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将先进的技术理念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大兴经验。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唐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