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千古第一村文/彭素蓉
早听族弟彭亮说,大学时,他就听闻他们学校所在地抚州有个“千古第一村”--流坑。那里就像穿越剧中的世界,让人仿佛置身于另一时代。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一直没有成行。二0一九年四月的一天,我们村重建惠义坊,为了获得设计的灵感,他邀我一起拜访了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陂和“千古笫一村”的流坑。然而,第二天他要回中山上班,我在家乡也有课要上,只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特别是在流坑古村,更是走马观花。由于呆的时间实在太短,现在留在记忆里好像只剩怀德堂里的几幅壁画。然而没有想到,就在对那里的一切淡忘得差不多的时候,为了我们传统村落的打造,族弟彭亮又邀上我和族中的兄弟海良、彭强重游流坑古村。
只是不同的是,这次他和族兄海良从广东赶过来,我和族弟彭强则从家乡莲花赶过去。在吉安会合后,彭强临时有点事,让我们先走。因为这次恰逢端午节,时间很是宽裕,所以我们打算请一位导游,细细品味一下古村的神韵。不想,心想事成。一进村,我们就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导游。据自我介绍,她姓张,是董家的媳妇,自己刚接了单。她见我们想请导游,便热心地帮我们联系了另一位导游。由于她的客人未到,又见我们立于古樟旁宣传栏的概况图前,她便跟我们讲解图中信息。从图上看,流坑群山环抱,清澈的乌江水,自村南流入,绕村东流向村北,与恩江水汇合流入赣江,同时它又与几乎贯穿村南村北的龙湖相联,从空中俯瞰,就像一条官腰带,又像一顶古官帽。传说,这风水宝地还是堪舆大师杨筠松赐给的,坊间至今还流传着他留下的钳记:“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也许她讲得多了,也许她进入了角色,一幅普通的概况图,被她声情并茂地一讲,竟然透着生命的气息,听得我们如痴如醉,遐想联翩……可惜,没等她讲完,她带的客人来了,我们的导游也来了。
从村口出发,我们首先游览的是古樟下边的高坪别墅。据介绍,它是士绅董蕃昌所建,因其号高坪而得名,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一1521年),后代重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平面布局仍保留明制,前为院,后为宅。院不大,大约两三三间房的大小。院门为坊,上面镶嵌着一块砖刻“双寿坊”额,是乐安县知县吴淮为庆贺董蕃昌夫妇高寿所立。宅为两进一天井建筑,现在已成了其后代祭祀董蕃昌的家祠。遗憾的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院门虽然大开,祠门却上锁了。无奈,我们只能在院里院外转悠一下,便赶去下一个景点。
下一景点是五桂坊、五王庙、状元楼,因为它们聚在一处,姑且把它们当作一个景点。先说五桂坊,据导游说,它是纪念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一门董洙、董汀、董仪、董师道、董师德等5人同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他们或是父子,或是叔侄,或是兄弟关系。坊建于宋代,明代还保存,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览流坑村,看到五桂坊,还曾感叹道:“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不过,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在牌坊基石上建起的小门,以及小门上面的五角星图案……
五王庙呢,顾名思义,是供奉五人的祠庙。究竟是哪五人,我不清楚。但从墙上挂着的牌文看,这庙很是灵验。据记载,董德元拜求,中了状元;一门五进士来求,一年高中五个进士……然而,我更感兴趣的是,庙门的一副奇联:庙宇朝朝朝朝朝朝应,河水长长长长长长流。上联连用六个“朝”字,下联连用六个“长”字,导游给我们读了一遍,像一语惊醒梦中人,妙趣横生。不禁让人感叹汉字的神奇与魅力。
状元楼,可以说是此处最耀眼的“明星”。它为纪念南宋初年恩科状元董德元而建,始建于南宋年间,历代都有修葺,我们看到的是晚清重修的建筑。听导游说,其平面布局和构架一如南宋旧制。楼为两层,下层前后门直通。二层是暸望楼,四周檐廊相通,中间部分为神阁(也有说是祭堂),内设神台,左右挂有盈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前门上方悬有“状元楼”大匾。“状元楼”三个字,据说是大理学家朱熹的手迹呢。然而,岁月沧桑,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具空壳,二楼的梁板早已化作了尘土,整座楼空荡荡的,除了通道上磨损得变了形的石板外,就连匾上“状元楼”三个字,也已走样。如果不是路边的旗杆石提醒我,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这就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楼。
这处景点,凭借它独特的人文底蕴,深得四方游客的青睐,以致大型沉浸式体验《流坑》,科举文化展示的舞台就设在这里。
游览完状元楼,沿龙湖岸边的石板路,导游把我们带向下一个景点--流坑村史馆。路上,我们无意间看到了一座院门上方镶嵌着一块“流坑镖局”的门匾,匾下石门两侧悬挂着一副对联:大智大勇威震四方,立信立義诺重千斤。从匾联来看,这里曾是一个镖局。不过,走进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只是几道断壁残垣和一棵参天的古樟,昔日的繁华似乎早已成了过去。可爱好武术的族弟彭亮,不知是钦佩镖人的胆识,还是喜欢怀旧,看到“流坑镖局”四个大字,禁不住拍了几张照片,留作纪念。更没想到,这里还是沉浸式体验《流芳》中捕头抓人、打斗的场地。
在“镖局”打完卡,走几步,便是流坑村史馆。史馆设在明斋绳武两先生祠和秘阁校书祠两栋毗邻的建筑里。“明斋绳武两先生祠”匾现已被换成了“流坑村史馆”馆牌,而秘阁校书祠匾没变,依旧悬挂于其大门正上方,左右门悬挂的“兄弟联科”、“父子进士”匾以及门前的两对旗杆石,似乎也不曾变动。据导游介绍,该祠是明代为祭祀流坑董氏第三世祖董文晃所建。因为他儿子是一门五进士之一的董洙,官至广州观察推官,宋皇佑四年(1052年)被追赠为“秘阁校书郎”。董文晃后裔在宋朝为流坑董氏四大派之一,因外迁等原因,至明代缩减至八大房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就属于流坑董氏这一房派的。记得听到这,我的一位兄弟开玩笑说:“董军(现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也姓董,是不是也是你们这里的?”不想,导游是个机灵人,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也半开玩笑地答道:“有人还说董文华也是流坑人呢。”不过,这里人才辈出,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相信,放眼整个中国,估计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牛逼的村子。而这些“明星”,现在都挂在了村史馆的墙上。我们走进馆中,就像走进一座小型历史博物馆。除了墙上张贴的图像外,还有檐下镶着的匾,柱上挂着的联,柜台里装着的雕塑,偏房里藏着的古家具……多得让人目不睱接,看得让人更是眼花缭乱。而这一切,在流坑人看来,似乎都要归功于这里的风水。因为村文化馆大门处的屏风墙雕的就是杨筠松留给流坑人的两句钳记: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弱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饮。在参观的过程中,由于东西实在太多,顾不过来。无奈,我只特别关注了“两宜堂”下的大圆桌。因为我家老屋曾经也有这样的圆桌,而且比这里的厚实大气得多。可我一直以为它只是一张吃饭的桌子,不知道里面竟然还暗含“玄机”。导游告诉我,这张圆桌,人称“和合桌”,寓为“合家团圆”。此桌很有讲究,古人认为男女有别,特别是大户人家,男主如果不在家,一般不留客,尤其是男客。为提醒客人,于是有了两半张圆桌,拼起的和合桌。男人在家,中间摆圆桌;男人不在家,便将其分置于堂的两侧。客人一来,如果看到圆桌分置在堂的两侧,知其男人不在家,便会识趣地离去。这般巧妙的提醒,真真叫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出门后,导游便将我们带向龙湖对岸的望夫楼。这小楼外观看起来不是很起眼,但悬于半空的门窗造型却十分奇特,说是门吗,它高高在上,并无出路,说是窗吗,它并不透光,而且比一般人家的窗户要大很多,听导游讲,这里藏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有对娃娃亲,女孩长得非常漂亮。不料就在他们即将成婚的时候,男孩被征,派往边关,一去数年,杳无音信。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天天靠在门窗前,遥望远方,就像“门”上的匾额“舟摇临渊”所说的一样,盼望着自己“丈夫”归来……其间,附近的年轻人见她貌美如花,纷纷赶去提亲,据传,提亲的人都快要把女孩家的门槛踩矮一半,可她依旧不为所动,坚信自己的"丈夫"会回来。后来,干脆叫人将门窗用砖头密封起来,并放出话:如有人将它打开,门窗无损,她便嫁与他。可直到她青丝变成了白发,孤独地离去,也不见“丈夫”的身影……就像“旌表节孝坊”背后的张氏和其媳陈氏一样,凄美地过完一生,不禁令人唏嘘,令人敬佩!
因为望夫楼的最佳观察点在龙湖对岸,我们没有进去,而是跟随导游直接走向门对大路的“西南集庆”民房。听导游讲,“西南集庆”的意思是《易经》中的西南坤卦“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寓意很是吉祥。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居于这四字之上、门檐之下的吞头,即傩面。它由龙头、虎晴、豹嘴组成,样子很是怪异。据说,风水上,它可大有用途,能够避邪挡煞,真真是不可思议!
可在我们惊叹于“风水”神奇的时候,导游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景点“怀德堂”。“怀德堂”当地人称作花厅,建于明万历年间,这是一栋上下堂两进的单屋建筑。正门开在前墙西侧,这般布局,我很少看到。听导游说,明朝的建筑,正门大多开在房子的侧面。像怀德堂,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它以下堂为主体,神龛设在下堂,流坑的古建筑仅此一家。放眼全国,我估计也找不出几家。这让我长了一回见识。门墙上方有砖刻“尚义门”三个字,两边则为楹联:“门对九天红日,路通万里青云”。字形典雅端庄,联意气势磅礴。寓意做生意红红火火,为官,平步青云,看上去,确是一副不可多得的好联。可惜没有落款,不知出自何人之手。
然而,更让人留恋忘返的东西还是里面的浮雕,五年前,为了我村的惠义坊,我和族弟彭亮曾在这里取过一次经。可由于上次时间太紧,囫囵吞枣,我们竟然把爵(鹊)禄(鹿)封(蜂)侯(猴)图,记作了“马上封侯(猴)”。要不是寓意也吉祥,可就要世代挨骂了。因而,这次我们请了两个导游,特别是在那位自称姓张的“董家媳妇”讲解时,我更是没敢开一下小差,生怕又闹出什么乌龙。
走进里面,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巨型方砖拼成的天井照壁。据导游讲,它是主人董凤七十岁时,用七十七块砖头雕刻而成的。上有浮雕三幅:正中为“丹凤朝阳”。两只凤凰,一公一母,抬头,曲颈,立于山石之上,仰望着天上的祥云丽日,即“丹凤朝阳”。董凤,字岐山,此景与其名暗合,所以又有人称它“凤鸣岐山"。不过除了这个主题外,它还是一副爵禄封侯图。画面左边山坡上立着一对喜鹊,喜鹊下面立着一个猴子,猴子伸手去抓空中飞舞的三只小蜜蜂,猴子下方有一只昂首向前奔跑的鹿,鹊、鹿、蜂、猴四种动物,刚好与我们古代官场上的爵禄封侯谐音,因而,被称作“爵禄封侯”。左下角有一对鸳鸯,鸳鸯代表夫妻和睦,是福气的象征。右下角有两只仙鹤,代表着长寿。梧桐树上方是一只喜鹊,喜鹊的嘴巴张开着,叽叽喳喳,说明喜事临门。加上鹿代表官禄、奉禄,于是又构成了一副福禄寿喜图。三个主题,寓意十分丰富。更有一个细节非常传神,猴子伸手去抓蜜蜂,并没有抓着。听导游说,它表现的是主人想当官,又没有当上,希望后人能完成自己的心愿,这才恍然大悟。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以及作为一个长辈的良苦用心。
左幅浮雕主题也较多。左上角为一株梅花树,树梢站立一只喜鹊,寓意“喜上眉梢”。喜鹊回望,正对着我们进来的门口,因此,导游解读为“喜事登门”。此 主题一。 芙蓉花代表荣华,牡丹,“花中之王",代表富贵,芙蓉牡丹盛开,活脱脱一幅荣华富贵图。此为主题二。中间是一群雉,即山鸡。凤凰在中国是一种神鸟,百鸟之王。山鸡和凤凰本是同类,代表子孙后代。雉在天为凤凰,落入凡间则为山鸡,所以古人有山鸡变凤凰一说,寓意“飞黄腾达”。山鸡形态各异,有自由飞翔的,有在地上打滚的,有啄食嬉戏的,它们无忧无愁,自由快乐,可以看出主人董凤希望他的后代,也希望世人过着一种安居安业、荣华富贵的生活。此主题三。第四层意思,主人在一只雉旁雕刻了一棵桂花树,可以解读为主人希望子孙后代蟾宫折贵,金榜题名。小小的一幅画处处透露的是主人对后代子孙的殷殷期盼。不过,从占图幅的大小看,主人主要表现的还是“荣华富贵”。
右图呢,主要以“连生三级”为主题,但花开数朵,又各表一枝。先说中部的“连升三级”。荷花玉立水面之上,分为三个层次,下层“小荷才露尖尖角”,荷花含苞待放;中间“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开得正盛;而上方青莲开始结子,一只小燕子在啄食莲子。荷花在江南称为莲花,因而自然而然引申为“连升三级”。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清正廉洁君子的象征。主人董凤是一个商人,有钱,但从浮雕表现出的志趣来看,他又不是一般的商人。他希望当官,也希望后人能做官,连升三级,进爵封侯。同时又要求后代要像莲一样,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一个品性高洁的君子。其次,画面里雕有春竹,夏荷、秋菊、冬梅等图案,又意为四季花开,花开富贵。梅花树梢上雕刻一对站立的白头鸟,又成了夫妇齐眉,白头偕老的象征。可以说,整幅画将主人的志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
欣赏完三幅浮雕,我们把眼光转向照壁上的“正大光明”横额以及中柱上砖刻的一副楹联“百计但存阴骘好,万般唯有善根长”。记得导游讲解这里时,还故意卖了个关子,让我们猜猜主人是做官还是经商的。见我们一时无语,才一脸神秘,帮我们解困释疑起来,她说“正大光明”制成匾、挂于金銮殿上是清代顺治康熙年间,在此之前,衙门挂的是“明镜高悬”。这里“正大光明”四个字是出自朱熹《朱子语类.易九》,讲的是一个人的人品,落款为近溪。近溪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罗汝芳的号,他是明朝戏剧家汤显祖的老师,据导游讲,他当时撰写这匾和联,实在是有感于主人正直好施、光明磊落的品性。接着她又指向与照壁相对的“怀德堂”匾告诉我们,这屋之所以取名怀德堂,一是怀先辈之德,二是告诫子孙要以德为荣。因为古人相信“小富靠勤,大富靠德”……
讲到这里,不知是谁,突然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奇地冒出一句:“看,上面的浮雕,人头没了,马也没有尾巴?”导游一听,忙解释道,上面的"八仙过海"图,人没头,马没尾,其实藏着两大历史事件:一是太平天国时,太平军石达开部下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来到这里,认为他们是刁民(实为雕民),砍头示众,毁掉了头。一个是“文革”时,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给“割掉”了。不过,因祸得福,更增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现在,这三幅砖雕壁画,不管是保存之完美,雕工之精美,还是内容之丰富,放眼全国,都是不可多得的砖刻艺术精品,具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真希望,若干年后,如果有机会再来,我还能见到它今天的样子。
因为导游讲得实在太好,特别是那位“董家媳妇”。从里面出来以后,我忍不住想拍一张她与“尚义门”的合影,以作纪念。她听族弟彭亮说,我是一个文字爱好者,主动加了我们的微信,还说希望早点看到我的“文字”。不想,这小小的微信平台,竟帮了我大忙,使我在写这篇文章时,避免了许多细节上的错误,真真要感谢人家。
出来后,导游把我们带到了“大宾第建筑群”。据介绍,因主人“曾应县衙之请,参加‘乡饮’典礼,尊为‘大宾’”,故为大宾第。我们从“挹庚门”进入庭院,一眼看到的,是内堡门枋上“大宾第”三个大字。而院内,一侧是“州司马第”,一侧为四个拴马石。在这里,我差点又闹出一个笑话。我误以为拴马石就是我们看过的旗杆石。没想到,看似相同的两块石,因为上面凿的石洞不同,用途大相径庭。棱形的被称为旗杆石,用来插旗的,高贵无比。方形的却是拴马用的,和牲畜在一起。还真有点像橘,生于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便成了枳,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进入“大宾第”宅内,我们有点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一晕头转向”。要不是有导游,说不定还真会迷路呢。只见里面巷连着巷,门对着门,一室连一室,像一个迷宫,曲径通幽,山环水复。究竟有多少房子,多大面积,我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只知道我们看了许多匾额,比如壁联奎焕、天马腾辉、光映珠华、斗转星回、文明有象、雨露时新等等,这些匾额字体各异,不拘一格,似乎随“心”而定,甚而连错字、异体字都不在乎,更不要说字体。因为这,几次弄得我们很尴尬。就拿“雨露时新”的“时”来说吧, 匾上写成上面一个“出”字,下面一个“日”字,导游问我们读什么。听说《康熙字典》收录了这个字,可我们不是搞文字研究的,自然不敢胡来,只好尴尬地站在那里,听导游解说。又如“壁联奎焕”、“光映珠华”、“文明有象”等都是用篆书书写的,古今差异特别大,又没有上下文提示,我们不是书家,自然没有一眼辨识出来的能力。再说”天马腾‘飞’”匾额,主人有意说成“天马腾辉”,而且自己还造了一个字,把光字旁,硬写作米字旁。我们说是错字,可导游告诉我们,人家是个米商,自然希望米的买卖做得好。这样一改,别有一番趣味。从这些匾额来看,让人觉得,主人似乎不是一个商人,倒更像一个“文艺范”。
这样走走停停,不知不觉已是中午了。因而,在“大宾第建筑群”我们基本上没有走进宅里,只在外面瞧了瞧,便直接走向下一景点--理学名家宅。
理学名家宅,是流坑名臣董燧的故居,建于明朝。其门前廊下左右各安放了一只圆雕红石狮,一公一母。雄师双耳竖耸,两目外凸,狮头右偏,张嘴露牙,有威不可犯之势,母狮则双耳后披,脑高额突,狮头偏左,左前肢挺直踏地,右前肢稍屈,踩在一只小狮子背部托起的绣球上。看起来,栩栩如生。看完石狮,大家的眼光又落在门楣落款为“明吏部尚书曾同亨”的“理学名家”匾上,导游见我们似乎很是喜欢,便跟我们讲起了村民护匾的故事。说“文革”破“四旧”时,上面有人要焚毁它。聪明的流坑人便在上面涂上石灰,把字掩藏起来,再写上“为革命而种田”几个大字,结果,逃过了一劫。至今,仔细看,我们还能发现残存在上面的石灰痕迹呢。可以说,正是流坑人这种保护意识和智慧,才有了今天流坑“千古第一村”的美誉。匾门两侧悬挂一副楹联: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据导游讲,这联先前就挂着,文革时丢失了。现在悬挂的是一位退休老校长书写的。不知是我们去的不是时候,还是早没有人居住。大门是关着的。不过,这也使得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欣赏“理学名家”宅前的“高朋广大”坊。
“高明广大”坊,是一座四柱三楼影壁式砖坊,上面覆盖着青灰瓦,大概是“理学名家”宅的屏墙。因为时间久远,书于坊上的文字有些驳落,但字迹依稀可辨。坊上方为“高明广大”四个大字,在“明”与“广”字之间还能清楚地看清明朝地理学家、哲学学家、状元罗洪先的署名。中间两根柱上则刻有楹联“文章辉列宿,冠冕垂南洲”。因为没有太多雕饰,整座坊看起来结构简洁,古朴大方。不过,让人耐人寻味的,我觉得还是“高明广大”四字中的“明”字,它像文馆里“日进高明”匾里的“明”一样,竟然不是日月“明”,而写作了目月“明”。我很是好奇,特询问了一下导游“董家媳妇”,才知道,原来是出于避讳,也是平衡字的轻重,就像匾中间落款一样,虽很少见,但都是出于书法审美的考量。真是流坑处处有玄机。
导游带我们看的最后一个景点是大宗祠遗址和文馆。穿过“一线天”,即一条狭窄的巷道,巷道一边为明朝建筑,一边为清朝建筑。两栋相隔几百年的建筑,比肩而立。穿过悠悠、狭小的巷道,宛若穿梭在明清两个时代。因而,有人又把它称为“时光隧道”。然后,经过一棵空心的古樟,走几步,我们便来到了村北的大宗祠遗址和文馆。大宗祠是为祀奉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而建,听导游讲,祠因其八世孙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表宋高宗祭南郊,礼成,被追赠为大司徒,又称“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嘉靖四十年(1561年),被闽广钟凌秀农民军焚毁。嘉靖末,在致仕居家的刑部郎中董燧倡导和主持下重建,占地7000平方米,为前带场院的三进重檐建筑,规模宏大,气势不凡。可惜,民国十六年,又被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焚毁了。不过,其原貌现已制作成了模型,陈列于流坑文史馆。下午重游文史馆,我还特意拍了一张照片呢。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只剩废墟上五根仰视苍穹的残柱和一对默然相视的红石狮。
文馆呢,虽也始建于明代,但几经修茸,现在展现于我们眼前的是清代建筑。它前为泮池庭院,后为三进式主体建筑。庭院门楣嵌有“儒林发藻”石额一块,庭院平面近乎一个方形,麻石铺地,院门两侧各有三开间观音兜式硬山平房,即两庑,从庑门上的匾额看,现在好像成了流坑书法艺术展览馆。庭中央为石砌而成的长方形泮池,石栏相护。中间一座单拱小石桥(状元桥)横跨其上,直通文馆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个堂,前堂有廊,门楣悬挂“文馆”匾一块。中间为中堂,其上也有匾“讲堂”,是先生授课的地方。后堂,比较宽大,堂上匾曰:“道源堂”,供奉着西汉大儒董仲舒等祖先、名臣、乡贤等牌位。三堂呈阶梯状,逐渐抬升,其寓意为学子学业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因为此时早过了午饭的时间,为了节省时间,导游没作太多的讲解。然而,当我们来到后堂的斗六藻井处,看到纹饰精美、色泽明朗、清爽无尘的藻井时,导游似乎感觉到我们的好奇,特意停了下来,讲解了其中的门道。她告诉我们:一是这里的材质气味特殊,图案色彩斑斓,虫、鸟望(闻)而却步,不敢光顾。二是藻井的南向有略低于藻井的天井檐宇,南低北高,两檐形成了一个正对藻井的风口,这样南风吹来,风直吹到藻井北围,并在藻井中回旋,有如清扫一般。我不知道,这是当地先人的无心之举,还是他们早已想到了,这样布局,蜘蛛不结网,飞虫不停歇,燕雀不筑巢,但我清楚,他们创造一个奇迹。
看完后堂,我的族兄海良直喊饿得吃不消,吵着要吃饭。为了出来不走重复的路,导游把我们带向右侧的小型花园。说这里也有一个奇迹。我知道,她说的奇迹,就是小花园里栽种于明万历年间的那棵桂花树。我上次拜访过。此树历经沧桑,躯干早已千疮百孔,仅剩外面薄薄的树皮相连。据说,1997年前,树干中间枯萎死亡,了无生机,村民以为它已“圆寂”。可没想到,当1997年流坑古村的价值被国家发现,开始开发,它似乎有灵,竟奇迹般地重获生机,枝繁叶茂,神奇得叫人难以置信。桂,“蟾宫折桂”之意。这次我们和它相逢,又恰遇高考,不知谁开了句玩笑,可惜我们没有子女参加高考,不然,一定要拜一拜。我呢,是老师,也许出于老师的本能,希望人人成材,便冒了一句:难道没有自己的子女参加考试,我们就不拜吗……这时,族弟彭强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到了。于是,我们直奔早已说好的饭店。
可不知是饿过了头,还是我的魂还留在古村,吃过饭,我们竟连饭馆的名字都没记下,只知道,它位于景区服务中心靠流坑方向的地方,女老板很热情,就像我们见过的导游“董家媳妇”一样。吃过午餐后,她不仅把我们送回古村,而且听说我的族弟彭亮想让“董家媳妇”再讲解一遍,又帮着我们联系她。也许,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是流坑人的共性吧!
因为上午刚游览了一遍,下午主要是陪族弟彭亮和彭强他俩,所以除了“怀德堂”我从头至尾又认真地听了导游“董家媳妇”讲解一遍外,其他更多关注的只是一些新的亮点。比如,武当阁、四牌楼、环中公祠等上午没走的景点。其他的,现在大多已记不起了。可这样马不停蹄走了又走,族兄身体有些吃不消了。无奈,半圈没走完,我们只好让导游提前“下岗”,自己则来到附近的奶茶店喝茶、休憩。可没想到,奶茶店位置极佳,阳台下临美丽的龙湖,视野特别开阔。抬头,既可欣赏村中的灰砖黛瓦、湖上的雕桥玉台,也可领略远处的丽日青山、悠悠向云。在这充满诗意的地方,冲着茶,看着风景,聊着美女、古建……还真有点古代文人雅士的味道。然而,老板说,这还不是它最亮丽的时候,如果是晚上,各式各样的灯亮起来了,湖中舞台上的美女长袖轻舞,如梦如幻,那才真叫一个美呢!听她这么一说,我们不禁心驰神往,期待着晚上《流芳》的精彩演出……
《流芳》的演出是晚上七点半开始,此时,正值夜幕降临,华光璀璨。因为经过了专业团队的精心打造,人置身于其中,还真如奶茶店老板所言,仿佛穿越到了隋唐“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的扬州,又像来到郭沫若笔下的天上街市,处处是人声,处处是流动的风景。的确,夜晚才是景区的高光时刻。只见长长的观景路上,游客们摩肩接踵。大家紧随着剧本设计的场景如潮水般涌动,直到涌到龙湖对面的傩舞广场,有人品了美女献上的一碗美酒,有人被拉上绣楼,过了一把“新郎”的隐,大家再一起看了一出别具特色的傩舞,才在“新郎”“新娘”拜堂的礼乐声中说一声“再见”!这别出心裁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似乎梦回流坑。可遗憾的是,晚上我们没有请导游,只是像其他的游客一样看了看热闹。
看完演出,我本想再四处溜达一下。但听族兄海良说,她母亲病了,明天还要送她母亲去医院。于是,我们连夜赶回了家。回到家,我又翻了翻在流坑买的一本小册子《千古第一村--流坑旅游导说》,想起白天我们看过的一个个经过岁月浸染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分,流坑真“千古第一村”。难怪有人说,“流坑归来不看村”!为了记住流坑,也为了兑现在“怀德堂”与族弟彭亮和那位导游“董家媳妇”说的话,我提笔写下了以上文字。
彭素蓉,网名物华天宝,江西莲花人。高级教师。中国乡村作家。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江西楹联学会会员。萍乡市作协成员。
正文
重游千古第一村/彭素蓉
内容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合作伙伴及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站联系,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邮箱:88@88.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