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阳光明媚,草木复苏,桃红柳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人们纷纷趁着这个时间外出散心,公园里、风景区格外热闹。在重庆主城原汁原味的老街或古镇也有很多,如巴南的丰盛古镇,九龙坡的走马古镇,北碚偏岩古镇等,有兴趣可以多走走。
位于渝北区东南部的龙兴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元末明初已有小集市,清初置隆兴场,相传明初建文帝曾在此地的一小庙避难,古老的隆兴也因此更名为“龙兴”而兴旺起来。随着场镇的发展,商家客栈日趋繁荣,使之成为重庆原江北县有名的旱码头。
说起龙兴,首先想到的就是古老的街道,还有明太子靖难之役后流落于龙兴镇的故事,殊不知龙兴不仅是个文化古镇,并且还是一个乡村赶场很热闹的地方。我到过几次龙兴镇,几乎都是选择在赶场天去的,对我来说,这是乐趣,在游走中活动筋骨锻炼了身体。
时进5月,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我在早晨6点钟就起床了。洗漱完毕,一杯牛奶加个鸡蛋伴着蒸饺和一片吐司面包下肚后,就开始登上游逛渝北龙兴古镇的行程。
三个小时后,龙兴到了。
一般来讲,赶场最热闹的就是逛农贸市场了,如果赶场不逛一会农贸市场,那是体会不到重庆民间赶场文化韵味的。渝北龙兴是个大地方,热闹的场镇集市交易范围并不完全限于在本地的菜市场区域,它还有一个外来的移民农贸市场配套,然而,原始的交易集市却在距离中心商业区域(步行街)大约一公里远的场镇边边。安心到龙兴赶场,要走三个不同的地方,真还有点考验脚力。
龙兴农贸市场位于龙兴商业步行街上,各种商业设施配套完整,吃喝拉撒都很方便,人气也特别旺盛。它是我到龙兴赶场的第一站。
龙兴商业步行街
逛完商业步行街,气温逐渐高起来,就在街上买了一顶草帽戴上,防止中暑。
赶场第二站,外来的三峡移民市场。这个三峡移民市场比较简单,卖土鸡土鸭的多,还有就是卖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
第三站,龙兴自由交易集市。
这个自由交易集市在城镇中心区域一公里外的地方,摊位沿着一条老马路两边排开,各种各样的商品很多,连绵不断的延伸到了镇中心区域外新修的公路上,全长估计有1500米,一个往返的走下来,累人。
这个摊位的蔬菜品种多,卖得也比较便宜,很多人购买。要不是觉得回家路程远,不好携带,我都想买一点。
赶场完毕,来到龙兴古镇南龙门的文体广场,这里餐馆很多,菜品丰富,正是游客歇气休息,补充体能的地方。赶场走了两个多小时,一瓶矿泉水喝完,虽然解决了口干舌燥的问题,但是走到这里已经是饥肠辘辘,赶紧钻进一家餐馆炒两盘菜,煮一碗汤,吃饭。待到体能恢复后,再到古镇一游。
古镇入口 —— 南龙门,和中国其它地方的城门差不多,南龙门也是采用的条石砌的拱门入口,门上有青瓦飞檐高楼两层,“南龙门”三个大字,特别引人注目。
进入南龙门就是龙兴古镇的文化民俗街,几百米长的街道,两面属于颇具特色的青瓦翘檐、勾心斗角的建筑与青瓦白墙,木门、格子窗、青石路,街上还摆放着数十口各具特色、雕刻精美的水缸。可以说整条街将建筑文化与民俗文化展现得淋淋尽致。
穿过龙兴文化民俗街上行10米左右,便有一牌坊 —— “风雨廊”。 踏进风雨廊,顺着木构长廊往里走,古老民居逐渐一一呈现。初次来到这里游玩的人,方知原来外面大街的现代建筑是鸠占鹊巢,将原本是主人的古镇老街变成了隐藏的背街。
走进老街,两侧皆是中式老旧建筑物。古朴典雅,处处透出深邃的古镇民俗文化。彩旗招牌、红灯笼、庙宇、道观、祠堂、古民宅,还有洋教基督福音堂融入其中,无不记载着古镇的历史与繁荣。
龙兴寺始建于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正式成型于嘉庆九年(1804年)。原本是个禹王庙,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后来才成为佛教寺庙。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文物价值。
龙藏宫(原为龙藏寺),亦称老庙,为会馆式建筑,为道教信徒的活动场所。据传,此处明初有一小庙,建文皇帝曾于此庙后坡的山洞中躲过追兵,得以脱险,后小庙经扩建而命名为龙藏寺。当地人以龙兴禹王庙(龙兴寺)为新庙,故龙藏寺现有的建筑应该是建造于清嘉庆以前。但在成书于清道光25年的《江北厅志》中,却没有龙藏寺的相关记载,因此,其修建历史还待进一步考证。该建筑物从民国时期开始,一直是政府使用,解放后为龙兴镇粮站,现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是重庆渝北区有名的道观。
在渝北区龙兴古镇的老街上,还有一个基督教堂,每当主日崇拜的时候,里面就会传出悠扬的赞美歌声,与周围喧嚣的麻将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今龙兴这个基督教福音堂,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景点,来古镇游玩的人,都会在门前驻足观看。不得不说,佛、道、基督三大教同处一街,和谐共存,真是构成了古镇的一道别样风景。
清代早期,外地移民大量涌入巴蜀地区,现在的龙兴可以说是属于“湖广填四川”的一个缩影。
贺家祠堂、王家祠堂、刘家祠堂、包家祠堂、江家祠堂等都是移民过来的。龙兴的很多宗祠都是渝北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它们都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研究渝北区传统建筑文化、移民文化、宗族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华夏宗祠位于古镇老街的前端,2003年由原“贺氏宗祠”改建,这是西南地区唯一一个以姓氏文化为主题的寻根祭祖祠堂。这个宗祠集合了木雕、石雕、彩绘三大工艺,整个设计富丽堂皇、雄伟壮观,里边陈列了107位姓氏始祖雕塑,以及172个姓氏的起源和演变。
离华夏宗祠数十米的地方,还有明氏宗祠和包氏宗祠,这些宗祠结构基本上是大同小异,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工艺,堂内记载了自家的家规、族谱和源流。
刘家大院亦名“瑞祥号”、“登吉堂”,由当地商人刘登吉清道光年间建造,是重庆主城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前店后宅式民居建筑之一。民国时期为私人宅第,建国为镇供销社门市及仓库,2004年龙兴镇开发时整修一新,作为旅游活动场所。
龙兴古镇的“第一楼”声名远扬,解放前,达官贵人、往来商客,只要到龙兴,必定会住“第一楼”。
第一楼”原名“天下第一楼”,现称“仁里第一楼”。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死后,立长孙允文为皇太孙,于洪武三十一年继位,建文四年因乱贼谋反,不得而已龙驾入川,在旧臣杜景贤处隐居,而建文帝隐居之处便是在龙兴镇,其“天下第一楼”的名字就是由明建文帝朱允文御题,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史料,明初,古镇上有家姓“娄”的人家,他们建起“第一楼”,后来,娄姓人家为了方便过往商贩投宿,也为了收取微利营生,将之作为小客栈使用,原名也叫“第一娄客栈”。此后“第一娄客栈”成了娄家家业,世代相传直到晚清时期,因邻居失火,“第一娄客栈”被烧为灰烬,随后地基被转卖给当地的财主。民国初年,接手的杨姓财主开始重新规划修建,并把“第一娄客栈”更名为“第一楼”,仍旧经营茶馆客栈生意。
解放后“第一楼客栈”被收归国有交供销社管理,取名“合作食堂”,经营饭店业务,后又改为供销社的库房。此后“第一楼”因年久失修,基本垮塌。
2007年,一位陈姓的老板选定了恢复第一楼的重建项目。同年9月底动工,经过一年的努力恢复了第一楼,路过行人,无不称赞。2008年龙兴“第一楼”列入《重庆之最》最具观赏价值的人文古民居建筑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楼”的各个角落,摆放着名人字画、古董文玩,走进“第一楼”,就好比走进了中国古文化的殿堂,得到优良传统文化的洗礼。
龙兴古镇街上的店铺
渝北区龙兴古镇,钟灵毓秀,素有“五马归巢宝地“之誉。古镇历经600年沧桑,传承了丰富的人文迹遗、风物胜景,积淀了深沉的宗教文化、帝王文化、宗氏文化、祠堂文化、民俗文化。古镇空气清新,风光秀丽,鲜明的巴渝特色人文精神和民俗历史,使古镇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顺便说一声:游龙兴古镇时,可以到附近的两江国际影视城(民国街)去玩一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