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胜县古镇还真不少,不过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在嘉陵江边,而古镇百年甚至上千年都不衰的原因则是古代水路交通的便利。以前发表过龙女和沿口古镇的文稿,龙女是被抛弃的古镇,沿口靠近县城而被人熟知。本文所写的古镇则是拥有近600年的历史,而且还是500多年县治所在地的古镇,最后还是被时光所淘汰的中心古镇。
中心镇位于武胜县的南部,南与重庆市合川区钱塘镇接壤,距离县城11公里,镇域面积62.3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户籍人口为4万余人。4万余人的人口基数是介于90年代的乡镇合并之后,若是没有撤乡并镇之前,中心镇的户籍人口也仅有2万余人。4万余人也仅是户籍人口,要是说常住人口,缩水一半都不止,期间就知道作为600年历史的古镇,解放之前武胜县的县城被遗弃的原因了。
中心镇在1953年之前都是武胜县的县城所在地,但武胜县的老名是定远县,定远县改名武胜县是因为民国政府成立后全国实行省、县两级管理制度,规定全国范围内县级单位不得重名。民国时期安徽、云南、陕西、四川都有定远县,因安徽起名定远县比较早得以保留,而四川的定远县则改名为武胜县,理由是蒙古铁骑久攻钓鱼城不下,大汗蒙哥还被乱弹击伤而毙命。蒙古铁骑只能退兵在当今的旧县乡设军营休整。蒙古铁骑为表决心,将这支军营起名武胜军,意思就是用武力战胜宋军。
武胜军跟汉初县同一级别,都是县级单位,当然蒙古铁骑横扫全国后汉初县亦在至元20年(1283)撤销。汉初县被撤销的原因是战乱过后人口锐减,人口锐减被撤销只是元朝官方的解释,其中都带有点打压的意思。汉初县的守城官兵不跟蒙古铁骑殊死搏斗岂能人口锐减,汉初县的守城官兵不给蒙古铁骑带来一定的死伤,元朝岂能把汉初县给废掉。汉初县县治就在烈面镇的汉初县,所谓的汉初就是汉朝初期设置的县,历史非常的悠久,往后有时间去汉初村走走,没准还能挖掘到点历史古迹。
汉初县被撤销后只留武胜军存在,元朝成立后地方实行军治分开,在军营周边新增县级州治,起名定远州。不过朱元璋把蒙古人赶到漠北以后武胜军作为蒙古铁骑的产物自然不能保留下来,武胜这两个字更不能保留下来,武胜军军营附近的县级单位的定远州则保留下来。明朝洪武元年定远州降为定远县,保留定远县跟明朝开国功臣王弼有关。王弼带领明军南征北战,并将元朝残余力量追杀到贝加尔湖一带,王弼因功授封定远侯。授封定远侯的原因,王弼是安徽定远人。得亏王弼是安徽定远人,王弼是四川汉初人的话,以当时的战功,授封时应该是汉初侯。民国时期四川定远县改为武胜县,很大程度上跟王弼有关,若王弼是四川定远人,想来四川就没有武胜县什么事了。
起初的定远县县治在现武胜县的旧县乡回龙村,明朝嘉靖30年(1551)定远县县治搬迁至庙儿坝。武胜县的旧县乡,得名就是因为定远县的旧县治所在地,旧县乡现在已经并入沿口镇,旧县乡也就跟县城是一伙的了。定远县县治搬迁至庙儿坝的原因则是水害,以当时的防洪落后的手段来看,搬迁至庙儿坝亦是无奈之举。此地叫庙儿坝从名字上都看得出来,只因这处坪坝有庙宇,不是一座而是有好几座,比如文庙、武庙、城隍庙等,叫庙儿坝则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明朝时期的定远县隶属四川布政司重庆府合州,清朝康熙年间撤销定远县,所辖区域并入合州,雍正6年(1728)复置定远县,隶属于川东道重庆府管辖。1914年民国统计地方名字时全国有好几个定远县,为避免重名,四川省的定远县改为武胜县,武胜县隶属于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解放后武胜县隶属四川省南充专员行署,1953年武胜县县政府从庙儿坝搬迁至沿口乡,中心镇就此结束县城历史。得亏是沿口乡,要是旧县乡的话应该是回归不是搬迁,现在旧县乡已经并入沿口镇,往后的历史是不是可以改为武胜县政府从庙儿坝还城旧县治呢?
庙儿坝是武胜县的县城所在地,县城比起周边的乡场固然要热闹些,民国之前村民到县城赶场都叫赶庙儿坝。当官的认为县城叫庙儿坝有点不妥,好歹是县城,岂能用这么俗的地名,官方为此给庙儿坝起名叫城厢,县城不能设乡,因此设城厢镇。民国16年(1927)城厢镇改名护城乡,原因毫无疑问,军阀混战、麻匪乱窜的年代,护城乡就是为县城保驾护航而设置,为此护城乡还增设乡团,乡团是地方武装力量,对内安保对外抗敌。
民国28年(1939)护城乡更名为中心镇,更名为中心镇的原因则是城隍庙在场镇的中心,从此民间赶场的时候统一称赶中心场。解放后中心场作为武胜县的县城一直是镇级建制,不过县归县,镇归镇,两者是上下级不同的单位。1951年中心镇析出部分农村设中心乡,或许这是解放初期特有的现象,中心镇和中心乡共存,但两者是独立的行政单位。1952年,中心乡更名为民建乡,两者在名字上算是不再有瓜葛。县城搬走后民建乡已无存在意义而并入中心镇,集体经济时期中心镇改为公社,不过中心镇毕竟是武胜县的副中心,仍旧保留中心区。90年代撤区设镇,1992年秀观、农旺两乡并入中心镇。
自打明朝嘉靖20年定远县搬迁至庙儿坝至今有近600年的历史,庙儿坝亦成为方圆百里内的商贸中心,更是上至南充、下至合州、重庆的交通枢纽。依靠嘉陵江这条黄金水道的便利,庙儿坝更是繁荣昌盛,过往的船只,来往的商贾、官差、路人,让庙儿坝成为几百年不衰的根本。清朝同治年间,庙儿坝已拥有九街十八巷、九宫十八庙布局,城镇规模不亚于当时的广安城。庙儿坝历史底蕴更是丰厚,人文景观颇多,定远县老八景大部分都在庙儿坝附近。武庙文庙城隍庙、天上文昌万寿宫,静心亭古城墙等古建筑都能让游客们流连忘返,没来过的都感到可惜。
中心古镇距离武胜县只有11公里,规划的中心大桥亦在进行当中,交通如此便利的古镇为何就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实在不解。600年历史的古镇,500年县城的历史底蕴就这么被人们给遗忘实在是不该啊。莫非改名为中心镇后就不灵了,要不就改回老地名庙儿坝古镇,这么接地气的名字可能更让人印象深刻,让人对幻觉上更有刺激,中心古镇要是改名,大伙认为改什么样的名字好,欢迎大家提意见,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