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宋杰 | 北京、上海报道
有朋自远方来。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旅行工作,也在这里生活定居。目前,已有近百万的外国人在中国长期居留。他们为什么选择“家在中国”?当外国人“遇见中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三位在华定居的外国人,听他们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来自奥地利的顾贝麒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九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I摄
来自奥地利的“中国女婿”:中国已是“第二故乡”
“我的名字是我太太取的。麒来自麒麟,这在中国是一种寓意吉祥的动物,我非常喜欢这个名字。”顾贝麒用流利的中文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顾贝麒出生在奥地利,他对中国最初的认知源于家乡的三个中国菜馆。可以说,他最早和中国结缘源于美食。
“当时觉得那些中国菜很特别,来了中国才发现,那些菜不是很正宗。”顾贝麒调侃道。
大学毕业后,他在德国工作了几年,获得了在宝马中国的工作机会,目前是宝马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
“刚开始以为是三年,接着又续签三年,然后又三年,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我在中国九年了。我知道‘九’是非常吉祥的数字。我相信我将打破这个纪录。”顾贝麒说。
由于工作的原因,顾贝麒于2015年来到中国后,不仅仅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往返,还经常到高原、沙漠、山地等气候极端的地区去试车、验车。
“我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在中国西北海拔很高的地方进行新车试验。我不仅仅和中国小伙伴们一起工作,还和当地人交往,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知。我很熟悉北京,宝马的工作氛围也很好,这里可以发展我的生活和事业。”顾贝麒说。
在北京,顾贝麒还收获了爱情,成了“中国女婿”。他和妻子儿子目前定居在北京,还拿到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顾贝麒表示,北京既拥有繁华都市的节奏,又蕴含着和家乡奥地利一样的淳朴与温情。9年来,他见证了在北京城市与车企的快速发展和无数个动人瞬间,有传统、有新意,更有发展和变化。
“北京新能源车的发展更加有助于环保,空气质量也在变好。我经常和我的家人、朋友们说,你们在社交媒体上了解的中国不是真正的中国,一定要亲自来看看,你们会爱上这里。”顾贝麒说。
“我是一个‘好导游’,家人朋友们每次来中国,我都会带着他们尝中国美食,看中国美景。”顾贝麒表示,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宝马贯彻“中国优先”策略,加速推进电动化进程。最近10年,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中国已经是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和中国的工程师一起合作,研发车辆电动化、智能化,让作为技术控的顾贝麒非常有成就感。
现在,中国已经是宝马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全球生产的每3辆宝马车中就有一辆来自沈阳生产基地。
“在中国这片我所热爱的土地上,有我的家人,有我喜爱的事业和同事。我希望能打破“九”的记录,继续留在北京,继续感受‘家在中国’。”顾贝麒说。
澳洲华人“回家”: 华人在东方文化圈发展机会更多
“从2008年想来看北京奥运会到扎根在中国,一晃眼16年了,真是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David Law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David Law是在澳大利亚出生的华人,是一个典型的ABC(Australian Born Chinese)。
“我从小就能感觉到两种文化的碰撞。我从出生就住在悉尼南部的Hurstville,这里是全澳大利亚华人最多的社区,有悉尼40%以上的华人。我们这一代澳洲华人,从小看香港TVB影碟和香港功夫片长大,再加上天生的中国面孔和中国胃,可以说从基因里就带有中华文化。” David Law表示。
David Law的专业是会计,这也是在澳洲华人选择最多的专业。硕士毕业以后,他很顺利找到一家跨国企业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我人生最有决定性的选择就是2008年来中国工作。北京奥运会是一件大事,能在那时去北京工作太有吸引力了。”David Law回忆说。
David Law比喻说,从2008年初夏来到中国后,生活就像开启了一个盲盒,而且还是一个“隐藏惊喜款”。
在北京工作两年后,David Law不仅喜欢上中国,还在这里找到爱情,邂逅了一位南京姑娘,选择去上海安家。
“现在家人们都开玩笑说我是‘恋爱脑’,只有我自己明白,北京让我很适应中国的生活,从饮食到工作到交流,有碰撞,但东方人骨子里对文化的理解让我决定留下。”David Law表示。
他回忆说,2008年在北京工作时,当时出了三环就很空旷,但是2011年再去出差时,四环都已经很繁华。上海的变化更大,尤其是他工作的浦东新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地铁四通八达,许多老外都在上海定居。很多时候,走在上海街头,有一种在悉尼市政厅(Sydney Town Hall)的感觉,这里很包容,很有国际范儿。
“商界更是如此,这也是我留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中国团队的决策速度和执行速度非常快,团队协作、大家对机会的渴望以及追寻机会和做事的效率给职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生活便利程度也很好,我在上海做过手术,也带家人在上海寻医问诊过,都非常方便。”David Law说。
娶妻、生子、买房,David Law在中国生活非常稳定,经过两次跳槽之后,他目前是一家500强企业的副总裁。
“我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6年,而且打算继续在这里待下去。这里有我的家人还有工作伙伴。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赶上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华人的身份让我在这里获得了很多认同感。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华人在东方文化圈发展的机会比在西方多,能做出的成绩也更大。”David Law如是表示。
罗高名非常喜爱在中国旅行 受访者|供图
罗高名和家人一起开心合影 受访者|供图
在华定居的德国人:感受非比寻常的“中国速度”
德国人罗高名(Michael Rockel)首次来中国是2007年,当时来评估一个项目的投资机会。“尽管这个投资计划没有实施,但当地化工园区规划者的开放性和远见卓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罗高名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2011年10月,罗高名在中国安家,早期经常往返于新加坡和中国,主要负责亚洲市场营销工作。2022年后,他的工作重心放在了中国。目前,他任职德国朗盛大中华区总裁。
“我很幸运地在2022年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这使我的生活更加方便。”他表示,这一身份认同让他能够更深入参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活动。
在他看来,上海是一座拥有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的城市,其不断完善的营商环境以及日益精进的创新服务,令人印象深刻。近年来,他感受到地方政府在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
罗高名特别提到,在常州设立工厂时,当地政府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在朗盛亚太应用开发中心(AADC)的开发建设中也是如此。“朗盛位于上海化工园区的AADC是朗盛在亚太地区最大、在全球最现代化的研发中心,其在获得许可证、加快建设等方面得到了上海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19年启动到2021年开业,AADC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上海速度’,这个速度非同寻常,是上海良好营商环境的证明。”
罗高名认为,中国对朗盛的全球业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今年是AADC成立三周年,作为地区业务的创新中心,其影响力将遍及整个亚太地区,不仅能够带领朗盛走向未来,还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作为全球领先的特殊化学品供应商,朗盛正积极在中国寻求潜在机会。”罗高名说道。
他分析,当前,中国在全球化学品市场中的角色已经发生改变,从全球主要制造中心变成了全球举足轻重的消费市场。在全球化学品销售额中,中国占比高达40%,这个数值有望在2030年增长到近50%。通过AADC,朗盛能够很好地满足中国对专业化、本地化产品和高附加值商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能够有效地满足亚太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在中国工作生活多年,罗高名非常感叹中国高铁网络的普及、4G和5G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崛起。“这些不仅极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他说。
罗高名还是一名“重度”科技爱好者,来到中国以来,他购买使用众多小米和华为的产品。“我亲身体验了中国本地科技品牌在性能和成本方面的领先地位。我刚来中国时,手机上网还是使用3G或EDGE(超低网速),现在5G网络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实现了全面数字化。”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12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