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最美漓江的精华所在地,秀丽的风光是享誉天下的“招牌”。蜿蜒的漓江流经镇子,江畔群峰连绵,万态千姿,倒影幢幢,著名的“九马画山”“黄布倒影”等漓江景点,以及第五套人民币20元上的风景画原型就在其中。
这里是古尚安县、熙平县所在地,穿越1700多年的时光,沉淀了厚重的历史底蕴。至今还留存的具有浓郁桂北风情的古街、古桥、古戏台、古庙等历史遗迹。
这里是位于桂林阳朔县东北部的兴坪镇。诗意的山水风光与悠久历史文化相互交融,让这座千年古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秀丽漓江畔熠熠生辉。
兴坪古镇老街。
“兴坪”古韵 延绵悠长
兴坪镇是桂林历史最为悠久的城邑之一。早在秦朝,这里就是桂林郡所辖地。据史料记载,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设尚安县治在兴坪镇狮子嵅村。晋武帝于太康年间(280年—289年),改尚安县为熙平县,治址不变。隋开皇十年(590年),废熙平县改置阳朔县,兴坪遂为阳朔县所辖。治所由狮子嵅迁往阳朔镇,此处仅作圩集,“熙平”经年深日久便渐讹传为“兴坪”。由此,兴坪镇的名字沿用至今。
而在民间,也有关于地名由来的美丽传说。相传在唐代,一位名叫杨素的人在此地建了一座桥梁,方便两岸百姓通行。由于这座桥的建成,使得当地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于是,乡亲们为了纪念这位造福桑梓的好人,将这个地方命名为“杨素坪”。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杨素坪”演变成了今天的“兴坪”。
不管是官方说法还是民间传说,兴坪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点毋庸置疑。
古往今来,兴坪的美景引得无数到访者为之陶醉。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了动人的故事和诗篇。大旅行家徐霞客1637年农历五月由桂林买舟下阳朔。兴坪漓江两岸的美景让徐霞客陶醉不已。《徐霞客游记》里对兴坪有这样的描述:“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上世纪三十年代,画家徐悲鸿到此写生时曾感叹:“山水荡漾,明媚如画,真人间仙境也。”1963年,叶剑英元帅在畅游兴坪时曾留佳篇:“春风漓水客舟轻,夹岸奇峰列送迎。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兴坪古镇的商贸活动十分频繁,在明清时期曾一度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广西重要的商贸中心之一。直至如今,兴坪码头仍然是漓江流域重要的码头,每天有大量的漓江游船停靠这里,人们慕名走进古镇,在一砖一瓦、一弄一物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随着高铁的开通,这座千年古邑再次迎来了新的生机。近年来,这里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2022年,兴坪镇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名录。
兴坪镇大门。
古巷深深 幽娴意趣
走进兴坪古镇,古街、古桥、古渡、古亭、古庙、古寨,古树,还有古戏台、古民居群……充满古韵味的景物让人应接不暇。
如果你乘坐游船停靠兴坪码头,上岸后步行十多分钟,就可以到达兴坪老街。这是一条长约一公里的石板路。街上的房屋多为青砖灰瓦马头墙建筑,古色古香,韵味十足,向人们展现着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被游客誉为“阳朔小西街”,如今成为了中外游客必至的打卡地。
老街边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距今也有285年的历史。庙内的“万年戏台”是桂北地区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戏台。古戏台的台缘上横刻着四幅木质浮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是五出传统戏曲的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的“颍考叔金殿举鼎夺帅”,以及《牧虎关》中的“高旺进表”。戏台内左侧还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的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
兴坪关帝庙(古戏台)
老街临江段还有一座乾元桥,虽然桥下已没有流水,但桥面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的石板面上个个小坑仍清晰可见。在榕潭古渡码头边,可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
距离不远的榕树潭边,有个榕潭公园。公园内有一山名老寨山,海拔300余米,有盘山石径通山顶。在老寨山顶纵目远眺,山环水绕,人家参差,“兴坪佳胜”尽收眼底,著名画家徐悲鸿称赞的“兴坪夕照”就在此。
距离古街约两公里的渔村有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古时为兴坪圩上达官显贵为择贵地迁此。据记载,兴坪渔村建于公元1506年,明朝正德年间。村内有许多青砖建造的大宅院,院内雕梁画栋,木雕、砖雕比比皆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这个偏僻幽静的小村庄,因美国时任总统克林顿的造访一度名扬天下。
渔村古建筑群占地1.5公顷,呈“冒”字形布局,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桂北民居。兴坪渔村历经明朝与清朝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在历史兴衰中,还能保持完好极为不易。2012年12月,兴坪渔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兴坪渔村的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经过训练的鸬鹚是他们捕鱼的得力助手。此外,用竹筏而不是用木船作为捕鱼的载浮工具,是渔村不同于我国其他大部分地方的又一特色。
如今,当人们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触摸斑驳的古老石墙,静心倾听时光的耳语,能够感受到这座历史与人文交融的城邑的过往。
古老民俗 浓浓乡愁
因水而兴的兴坪古镇,历史上一直是商贾云集、百业兴旺的繁华之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繁衍,安享着岁月的宁静,也延续着古老的民俗传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兴坪当地人忙碌的日子。人们用稻草扎制好草龙后,来到古镇西侧的社树下舞动草龙,口中念念有词:“龙兮龙兮,大德无疆;永保山清水秀,子孙贤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舞草龙的习俗在兴坪镇由来已久。据史料记载,兴坪镇百姓舞草龙迎龙神的仪式始于唐代,它的由来与古镇的一场巨变有关。早在三国时期吴国在距离现在古镇不远处的山坡上建造城池,称为“熙平”。后历经两晋、南北朝,这里一直都是当时县府所在地。一直到了隋开皇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一场关系到熙平存亡的危机悄然来临。由于驻扎在这里的士兵乱砍滥伐,加上老百姓开垦荒地,放火烧山,引起山火蔓延,将这里的青山烧得一片狼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来袭,裸露的山体被雨水冲刷,滚滚泥石流倾泻而下,繁华的古城一夜之间被夷为平地。家园被毁,亲人离世,幸存下来的人们悔恨不已,都说这场灾难是因为乱砍山林遭了“天谴”,因此要举行一场舞草龙的仪式向山神水神赔罪。
劫后余生的人们在今天的兴坪古镇的位置重建了家园。所以,后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兴坪人都要用稻草扎制草龙进行祭祀,祈求太平,祈求风调雨顺。古镇里有一棵巨大的樟树几乎与小镇一样古老,当地人把它奉为神树,从不允许任何人为破坏。不仅如此,镇子里的一草一木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在严格的村规民约保护下,小镇周边的山林树木繁盛了起来。
后来,每年“迎龙”的时节也成了古镇人与社树“结亲”的好日子,长辈们带着孩子拜社树为干亲,既是祈福纳祥,也是寻求庇佑。千百年来,兴坪人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的敬畏,在草木山水的相伴中耕耘着生活的希望。如今的兴坪,山清水秀,绿树成荫,人们在这里耕田种地,捕捞河鲜,生活富足而安宁。兴坪人在大自然给予的教训中学会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兴坪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千年过去,正月十五舞草龙一直传承到现在。然而,在新时代,这一祭祀活动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兴坪百姓在祈福避灾之外,还向到访的游客展示并讲述这里的千年历史,彰显出兴坪热情好客的性格,以及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千年岁月、千年美景、千年文化……千年古镇兴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宾客。人们走进这里,不仅可以领略旖旎的山水风光,还可以品味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受自然淳朴的民俗风情。兴坪的古老文化,正在人们的感知与传承中持续绽放着迷人的时代芳华。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桂林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