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最后一站,安排了拉雪兹神父公墓。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最著名、参观人数最多的墓园,建成于1804年。这里安息着数以万计的灵魂,其中不乏一些传奇人物——巴尔扎克、肖邦、王尔德等等。虽然它拥有许多著名人物的名气,但于我,更想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在有着高度基督信仰力量的欧洲,公墓或者死亡能够带给我什么样的思考?
从地图上看,墓园算是一片比较大的绿地。或许是我去的比较早吧,园里散步的人并不多。古柏森森,或新或旧的石质墓室前,或有鲜花,或有雕塑,总体干净整洁。黑色的乌鸦在天上呜哇呜哇地飞过,有点瘆人……冷冷清清的墓园,让一个从小就学着大人样忌讳谈论死亡的我心中有些隐隐不安。
环顾四周,游园的人群大致看来有四类:1.像我一样的独行侠——以旅游为目的;2.有导游的旅行团——有机会了解墓园名人的前世今生;3.有老师带队的小学生——从小就坦然地接受死亡教育;4.在园子里溜达并互相问候的当地居民——把园子当成了可以散步,聊天,读书的后花园。
坐在园子里小憩,忽然眼前就浮现了几幅画面。
卢森堡公园里,一位身着淡蓝色套裙的白发老妇人正拖着一个医疗箱(正在透析?)踟蹰独行;
杜尔丽公园里,一位年轻人正与两位白发老人围坐一圆桌,他们正微笑着轻声聊天。我猜,这两位老人应该是年轻人的父母吧?
塞纳河边,两位拄着拐杖的、打扮精致的、微微有些佝偻的、面容却依然自信的、牵手缓步前行的两位老人;
地铁里,公交车上,一坐下就掏出老花镜读书的老人;
……
白发、陪伴、病痛、孤独、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终点都回避不了的课题。正如一位美国老人在演讲时说到的:“人生第一次,我们也正在学着变老”……
是的,我们应该允许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但从不放弃学习和成长。
人生,是用来体验的,而不是用来演绎完美的。
自勉,也与你共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