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朱松梅
岳莹,31岁
平谷区金海湖镇长城保护员,巡护长城,劝导游客,传播长城文化
本市有近500位长城保护员,岳莹是其中之一。他身上有两个特别的标签:90后,大学毕业生。
要找到他并不容易。蜿蜒的公路劈开青山翠岭,出城百余公里后,才终于抵达平谷区金海湖镇的将军关,那是京东第一座重要关口,兵家必争之地。
在山下的敌台遗址旁,记者见到了生于1993年的岳莹。他戴着登山手套,握着巡检手机,没有客套和寒暄,带记者直奔平谷长城33号敌台,“总共497级台阶,十分钟就到。”
十分钟是他的速度,普通人得手脚并用,呼哧带喘。将军关是石长城,脚下的条石泛出金属感的赭红色,是利用当地山石垒筑而成的。很多台阶只有半个脚掌宽,爬到一半往下看,胆战心惊。
岳莹的家就在将军关村。当幼小的他站在讲台上,说以后要为村里作贡献时,同学老师都笑了。因为在大家的观念里,考上大学、在城里谋个工作才是好出路。
后来,岳莹考上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毕业后在外工作了几年,乡愁却越来越强烈。2020年,岳莹怀着对未来职业的迷茫回村休整,恰逢平谷第一次招募长城保护员,他立即报了名。虽然从小生活在长城脚下,但一直没有深入地了解,一通临时抱佛脚,他的笔试、体能都是全区第一。
巡护长城是枯燥的重复工作,三年多寒来暑往,岳莹却干得越来越有滋味。“小时候我总爬山、爬长城,直到近几年,才真正感受到这里的美。”他说,这是一个重新发现家乡的过程。
如今,他负责巡护平谷长城24-33号敌台,一个月要爬十多趟,关注长城本体的变化。其余时间在进山要道值守,防止游客攀爬。
“长城是中国人的执念,我们不能粗暴赶人。游客少的时候,我会给他们讲将军关的故事。”岳莹说。平谷段长城全线未开放,名气赶不上八达岭、慕田峪,若是有外地游客慕名来将军关,他总是别有一分自豪在心头。
岳莹有些腼腆,可一旦站在长城上,他就有了说不完的话。就连好几位研究长城的大专家也对他赞不绝口,夸他表达能力好,讲出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那是他最熟悉的家乡和生活,是与长城相伴的点点滴滴。
“长城上的气味,每一天、每一段都略有差异。”岳莹喜欢从嗅觉切入,娓娓道来。这两日栗花有些老了,气味从清冽变得温润,采几条回家阴干,有驱蚊的功效。再往前走,味道变了,是花椒芽的辛麻,趁鲜嫩时撸一把可入菜。敌台之上,一丛丛紫色荆条盛开,是好闻的淡香。
小动物也是他讲述的主角儿,岳莹不见影只听声儿就能辨别。比如叫声尖锐的是松鼠,当地人称为花狸棒槌;从不嚎叫,慌乱中常撞树的是野猪等等。
渐渐地,来访者们给予的肯定,带给岳莹很大的成就感。他仍在不断学习,参加各种培训,希望能了解更多长城的故事。站在33号敌台环视,大山仿佛张开了绿色怀抱,拥抱着长城,也拥抱着岳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