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牛残山
山小名大
济南号泉城,有七十二名泉,又有大明湖、五龙潭等,故素以水称盛,其山则多为世人所忽略。古人尝于城南千佛山上北眺,仅沿小清河自东向西便有卧牛山、华山、鹊山、药山、标山、凤凰山、北马鞍山、粟山和匡山,谓之“齐烟九点”。此外,东侧近处则有燕子山、砚池山、茂岭山等,西侧则有英雄山、刘长山、腊山等,转身南望,则为泰山余脉,满目皆山也,不须一一细数。若加上城区之外如长清、章丘、平阴、莱芜诸山,则其数远超过七十二泉矣。
作为“齐烟九点”的东起首处,卧牛山山小而名大,地处城区北郊偏东,居黄河与小清河之间,左接历城,右依华不注,本是形胜之地。据清道光《济南府志》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当地村民于山下掘坟,得一墓志铭,墓主为马举。马举,字肆仁,唐代齐州(济南)历城人,历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右神武大将军、扶风县开国伯、检校司空兼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等,墓志铭称长安二年(702)十一月廿二日“与其夫人合葬流山”。长安为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年号,也就是说在唐代,卧牛山本名“流山”。流与牛音近,千年之后逐步由流山音讹为牛山,进而又转称为卧牛山了。至于因山形似卧牛而得名的说法,应该是望文生义罢了。
宋金之际,卧牛山南建有佛寺。原存金代大定十三年(1173)永平寺祖师塔,今已被移置神通寺塔林中。而明清以来所建的玉帝庙、文昌阁和泰山奶奶祠也都在19世纪中叶以后被人为毁弃。
于山中建玉皇庙和碧霞元君的行宫(俗称奶奶祠)是江淮以北各地常例,但建文昌阁却多是当地文风较盛,或曾出现过比较有影响力的文人。卧牛山就有这么一个人,名叫王敕,字云芝,又字懋纶,年轻时曾读书于卧牛山寺中。明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举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四年(1509),致仕归乡,来年春去世。在清代大诗人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里,王敕的故事已被后人附会出了很多神秘色彩:“吾郡历城明翰林王公敕,字云芝,成化甲辰进士及第第三人。诸生时,读书卧牛山寺,夜见地有火光,发之,得石匣。匣有书二册,读之,遂能御风出神,知未来休咎,生平异事甚多。”直到历城人刘伍宽来访卧牛山时,还能看到相关遗迹:“仙迹茫茫遗故垒,文星耿耿傍层台。”(《登卧牛山》诗)可惜现在竟连一块石碑也没有了。
卧牛山近景
旧貌新颜
多年前小女就读的高中校址在历城王舍人庄幸福柳广场北侧,距卧牛山仅五六公里,笔者陪读,曾赁居于此地近两年。虽久知卧牛山之名,然当时因山中盛产石料“济南青”而历经长年开采,几乎已无山形,其后又被当作城市垃圾填埋场,几次试图进山,都因无法厕足而折回。《庄子·人间世》曰:“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卧牛山正以其有用之石材而罹此劫难。
卧牛山西门
后来卧牛山被修整一新,辟为地质公园。两三年前笔者曾在一个冬末初春的下午独访卧牛山。于西麓径自入山,东眺是群楼林立,西望是林立的楼群,稍南有华不注山如水中芙蓉,北边有济广高速穿楼而过。余素喜登山,尤爱冬日登山,以其秋叶落尽,山形毕露,不仅能睹其貌,亦能得其风骨神韵。然而到此山却触目伤怀:经冬之草木尚未及抽芽转绿,赤裸的岩石暴露无遗,令人惊心。满眼都是开采后剩下的残石,筋骨嶙峋,棱角分明。其大者或横如壁,或卧如床,其小者则遍地砾渣、缭乱一地。最高处斜插一巨石,如孤帆迎风,给人以欲坠之感。笔者攀石而上,仅能至其石根处。俯身下视,虽经精心修复,然山形尽失,破碎支离,唯剩残崖危石而已。就如同一个被斫伤了肢体的患者,即使再好的护理、打扮,恐怕也无法让他重新回到过去的样子了。不过,如能放下怀旧之心,那么眼前的残山剩水、裸石峭壁,倒也别有一番难得的怪异、突兀之美。而且作为地质公园也恰到好处——这是最好的警示,能唤醒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卧牛山夕照
走在山间,脚下是重修的步栈道,两侧是新栽的花木,只是季节尚早,未及抽芽。信步而行,山中游客极少,眼中是往日留下的大大小小的采石坑。有新搭建观景平台,又有水塘、小亭点缀山间,整体环境确实有了极大的改观。毁山容易,而修复之难,可以想见。
为获得登山的真实体验,我特地离开栈道,谨慎移步,但觉乱石松滑,无奈手脚并用,战战兢兢,终于上得山顶,转身回望,已是夕阳斜照,空林疏枝,更觉苍凉。清人徐子威《望卧牛山》诗云:“驴背望微茫,悠然古道旁。青牛高卧处,云水淡斜阳。”甚合此情此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此诗之首句所谓“驴背”并非指诗人的坐骑,而是指驴山山脊。驴山在卧牛山南里许,比卧牛山更小,同样因为20世纪被野蛮开采“济南青”石料而毁弃,至今虽经修复,也仅成高坡状,全无一丝山形。又因西临华山湖,故今改成“驴山岛”。当年诗人由此北望,卧牛山及山下古道尽收眼底。第三句“青牛高卧处”五字既是明写卧牛山,同时又暗用老子骑青牛出关一典,寓意此处为归隐仙居的好地方。显然如今的卧牛山只可一游,不宜久居了。
孤石帆立
订讹一事
时已向晚,匆匆下山。由西门而出,见门口新立了四柱三开间的石牌坊,其后有一排横卧的巨石,黑色,上面刻有“卧牛山地质公园”六个大字。其下有碑文,读之,感慨良多。如今人们的文字功底本来就不太好,却偏爱用繁体字,故多舛误,如后、後不分,云、雲混用,繁简参杂,横生歧义。又引道光年间《济南府志》称韩信当年驻兵其间,并称“故事被改编为戏剧《赚历城》”。道光《济南府志》卷一百二十五确实有“韩信破历下,尝驻于此”的文字,查《史记·淮阴侯列传》,楚汉相争之时,田广割据齐地称王。刘邦手下谋士郦食其主动请缨,愿凭三寸之舌,游说齐王降汉。听信郦食其的巧言,田广主动示好,撤除防备。不料韩信大军乘虚而入,“袭齐历下军,遂至临淄。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烹之”。此事载之正史,颇富戏剧性,但以此衍生出有关《赚历城》剧目的说法却大谬不然。《赚历城》又名《诈历城》,为京剧武生传统戏,主角为东汉末武将马超。戏文取材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四回《杨阜借兵破马超》,与韩信攻齐毫不相干。《三国志·魏书·杨阜传》:“阜外兄姜叙屯历城……超袭历城,得叙母……杀之。”马超一生征战西北各地,从未到过山东境内,此历城地属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非济南之历城。笔者当年硕士论文做的就是有关元杂剧历史剧的研究,曾特意留心过此剧目的来龙去脉。而时人多未详就里,不加细辨,遂致以讹传讹。笔者回来后专门查找相关材料,发现此说已甚嚣尘上,不胫而走,甚至许多著名地方文化学者还将之发扬光大,相关游记、视频每每见于报章、媒体及网络文字。常言道“网络有记忆”,现又煌然刻于石上,传之愈广,千年不灭,使后人知今世之不文,故笔者特为标出,希望有关部门及时订正修饰,以免掠美之嫌。
归来怅然,想到卧牛山的消失殆尽,颇觉于心不甘。故又于暮春时节特意登上南郊之千佛山,由山顶放眼北望,冀能寻见哪怕是一丝卧牛山的踪影。结果非常失望,但见鹊、华相对,依然清晰在目。西北方目力所及,尚能隐约辨得药山而已。而卧牛山与标山、凤凰山、马鞍山、匡山、粟山或藏于楼中不见其形,或因尘霾遮蔽而绝无形迹。惜乎!九点齐烟仅余三点矣。《老子》曰“三生万物”,将来我们的后人若要一睹“齐烟九点”的胜景,全指望这剩下的三点袅袅余烟来补充想象了。也许还可以靠读诗赏画,或依赖无人机摄像头的空中俯瞰来聊以慰藉了。因赋七绝一首,其辞云:
半截新树亭边影,十万人家山下城。
若问齐烟剩几点?卧牛山上啸三声。
作者:李雁 编辑:徐征 摄影:李雁 校对:杨荷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