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在伸出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的x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一直以来,中国的军事要塞都是被“神秘”二字笼罩着,我们平头老百姓不仅不知道这些地方长什么样子,甚至就连它们在哪都一无所知。
不过,有这么一处景点,它曾经是中国重点军事要塞之一,国家为了修建它耗资了27亿,前后更是耗时30余年。
那么,如何工程浩大的军事要塞,为何如今却成为了一处景点呢?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信息来源:
内蒙古文化和旅游厅:红色旅游|内蒙古·布苏里北疆军事文化旅游区
布苏里要塞的前世今生
上世纪6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大备战时代,面对来自北方的威胁,毛主席当机立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
一时间全国上下,从北京到东北、从内地到边疆,处处都在如火如荼地修建防空洞、地下指挥所等军事工事。
而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境内,一座鲜为人知的军事要塞也悄然崛起,它就是布苏里要塞,布苏里要塞的建设始于1969年,它的修建时间历时近30年,总投资高达27亿元。
当时,数千名解放军战士在这里倾力打造,终于在茂密的森林中开辟出一座坚不可摧的“地下军事城”。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苏联解体后的国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战略要地一夜之间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价值。
1999年,驻守多年的部队撤出布苏里,这座军事要塞从此封闭,但谁也没有料到,关于这个巨大的军事要塞,竟然故事还有续集。
2001年,当地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布苏里要塞改造成旅游景区,让世人一睹它的真容。
如今的布苏里要塞已是一个集军事遗址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4A级景区。
游客们或乘坐小火车,或徒步穿行在林间,大家纷纷可以参观要塞内的将军楼、地下指挥所、战士墓园等遗迹,一起感受那段峥嵘岁月。
昔日戎马倥偬的要塞已成为和平年代的旅游胜地,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布苏里要塞也在时代的洪流中,完成了从军事堡垒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
它见证了新中国的风雨历程,同时也书写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只是,令人鲜少知道的是它壮举背后的辛酸建设历程。
那么,布苏里要塞的建设历程都有哪些故事呢?
信息来源:
环球网:探访内蒙古布苏里军事旅游景区
布苏里要塞的建设历程
布苏里要塞之所以选址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境内,国家实际上是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的。
1969年,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数千名解放军官兵奔赴内蒙古开启了布苏里要塞的建设,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一建就是整整30年。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建设一座大型地下要塞谈何容易,士兵们没有大型机械,只能靠着钢钎、铁锹和双手与坚硬的山石较量。
寒冬腊月,冻土难凿,士兵们就生起篝火,用热水浇灌,一锹一锹地凿开冰层,酷暑时节,洞内闷热潮湿,官兵们就打赤膊,汗流浃背地挖掘。
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却挡不住建设者们的热情,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一双双粗糙坚实的大手,一个个矫健有力的身影成为布苏里要塞建设的永恒剪影。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30年,布苏里要塞终于大功告成,巍巍青山之下,九个大小不一的洞室纵横交错,连接成一座庞大的地下军事城。
洞室内的军械库整齐排列,给养仓储备充足,一应俱全,据测算,这里的物资足够一个师的部队打半年的持久战。
而如今,布苏里要塞这个静卧在内蒙古密林中的庞然大物,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它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更是一座不屈的丰碑,这个军事要塞昭示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从选址到建成,布苏里要塞的每一砖一瓦都凝结着先辈们的心血和汗水,它见证了一个特殊年代的峥嵘岁月,同时也记录下新中国军民同心、奋发图强的不凡历程。
布苏里要塞的核心设施
布苏里要塞这座巍峨壮观的地下军事城,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其中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设施,无疑要数那气势恢宏的地下油库了。
地下油库坐落在要塞的心脏地带,它由两个主库和数个辅助库组成,犹如一只埋藏在地下的巨兽。
这里的地下油料库是中国最大地下油料库,它高14.27米,周长12.82米,安全容量是2224.37吨,这样的油罐洞内共有7个,每个大油罐可以储存一列四十节火车的油量。
可以说,这个油库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可以堪称当时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除此之外,这里储存的不仅仅是普通的燃油,更是战争机器的血液、是打赢战争的关键资源。
为了建造这个大型油库,工程兵们没日没夜地奋战,仅挖掘洞室就花费了整整3年时间。
油库建成后,士兵们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如何将油料安全、高效地输送到各个作战部门?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然而,困难从来难不倒智慧的中国军人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工程兵们决定采用地下输油管道,将油库与各个作战单位连接起来。
要知道,修建输油管道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工程,数百公里的管道要穿越崇山峻岭,经受严寒酷暑的考验,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男兵紧缺,大部分焊接任务都落在了女兵们的肩上。
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恶劣的年代,女兵们不畏艰险挺身而出,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重担。
她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忍受着焊接时的灼热,一个接一个地焊接着每一段管道。
三年,整整三年,女兵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工作着,当最后一段管道终于接上,当地下油库与作战部门实现无缝连接的那一刻,她们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然而,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留给女兵们的却是难以治愈的创伤,许多人落下了终身疾病,甚至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但谈及自己的付出,她们却毫无怨言,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不难看出,地下油库和输油管道不仅仅是布苏里要塞的核心设施,更是这些最可爱的人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丰碑。
每一寸管道,每一滴油都凝结着她们的汗水和泪水。
如今,走进布苏里要塞的地下油库,游客们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而那些斑驳的油罐,那些蜿蜒的管道,无不在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历史的见证,更都是英雄的印记,它们见证了新中国军人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同时也铭刻下女兵们巾帼不让须眉、献身国防的感人事迹。
布苏里要塞的地下油库已经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它不仅是这座要塞的核心,更是民族精神的缩影,同样也是新中国军魂的象征。
布苏里要塞的历史意义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如今的布苏里要塞已经成为过去,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它所诠释的民族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布苏里要塞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奋起、在挑战中崛起的不屈之志,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
面对强敌环伺,面对风云变幻,中华儿女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迎难而上。
布苏里要塞的建设就是这种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从最高领袖到普通士兵,从军队将士到地方民众,全国上下一心,万众一心的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大建设运动。
现如今我们可以看出,布苏里要塞不仅是一座军事堡垒,它更是一座精神丰碑。。
如今,布苏里要塞已经成为历史陈列,但它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瑰宝。
那种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那种万众一心、无私奉献的团结精神,那种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传承和发扬。
当我们走进布苏里要塞,当我们触摸那些斑驳的墙壁,当我们聆听那些动人的故事,我们不仅仅是在参观一个旅游景点,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烈心灵交流。
每一个脚印都是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印记;每一块砖瓦都凝结着军民鱼水情深的真挚情感;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结语
布苏里要塞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军事堡垒,经历了从秘密建设到尘封废弃,再到重新开放的传奇历程。
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选址到建成,从戍边到开放,布苏里要塞的每一个片段都凝结着先辈们的心血和汗水,都诠释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伟大品格。
我们要永远铭记布苏里要塞,传承布苏里精神,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这就是我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对历史最好的交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