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县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境域东西109公里,南北67公里,张北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还有蒙古族、回族、满族等。张北县是离京津地区最近的高原地区,夏天气候凉爽是避暑胜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留下了活动的足迹,商周时期,该地区为鬼方活动区。春秋时,属无终国,后被晋国大夫中行穆子击败,终为晋灭。战国后期,为东北东胡游牧部落势力范围。
秦初,张北县隶上谷郡地。汉初,属匈奴,后又复归汉,为乌桓居地。北魏时,置怀荒镇。六镇暴动失败后,北魏政权分裂,张北县先后属东魏、北齐、北周。唐贞观四年(630年)归唐,后又转归契丹。辽、金、元三代,民物熙阜,辽属西京道归化州,金设柔远镇,后设柔远县,复设抚州,元为“腹里”之地,置隆兴路高原县,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海山建中都于张北境内的旺兀察都(白城子)。
明时,张北县为边徼,先后属兴和府、兴和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十年(1422年),被蒙古攻破,后迁至宣化,遂为鞑靼势力范围。清顺治时,属官牧地及官荒地。康熙十四年(1675年),大部分属察哈尔镶黄旗游牧地。雍正二年(1724年),设张家口理事同知厅,渐次垦辟。
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设县,因地处张家口以北而得名“张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底,日伪入侵,翌年1月蒙政会设察哈尔盟,张北县属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建立张北县政府,隶晋察冀边区察哈尔省第七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国民党傅作义部攻占张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组建张(北)宝(昌)联合县,6月联合县分,成立张北县政府。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5日,张北县第二次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沿旧制,1952年11月15日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1959年5月张家口专区、张家口市合并称张家口市,张北县属之,1961年5月复置张家口专区,县隶张家口专区,1970年改张家口专区为张家口地区,县属之,1993年6月底张家口地区撤销,并于张家口市,县隶属张家口市,2005年1月30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张北县为第一批扩大管理权限的县(市),仍隶属张家口市。
进入 21 世纪以来,张北县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张北县在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
在农业方面,积极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发展特色农产品,如马铃薯、燕麦等,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电商平台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畜牧业也逐步走向规模化、科学化养殖,注重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旅游业更是异军突起,张北草原天路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张北县还积极举办各类音乐节、体育赛事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张北县不断加大投入,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日益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日益增强。
未来,张北县将继续依托自身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张北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遗产:
1.元中都遗址
:位于张北县城北约15千米处,是河北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时代比较单一、后期破坏最少的元代都城遗址。元中都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2012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出版的《元中都》(1998-2003年发掘报告)入选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2013年,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得国家文物局的立项批准。
2.长城遗址
:张北县境内的长城本体沿线遗址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都城“三重城”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部门对长城本体沿线遗址进行了全面排查,加强了对长城遗址的保护。
3.张北石柱群
: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台路沟乡后花村,是由排列整齐有序的致密的黑色细粒玄武岩石柱组成,其鬼斧神工般的造型在世界上尚属首例。据地质专家考证,该石柱群是火山爆发后,岩浆在均匀冷却和缓慢收缩的条件下生成的,距今约有2500万年的历史。
4.“戳古董”
:“戳古董”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地为张北县,类别为曲艺。以下是关于“戳古董”的详细介绍:
“戳古董”起源于明末清初,脱胎于当地的民歌自拉自唱表演形式。上世纪50年代初,经著名表演艺术家叶露、赵福林等根据坝上莲花落曲调编唱了《包办婚姻出人命》的曲目,开始冠名“戳古董”。
通常为一人自拉四胡或自击竹板说唱,也有一人击打竹板说唱,唱词全部口语化,通俗的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多为民间传说,内容丰富,长于表现当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和奇闻趣事,大都以现代公案为题材,加以简单的整理入韵,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稍加虚构。 伴奏乐器:主要有二胡、四胡、竹板等。
代表作品:《自由婚姻意义大》《蒋介石哭台湾》《枪崩小五点》《包产到户好》《卖猪崩断绳》《耗子大闹独棍儿营》《计划生育好》等。
“戳古董”以其独特的幽默、质朴、通俗的地方风格,强烈的针对性、时代感,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它不仅是张北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
:坐落在张北县城南野狐岭山峰上,是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此牺牲的苏蒙联军烈士而建。它不仅是对烈士英勇事迹的铭记,也是中、苏、蒙三国友谊的象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意义。
6.张北大鼓
:张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的传统曲艺形式,具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以下是关于张北大鼓的一些特点:
张北大鼓由戳古董发展演化而来,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通常由一人或两人演唱,三至五人的小乐队伴奏。演唱者左手执“四块瓦”,右手执鼓槌,面前摆一扁书鼓,主弦有四胡、杨琴、三弦等。在曲调上,吸收了二人台牌子曲《巫山顶》等元素,并增加了慢板、二流板、流水板、垛板等多个曲牌,曲尾由《五哥放羊》《小拜年》融合而成。唱词可长可短,运用自如,多用重叠字、形容词,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张北大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展现了张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特色,也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张北大鼓这一传统曲艺形式,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举办张北大鼓比赛、开展张北大鼓进校园活动等。同时,也有一些艺人致力于张北大鼓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收徒、教学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张北大鼓演员。
7.张北干嗑
:张北干嗑是一种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集宁以东和张家口坝上一带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主要集中在张北、尚义、康保三县。它属于戏剧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生动幽默:张北干嗑的语言通常采用当地的方言和口语,充满了幽默和诙谐的元素,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笑声。内容贴近生活:其内容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涵盖了自然、生产、事理、生活、时政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张北人民的生活百态和智慧。节奏明快:张北干嗑的节奏明快,通常以一韵到底或基本一韵的方式进行说唱,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即兴性强:艺人们常常能够根据现场情况和听众的反应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乡土气息浓郁:这种艺术形式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张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
张北干嗑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不仅是张北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张北县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对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让这些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继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