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金东区。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人文璀璨,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初平三年(192年)析乌伤西南地置长山县,为金华建县之始。长山又名金华山,开皇十八年(598年)以山名县,始有金华县。2001年撤金华县设金东区。
一起来看金东区名列前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7大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头下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西依潜溪,东临航慈溪,一个550多年历史,至今古色古香的“蝴蝶型”村落。
整个村落建造在一座“蝴蝶形”小山坡下,从而得名为山头下村。这里为“一代词宗”、梁时尚书令沈约后裔的聚居地。先祖沈约曾出任东阳郡太守,建造婺州八咏楼,写下《登元畅楼》八首诗,盛极一时,后人就把元畅楼改名八咏楼,成为金华大地上的历史名楼。
明景泰七年,沈约三十一世孙沈永进三兄弟,据传经神仙指点后,由义乌沈宅迁居山头下。如今村落的沈氏宗祠保存完善,创建于嘉庆年间,距今210余年,有“寝室三楹正厅三楹”,另加门楼。
整个山下头古村落,历史风貌保护较好,大部分为明清年代建筑。现有重点文保建筑28栋,一般文保建筑50多栋。整个古村落核心区面积2.69公顷,可谓是婺州大地一部原汁原味的历史古民居实物教科书。
古村落的街道巷弄与建筑布局地形,“开”字型徐徐展开,又像是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与村落背后的“蝴蝶形”小山坡正好对应,静静相处。
整个村落格局暗合五行八卦”。村东西两侧,各有一条溪自北向南流过,东侧为慈航溪,西侧为潜溪。历史上还有典塘、横塘、湾塘、安塘、柑塘、思姑塘、经塘、破塘八口塘包围村庄,与“开”字形的道路和东西两条溪水形成一个“八卦图”。
而五行对应的是,古村落里至今保持着的五门原貌街巷格局。五道村门,连接五道街巷,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
村子里所有的街道巷弄,一律铺设着鹅卵石,并且利用高低的差距设置台阶,路边设置排水沟渠,一环一扣,衔接非常紧密,即使梅雨时节,也丝毫不会产生水漫金山的景象。
村落三益堂较有看点。始建于清代,正门砌基,青砖叠墙,青石门框下雕有如意元宝的图案,门上的横匾:积厚流光,依稀可见。堂前有两个天井,寓意是双阳永照,彩光非常明亮。厅堂及厢房上的牛腿、楼樑雕刻都非常精美。
在山头下村里行走,那些铺满青苔的鹅卵石路之上,处处可见错落有致、古风依昔的老房子,异常美好。
2 金华市金东区江东镇雅湖村
这里民风淳朴,素以耕读传家。名列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原名石塔下胡,后简称下胡,亦作下湖,后雅称为雅湖。建村于元朝末年,村民主姓胡,至今至少有650年建村史。雅新屋自然村则系清朝时胡姓从雅湖分居建新屋,故名。
斑驳的墙面,古老的记忆。走进村落,前带松溪,后枕秀峦,堂室精严,处处可见古朴满带时光记忆的古老建筑,整个村落一幅幽光沉静的姿态,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
村里总计有胡氏宗祠、明厅(原名致美堂,即胡步蟾故居)、十八间、继美堂、顺和堂、仁德堂、怀德堂、兼胜流芳、松柏青茂、如日之升、豁然开朗等近20座清代民国建筑。其中,胡氏宗祠、明厅、十八间三座古建筑为金华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
胡氏宗祠是该村等级最高的古建筑,前后三进,附设雨台(即戏台),于清乾隆四十八年起建。
从建筑体量、雕刻艺术角度看,以明厅致美堂最负盛名。该厅砖、木、石三雕并用,精美绝伦,加之梁柱硕大无比,素有“出金华府梅花门第一厅”之美誉。
3 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中柔村
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中柔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踞守凤凰山麓,因截山泉筑柔川贯穿全村而得名,自南宋建炎年间(公元1127至1130年)拓建以来,迄今近900年历史。中柔因孙氏繁衍集聚而绵延更替,至今孙为大姓,居住人口超千余。其他有严、朱、陈等姓,人数不一。
走进中柔村,宛如走进一个古建筑艺术馆:龙盘寺历史悠久,气势恢宏;节孝坊与旌节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村内至今仍延续着先人遵纪守法、崇孝守节的门风;此外还有附着故事的羲约堂、玉树堂、诗礼堂等。
据史料记载,龙盘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20~527年),原名大慈寺,至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据说当年有寺房一百二十多间,建筑雄伟壮丽,气势非凡。清咸丰年(1856年)太平天国战火烧仅留下一间偏殿,1981年重建观音阁,随后逐年增建各类寺院建筑。如今古寺焕发新生,值得一游。
4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
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畈田蒋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是“诗坛泰斗”艾青的故里。村落建有艾青大道,全长140多米、宽30多米,诗的元素时时入眼。大道正中间的展示平台形似翻开的书卷,其间镌刻着艾青的诗作,与脚下的石板路、两侧的明清建筑相得益彰,古朴且和谐。
“东山乔木,南胜聚翠,西谷腴田,北从围屏。”这里风光秀美,文化浓郁。现留有艾青故居、樟树娘、大堰河旧居等艾青相关历史遗迹,艾青故居内留有大量珍贵文物,展出了艾青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品,是目前国内集中展示艾青作品最全的场所,也是研究艾青人生经历的重要基地。
艾青故居位于村落中心,坐北朝南,是一座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江南民居,平面布局为四合院形式。始建于光绪年间,焚毁于日军侵华期间,抗战后得以修复,2006年被浙江省政府列入省级文保单位。
整个建筑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包括礼耕堂、中龙堂、诚乐堂等。故居建筑广泛应用木雕工艺,梁、枋、牛腿、雀替、天花、门窗等,所见之处无处不雕,具有保护利用价值。
5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因为村落形似长命锁,故命名为“琐园”。这里有着星罗棋布的明清古建筑、高低错落的马头墙、 曲径通幽的石巷小道 ,“七星拱月”的特别布局。 琐园,又被称为“奇村”之村。
村落的永思堂, 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女祠,也是唯一的一座由女性建的祠堂 。琐园严元善之子严秉燧之妻郑氏突破传统家规,供奉婆婆徐氏、陈氏,另建家庙,起名永思堂。这是郑氏对宗族不平等、不合理家规默默抗争的产物,更是女性权益的一次自我觉醒。到如今也被世人所称道,具有浓浓的传奇色彩。
永思堂共三进,每进五开间,占地面积841平方米。历经200多年风雨,族人用着彼时所能有的精细与审美,勾画着永思堂的一砖一瓦。石雕墙基,屋檐镶砖质花边,嵌精细砖雕,栩栩如生、美轮美奂;天井四周石制方柱,木制雀替、梁驮,外檐柱撑,雕工精美大气,端庄典雅;天井厅堂,错落有致,让人不禁感叹古人技艺的巧夺天工。
严氏宗祠,是村南最大的古建筑,祠堂大门为八字形,门额挂“山高水长”一匾,系乾隆年代之物。
另外村落还有两面厅、怀德堂、鲁兵旧居等历史建筑,人文底蕴深厚,也都值得一看。
6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
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三面浅山坡环抱,一面清水塘环绕,所处之地当地人俗称“燕儿窝”。
蒲塘村里,大部分村民姓王。先祖王彦超是五代末的名将,一直为王氏后人颂扬。《蒲塘凤林王氏宗谱》记载,王彦超率子孙迁居义乌,后世为避水患迁居金华栗山之阳(即蒲塘),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村里的王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年),从明至今历时近500年。
王氏宗祠的建筑格局,是典型的徽派“四水归堂”格局,意思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大堂上,悬挂了“左丞”、“四世一品”、“礼部尚书”、“状元”、“叔侄登科”、“百岁老母”等匾额近50方,庄严肃穆,蔚为壮观。
除了王氏宗祠,蒲塘村内依然保留着诸多古建筑和传统民居,素有“一祠一阁四寺四庙十堂楼”,除四寺四庙大部分已毁,其余大都尚存。目前全村保留的古建筑面积共有17956平方米。村里的古建筑,大多结合了徽州与婺州风格,小天井、马头墙,青石条、磨砖花雕门面,楼屋随地势而走、道路高低曲折,厅堂相连、弄堂狭窄,穿村走巷别有趣味。
7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
金华市金东区澧浦镇郑店村,名列第5批中国传统村落。
自明朝成化年间起定居,村名原叫外郑,以姓氏及村落方位而得名。因郑姓在村中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周围村落的货物集散地,遂将村名改称郑店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郑店村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较为知名的有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花厅,以及古商业街,郑氏祠堂,牛窝厅,古法华寺,婺剧非遗馆,东溪廊桥等。
走在村落里,可以感受到浓浓古韵,村内共有牛窝厅、上马石、四方井、万寿桥等清代中晚期古建筑26处,如今都修缮一新,焕发着古韵新姿。
郑店因经商致富,所以现存的古建筑格局有很明显的围绕经商功能布局的特色,其中大部分形成于郑店村发展的鼎盛时清中晚期。古驿道穿村而过,村内建筑也围绕这条古道而建,比如为来往商人提供商务洽谈、住宿、饮食、牲畜买卖等场地的牛窝厅,当时乡贤与名流官员洽谈要事的智昭堂。
在郑店村中闲步,会发现婺剧元素无处不在。曾经的郑店婺剧团,到如今的郑店婺乐队,是婺剧文化古今传承不断延绵后的产物。
村内婺剧非遗馆尤其值得一看,馆内分为“华艳服饰”和“文武器乐”两个单元,各类戏服、道具,可以感受浓浓的婺剧文化。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