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文明进步,始终与水文环境紧密相连,城市的发展亦是如此。在中国,众多城市的文明进程都伴随着水域的流向而不断拓展。因此,每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城镇,其兴衰荣辱都与当地的水文环境息息相关。大余县城的南安镇,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证。章江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南安镇“一水中分,双城对峙”,北岸为老城,南岸为水城,赋予了这座小城独特的韵味。
南安镇建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宋朝开始在章江北岸筑老城,并建城墙,设城门。而后在明嘉靖时期在章江南岸修建了水南城(后称“水城”),与老城隔江相对。岁月流转,如今仅剩解放桥至大余中学校园的建于清末的“水城古城墙”,默默诉说着这座小城一河两岸的往日辉煌。然而,小城并未忘记历史,近年来,沿河续建的仿古城墙,将旧城墙连接,仿佛在讲述着这座小城千年文明的赓续延绵。
如今,章江依旧悠然流淌,但一河两岸的容貌在城建的发展中换了新颜,扎根土地的楼宇终究是敌不过日夜径流的大河。上河边路那片临河的清末时期的坝上民居已拆除,如今在章江穿城流过的下游两岸建起了仿明建制的南安府衙。曾经我们以破旧立新为荣,而今我们又重新认识到回溯历史本源的意义,拆与建之间,这座小城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只有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才能体会。
章水河畔的牡丹亭,是小城的标志与骄傲。世人皆因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创作的千古绝唱《牡丹亭》而知道牡丹亭。汤显祖因以此曲流芳千古,大余的牡丹亭名扬海内外。世人不知道的是,先有南安府,再有牡丹亭。汤显祖创《牡丹亭》就是取材于当时发生在南安府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爱情故事。“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由于《牡丹亭》的传唱,让牡丹亭成为坚贞纯美爱情的象征。牡丹亭曾经是当时南安府衙后花园的一处亭落。其遗址已无处可寻,后来在当时东山公园复建了牡丹亭,而后随着县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牡丹亭为核心,建成了如今的牡丹亭文化园,成为小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如今,在牡丹亭文化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建成了南安历史文化园。这里依照明嘉靖十五年《南安府志》的记录和描述,复原了明代中晚期南安府衙的风格,让现代人得以一窥当时府衙的建制和风貌。这里不仅展现了岭北首郡的辉煌历史,更巧妙地将梅关古驿道、牡丹亭爱情文化园、东山正觉寺、道源书院、章水国家湿地公园、嘉祐寺塔、魁星塔、金星塔、南安东山大码头等历史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在这里,“一路贯南北”的交通要道,“一水穿两城”的章江美景,“狮象把水口、双塔锁章江”的壮丽景观,都得以完美呈现。南安的历史印象,就这样巧妙地融入这片土地,成为大余县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牡丹亭公园河畔的不远处,梅关大桥横跨章江。曾经的这座大桥,是县城标志性建筑。1990年,为了改善323国道的通行条件,修建了拱形姿态的梅关大桥,宛如一道彩虹横卧在章江之上。大桥的新颖设计和美观造型,在当时是县城一道独特的景致。记得在学习小学课文《赵州桥》和中学课文《中国石拱桥》时,语文老师特意让我们选择县城的几处的桥梁进行描写,解放桥、中山桥、坝上桥……梅关大桥是我们最热衷的描写对象。
然而,随着县城的发展进步,梅关大桥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行车流量。2016年6月27日,随着一阵爆破声,这座陪伴了县城26年的大桥光荣退役,同时退役的还有旁边更加久远的东风桥。或许,只有石桥下的那棵每日与大桥相望的大樟树,才能真正理解这26年来它们之间深情厚谊。现在的新桥是一座双向六车道大桥,路面宽阔平坦。然而,在许多人心中,那座曾经的梅关大桥依旧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爆拆桥的那一刻,无数市民围观,他们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怀念。那座大桥,曾是无数次出发、路过和集结的原点,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与情感。
过了梅关大桥,一路南行,会经过五里山公园,再接上一个长长的坡道,便可来到尾沙坝。对于我们这代在县城成长的80后来说,尾沙坝是一个独特的秘密花园和开心天地。学校的春游、秋游,平时的野炊游乐,很多人把欢声笑语留在这个“人造沙漠”中。尾沙坝的形成源于西华山选矿工厂长年累月选矿后的尾沙堆积而成。而提到“西华山”,它曾经是大余乃至于整个赣南、江西引以为傲的钨矿圣地。作为中国最早发现并开采钨矿的地方,西华山钨矿的开采早于1908年,是新中国“一五”计划中156 项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之一。大余的四大矿山——西华山、漂塘、下垄、荡坪,是国家的重要矿产供给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些年,“世界钨都”的名号曾经树立在南安大道和323国道的交汇处,成为无数大余人心中脱口而出的口碑。随着县城建设的不断拓展,尾沙坝如今已被圈入县城的环城公路之中。伴随西华山钨矿资源的枯竭,选矿工厂也早已关停,那些曾经堆积如山的沙堆,在城市基建的进程中化身为基建材料,与水泥、钢筋、石块等共同拓宽了县城的道路,拔高了路边的楼房。如今,选矿工厂外墙上的“中苏友好”字样,诉说着中苏蜜月期的美好和那个年代的辉煌。而每当人们路过这里,总会不禁回想起那些年在尾沙坝扬起的快乐时光。
从1985年随父母回到大余,到2005年大学毕业外出工作,我在这座小城度过了二十载春秋。这个小小的县城曾经是我心中大大的世界。从稚嫩的学童到青涩的少年,再到步入社会,我渐行渐远,归家的脚步也愈发稀疏。年少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不信人间有别离。然而,长大后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才明白曾经的那些日子,目之所及都是美好的回忆,心之所想都是过往的时光,眼之所看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乡土,那份深沉的情感,既无法割舍,亦无法忘却。它不仅仅是一方热土,更是情感的寄托,记忆的载体,和对过往岁月的深深眷恋。它如同磁石,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总能感受到它的牵引,那份乡愁,如影随形。男人对家乡的执念深重,或许是因为他们心中那份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怀。家乡,是我最快乐的童年的见证,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的所在,正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每每归乡,心中的纷扰与疲惫都仿佛得到了洗涤。那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对那段纯真童年的深深眷恋。
记得上小学时,每日清晨,爸爸骑着自行车一前一后载着我跟妹妹,沿着北门河路南行,拐进那曲折蜿蜒的民主巷。这段巷道,是我童年时的速度与激情。坐在车前横杠处的我,感受着风的速度和每一处弯道都带来的无尽惊喜。巷道不宽,只能供人行和自行车通过,迎面而来的先是一个有着近乎30度的大坡,而后是一个90度的左弯,不到百米又是一个90度的右弯。随后道路稍微变宽,但路旁乌黑的下水沟,每每路过总是担心会掉下去。而后,道路又将变窄,会穿过几栋古老的民居。然后再骑过两个弯口,巷道在武装部门口的八角井处变得豁然开朗,再路过工人文化宫和灯光球场,最后穿过当时南门头的骑楼和县城第一高楼的梅园大厦的路口,便来到了东门小学。
如今,南门头的骑楼已变身为街心公园,而曾经的第一高楼也被时光抹去了当年的光彩。曾几何时,校门口公平商店的零食文具,南安饭店的冰室,解放桥头的百货大楼,都是那个年代我们最纯真的向往。那时的我们,口袋里的钱不多,小小的满足便能换来大大的快乐。如今,超市里的东西琳琅满目都能买,却不知道买什么能买到快乐。
如果说上学的一路是“速度与激情”,那放学回家的路则是自由惬意的“蓝莲花”。少年们根据不同路线排成不同路队,从学校出发,向着家的方向缓缓前行。起初,我们还受着纪律的约束,但随着离学校越来越远,小伙伴们也陆续离队,那份自由与放纵愈发浓烈。我们开始追逐一切认为有意思的事物,路边的花草,河畔的石子,树上的知了……无忧无虑的少年们,伴着自由的风,享受着美好的童年时光。“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岁月的流逝冲散了我们的小路队,我们再也不配拥有无忧无虑这个词了。
都说成年人的世界,回一次家乡,相当于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可以治愈内心的创伤。小时候想逃离的地方,如今却成了日思夜想的地方。家乡的夏天还没到,我却已经在期待了。曾觉得十几岁的夏天平仄又漫长,却没想到往后记忆中最美好的夏天,全是十几岁的模样。回家路旁的泥土泛着青草味,北门河畔树上的蝉鸣和鸟叫声,都让我感到无比的自在与惬意。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手机,却能清晰地记得童年夏天的样子。成年人总是一边内耗,一边治愈。人无法同时拥有童年和对于童年的感受,一切都是后知后觉。
那条充满回忆的民主巷,在县城的扩建中消失了。那些每次路过总觉得里头很是幽深的老宅子也被拆除。等到我再长大一些,开始骑着自行车在县城的大街小巷穿梭,感受那份速度与激情时,我突然发现,县城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道路变得宽阔而平坦。
环城赛跑,那曾是我们少年时代的马拉松,当时觉得绕着县城跑一圈,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途中要从梅关大桥和坝上桥两次跨越章江。从学校出发后,沿着河边的老城墙,接上解放路会经过电影院、老车站,再转入繁忙的323国道,再穿行县城的主干道--南安大道,在西门转盘左转进入坝上路,最后会通过坝上桥回到中学的校园,那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至今仍历历在目。后来,当我驾车重新丈量这段距离,竟发现它仅仅五公里多,与我现在每天上班通勤的距离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如今,我驾车穿行在深圳的高楼大厦之间,却再也寻不着那个少年在小城自由奔跑的快乐和自在。
这些年,大余县城的城建面积在不断扩大,南安镇在并入梅关镇后,修建了环城公路。这条公路从大余的高速路口一路延伸,直至黄龙的丫山脚下。在当时看来,这可是一个翻山越岭的超级大马路。县城的轮廓也从昔日沿323国道的一线模式,逐渐演变为如今的二线环绕格局。时光流转,县城在蜕变,我们也在成长。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早已被生活的琐事所替代,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却如同蓝莲花般,在我心中静静绽放。
那时候,县城的轮廓简单而清晰,高楼寥寥。那栋七层的梅园大厦,曾是我们仰望的焦点。财政局办公楼那“財”字形的外立面,更是新颖独特。如今,我走遍了北上广深,看过了无数的高楼大厦,却再也找不回那份初见时的震撼与惊喜。现在县城里十多层的小区住宅楼随处可见,县城的天际线被这些高楼拉伸得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
那时候,老体育场是我心中的快乐园,运动会的热闹、福利抽奖的惊喜、演出的欢乐,都汇聚于此。这里还是我们日常散步、游乐运动的大公园,承载了我们无尽的欢声笑语。如今,老体育场已拆除建成钨都广场,从天空蒙蒙亮到星星闪闪亮,这里是县城最具人气的一方天地。而步入其中的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纯粹与自然的快乐。
那时候,县ZF大院的四层楼房很是庄重和威严,如今,当时的大院已拆除建成住宅小区,新的县ZF大楼建在了当时看守所的旧址上。那时每次路过那个看守所,我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发出声响,生怕惊着了里头穷凶极恶的坏蛋。时空的变幻给人惊喜,也重复着传奇,还是在那块土地上,曾经的恐惧与敬畏,接力守护着这座小城的正义与良知。
每当我想起那条消失的民主巷,那些已不复存在的老宅子,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与怀念。我深知,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必经之路。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我的心中始终装着那座小城。每次回到家乡,我总会沿着熟悉的街道漫步,寻找那些曾经的记忆碎片。老树、老屋、老街坊,都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和归属感。家乡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缕风,都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能够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
注:1、由于《小城大余》全文篇幅超过一万多字,深入阅读全文确实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了让大家的阅读体验更加轻松愉快,我特此将这篇文章拆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山河篇》、《县城篇》和《乡愁篇》,并重新发布。这样的分篇处理,旨在使内容更加聚焦,便于读者按兴趣或时间选择阅读,蔡老师衷心希望这样的调整能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更加友好与便捷;2、文中文史资料、图片通过网络收集整理。抖音同号,欢迎关注~蔡老师知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