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满族自治县
,河北省承德市辖县,1987年建立。位于河北省北部、承德市西部,南邻北京市怀柔区,北靠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多伦县,东接承德市围场县、隆化县、滦平县,西面与张家口市赤城县、沽源县接壤。 丰宁县名来源于乾隆皇帝御赐,取字"丰阜康宁"。丰宁满族自治县与首都北京接壤,既是河北省环京津县之一,又是联系北京与内蒙古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是汉族等民族聚居的地区。丰宁满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以下是其历史沿革的主要阶段:
距今7至8千年,丰宁满族自治县境域内分布有母系氏族部落,并且留下历史遗踪。
周武王把召公封在北部的燕地,燕国灭蓟国之后,扩张土地至塞北,丰宁地为北燕管辖下的山戎族活动区。
春秋战国时期:丰宁地属东胡。燕惠王六年(公元前273年),设立渔阳郡后,丰宁属燕国渔阳郡地。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获得燕国之地,丰宁地改属秦置的渔阳郡。
西汉时期: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武帝元(公元前119年),丰宁归属匈奴冒顿单于部落族左贤王庭地。
东汉时期:汉军向北发起进攻,击退匈奴并夺得左地,从此丰宁境内燕秦长城以北地区,属护乌桓校尉辖地,俗称塞地。
王莽篡位后,推行错误民族政策,使乌桓再次投向匈奴,始建国元年(9年)至建武二十三年(47年),丰宁全境成为“连兵为寇”的乌桓占领区。
三国时期: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征兵灭乌桓后,丰宁全境易为小种鲜卑轲比能集团占据区。
西晋时期:青龙三年(235年),曹魏刺死轲比能后,丰宁境地,被东部鲜卑宇文部和段部分割。
东晋十六国泰始元年(265年)至建兴四年(316年)的52年间,丰宁闪电河流域的坝上地区属拓跋鲜卑辖。前赵、后赵时期(318年至337年)丰宁地分属鲜卑族的宇文部、段部及拓跋部。后燕时期(384年至395年)以坝脊为界,分属鲜卑族的后燕平州和代政权。
北魏时期(396年至534年),丰宁东南部属安州广阳郡方城县;中南部属安州广阳郡燕乐县;西部和西北部属御夷镇;东北部为库莫奚地。东魏、北齐时期(534年至577年),全境改变为库莫奚地。
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灭了周国后建立隋国,东突厥章奚、衢、契丹归服隋朝。仁寿元年(601年)丰宁境属隋置的辽西诸郡奚王府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奚族占据了奚王府地。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奚部首领可度者率部内附,唐太宗李世民在奚地设立饶乐都督府,辖5州17县,丰宁全境为饶乐府地。
唐末,契丹族兴起,奚族逐渐衰落。辽圣宗耶律隆绪时期,奚王府被撤销,奚人被迁往中京道地,丰宁境域为辽中京道大定府北安州地。金灭辽后,丰宁境域为北京路大定府兴州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丰宁境域为上都路兴州地。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元朝灭亡,明朝建立,丰宁境域为北平都指挥使司大宁卫兴州地。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迁都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丰宁境域为顺天府大宁都指挥使司兴州地
清康熙十四年(1675 年),察哈尔蒙古布尔尼叛清后,清政府加强对蒙古地区的管理。雍正元年(1723 年),在多伦诺尔设多伦诺尔厅,丰宁境域部分地区属之。乾隆元年(1736 年),置四旗厅,丰宁部分地区属之。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改四旗厅为丰宁县,取“丰阜康宁”之意,属承德府。
民国二年(1913 年),撤承德府,丰宁县直属直隶省。民国三年(1914 年),改属热河特别行政区。民国十七年(1928 年),改热河特别行政区为热河省,丰宁属热河省。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丰宁县仍属热河省。1955 年热河省撤销,丰宁县划归河北省承德专区。1960 年,承德专区撤销,丰宁县划归承德市。1961 年,恢复承德专区,丰宁县复归承德专区。1986 年 12 月 2 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丰宁满族自治县。
这些历史阶段共同塑造了丰宁满族自治县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自设立丰宁满族自治县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丰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文化方面,不断挖掘和弘扬满族特色文化,加强对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彰显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魅力。在经济建设上,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旅游、农牧业、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如今的丰宁满族自治县,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奋勇前行,续写着更加辉煌的篇章。
附:在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历史发展中,有许多文化遗产值得保护和传承,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介绍一下:
1. 滕氏布糊画
:滕氏布糊画是丰宁满族自治县极具特色和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瑰宝。
其起源可追溯到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历经岁月的沉淀和传承,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制作过程中,对材料的选择极为讲究,丝绸的细腻质感与棉布的质朴相互结合,为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手工艺人运用精湛的剪裁技艺,将各种形状精准地从材料上剪下,每一刀都饱含着他们的巧思与匠心。随后的粘贴工艺则需要高度的耐心和细致,以确保各个部分紧密贴合,形成和谐的整体。而绘画环节更是赋予了布糊画灵魂,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运用,让画面生动鲜活起来。
滕氏布糊画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其呈现出的艺术效果。色彩鲜艳且搭配和谐,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无论是明快的色调还是柔和的色彩过渡,都恰到好处。其形象逼真程度令人惊叹,仿佛跃然纸上,无论是人物的神态、动物的姿态还是景物的细节,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强烈的立体感更是让作品具有了独特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仿佛可以从画面中走出来。
2014 年,丰宁滕氏布糊画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意味着它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传承使命。它见证了丰宁满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变迁,凝聚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保护和传承滕氏布糊画,不仅能让后人领略到这一独特艺术的魅力,更能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和交流,让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2. 丰宁满族剪纸
:丰宁满族剪纸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丰宁满族剪纸拥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它不断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技法上,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的手法,让剪纸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其批毛纤长的特点,犹如灵动的笔触,为作品增添了细腻与柔美之感,而剪工的精细更是体现了剪纸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从内容上看,丰宁满族剪纸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吉祥剪纸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通过各种吉祥元素的组合,传递出幸福、平安、顺利等美好寓意。花鸟鱼虫剪纸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灵动与生机,那些栩栩如生的花卉、活泼可爱的鸟儿以及灵动的鱼儿,仿佛在纸上跳跃。山水风光剪纸则将丰宁的美丽景色定格,让人们可以通过剪纸领略到当地的壮丽山河。人物剪纸则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了各种人物形象,展现出满族人民的生活百态和独特风情。
丰宁满族剪纸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它融入了满族的文化元素、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无论是在造型、图案还是色彩运用上,都体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这种独特性使得丰宁满族剪纸在众多剪纸艺术中脱颖而出。
2006 年,丰宁满族剪纸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彰显了其在国内的重要地位和价值。而在 2010 年,以丰宁满族剪纸为代表的中国剪纸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全世界都能欣赏到这一璀璨的艺术瑰宝,也标志着丰宁满族剪纸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高度认可。它不仅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的文化名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未来,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对丰宁满族剪纸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让这一宝贵的
3. 竹板秧歌
:竹板秧歌,通常也被人们俗称为落子,它有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清代,而后在丰宁境内得到了广泛的流行和传承。竹板秧歌队主要由充满活力的男女青少年组成,他们的装扮极具特色。女子们身着鲜艳的彩衣,腰间扎着鲜艳的红绸,手中持着竹板,身姿婀娜,尽显青春活力;男子们则穿着传统的对襟上衣和灯笼裤,腰间扎着武士带,手持落子鞭,显得精神抖擞。
在表演上,分为文落子和武落子两种形式。当表演文落子时,呈现出一种边歌边舞的美妙场景。演员们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歌声,翩翩起舞,他们的动作轻盈而灵动。其伴奏曲如《放风筝》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欢乐,《送情郎》则饱含着深情与眷恋,《拜新年》洋溢着喜庆与祥和。这些伴奏曲为文落子表演增添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艺术魅力。
而表演武落子时,则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风格。此时锣鼓节奏紧密而有力,营造出一种激昂热烈的氛围。演员们在这种强烈的节奏带动下,尽情展示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拿大顶、翻筋斗等惊险刺激的动作让人目不暇接,同时融入的武术动作更增添了刚猛与力量感,充分展现了演员们高超的技艺和身体的灵活性。
竹板秧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丰宁地区文化的生动体现。它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欢乐与情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风貌和审美情趣。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和发展,竹板秧歌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了丰宁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为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丰宁满族自治县还有吵子会、黄旗武会、满族传统木作技艺、丰宁铁编技艺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丰宁满族自治县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