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从山东省费县的青山深处走出,唱响祖国大江南北,也令无数人对这片红色沃土上的“好风光”心驰神往。
地处沂蒙山区腹地的费县,风光虽好,过去也曾受限于交通不便,美景与美食如“明珠蒙尘”。
近年来,费县以创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为契机,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2023年底,费县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198.45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优良路率95.3%,实现农村公路全覆盖,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形成。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通村畅乡,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和红色旅游路。
▲费县向阳路上,三季有花 ,四季常绿。(费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建一条好路,是几代人的梦想“上世纪80年代,俺们村成立了一个‘愚公队’,专门开荒山种果树,俺爹就是其中一员。”费县薛庄镇马头崖村板栗种植大户黄华回忆道。今年63岁的黄华,自小受父亲“愚公精神”的影响,追随父亲脚步,在山上种了近40年的板栗。马头崖村属山区地貌,村民生活艰苦,在黄华的印象里,父亲为了开荒,一年有300多天都在山上度过。“俺爹常说开荒不易。一把镐头、一张锨,徒手爬上没有路的山,就是为了能给下一代的孩子们留点什么。”开荒难是因为没有路,路难走才更需要去开荒。这一点,黄华深有体会。曾经,山路陡峭,独轮车也无法通行,要把板栗运下山,只能靠人肩挑手拎,来回两三个小时,才挑五六十公斤。在马头崖村人眼中,路,不仅是未来生存的希望,更是几代人的梦想。近年来,费县借助国家交通扶贫政策和农村公路建设机遇,推进偏远山区农村公路建设。2018年至2020年,费县实施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投资10.52亿元,完成路网提档升级工程301.7公里,有效解决了偏远山区群众出行难问题。转眼40年过去,昔日的“愚公队”再也不用徒手上山开荒,黄华也不用挑着担子辗转于山路之间。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穿村而过,山间翻新的水泥路如毛细血管,与村里的主干道紧紧相连。▲费县薛庄镇丰水梨喜获丰收。(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现在骑着电动三轮车,直接就能到栗子树下,一趟能拉五六百斤,10分钟就从山顶下来了。”黄华感叹道。村里的路越修越宽,栗农的销路也越来越广。黄华将剥好的栗子一箱箱打包封好,整齐码放到收购商的厢货车中。“现在小货车都能开上山了,俺们再也不用挑着担子到山下叫卖了。”黄华从村里承包了13亩地,用于种植板栗,一年产量能达到7000多斤,收入3万余元。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使费县的板栗、沂蒙的大樱桃等土特产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农产品的销售驶上了“快车道”。在费县大田庄乡黄土庄村的果品交易市场,清晨采摘的白金蟠桃、油杏,不到中午就能装箱发出。“水果是最放不得的,现在路好了,当天就能发走。”费县人大代表、大田庄乡黄土庄村党支部书记丰炳福说。黄土庄村作为山区村,果树种植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道路通不通、水果运输顺不顺,是所有人最关心的大事。“多亏有了这条路。”丰炳福感叹,“以前的果,种得出,运不走,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种了。”村民守着资源,却过着缺钱的日子。“要想富,还是得先修路。”丰炳福不禁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修路时的场景,“村民们知道县里、乡里要组织修公路了,都铆足了劲,家家户户有石头的出石头,有泥巴的出泥巴。”那时的沂蒙山区,修路还没有大型机械,“不论是乡里的领导还是办事员,都扛着水泥袋参与建路”。一条好路三分建,七分养。近年来,费县通过道路修建提质升级,着力构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实现了农村群众从“走得了”到“走得好”的转变。截至2023年底,费县共有乡镇邮政快递网点17个,覆盖率100%;村级邮政快递服务站点、快递超市382个,覆盖率100%,实现快递日收发件达18万件以上。货车满载新鲜瓜果,驶出山村,奔向远方;山林间,果树错落层叠,正待下一季的丰收。费县大田庄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俊山介绍,通过果品交易,激活村土地资源,今年大田庄乡所有行政村村集体收入都将突破30万元。“从土山路到水泥路,从扁担挑到货车运,公路实现了乡亲们致富的愿望,也联通了乡村的明天。”▲“把货车开到大棚旁”,费县薛庄镇,农村公路与4万亩甜瓜大棚交织在一起。(费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原来俺们村也是一只潜力股”满载瓜果的货车驶出村庄,顺着向阳路前行。这条长达26公里的农村公路,将费县北部山区乡镇紧紧相连,也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故事串珠成链。公路两旁,红色标语如同向导,指向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众多红色文化景点。向阳路的建成通车,让沿途村庄居民迎来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热潮。“一到节假日,人多的,车都得排队进村。”静心民宿经营者李伟,是土生土长的费县大田庄乡周家庄村人。退伍后回乡创业,2019年他看准红色旅游商机,将自家依山而建的老宅进行改造,开了村里最早的一家民宿,游客纷至沓来,每年收入达10万元。在其影响带动下,村民沿着山路陆续开起多家民宿,李伟也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发展的“领头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在“兵支书”李伟带领下,如今的周家庄村,几乎家家经营农家乐,户户发展民宿,大伙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费县向阳路,一路向阳的农村公路。(费县交通运输局供图)
看着村里的路越修越好,人气越来越旺,早就想返乡创业的郝培玲抓住机遇,去年将自家闲置在河边的老宅打造成精品民宿。“一直觉得村里的绿色财富值得发掘,现在大路修到家门口,这个想法终于能实现了。”今年4月,沿着河边农村公路而建的“河畔小院民宿”正式开业。开业两个月就收益5万多元,远超出郝培玲的预期。“现在暑假到了,村里的民宿被研学、团建的团队都订满了。如果不是通了农村公路,都不知道村子的产业潜力这么大。”李伟说。“费县农村路的规划与建设,一直与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与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费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广宏介绍。2021—2023年,费县结合红色文化旅游路,建设改造了长达85.6公里的红色文化旅游廊道,依托“大青山胜利突围战遗址”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研学游线路,促进了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快速发展。如今,向阳路成为当地的“网红”农村公路,游客打卡、自媒体直播、研学队伍一拨接着一拨。山村里的农家乐应运而生,羊汤喷香,经济实惠。四通八达的费县农村公路,已化作经济的脉络,一处处景点因路而美,一座座村子因路而兴,一户户百姓因路而富。沂蒙山的“好风光”,风姿尽显,喜迎四方来客,尽展美好前景。▲费县薛庄镇马头崖村,农村公路连接家家户户。(费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马头崖村村口,我遇见了56岁的村民宋士梅。她刚吃完午饭,正打算骑电动车去镇上赶集,听说我是来看路的,一下就从车上跨下来,热情地领着我去看她的“宝藏路”。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脚下的柏油路笔直地通向远方,望不到尽头。路旁,紫薇花、石竹花争相盛放,和眼前的村庄、远处的青山相互映衬。不时还有三轮摩托呼啸而过,满载赶集的收获归来。当我问起宋士梅,怎么想着下午才去赶集时,岂不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她笑呵呵地说:“现在哪儿还需要起大早,路好走,想啥时候去都行。”聊到这里,宋士梅还踮了一下脚,亮出崭新的绿皮鞋,这是属于她的赶集仪式感。“以前没有皮鞋穿,就算有,也舍不得穿它走那样的泥地。”一双新鞋,一辆电动自行车,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宝藏路”,印着过去,见证现在,载着未来。透过不断延展的“四好农村路”,可见乡村巨变、山河之美,更可预见一个更美好的乡村,一个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未来。 旋钮,发动,绿皮鞋一脚蹬离地面,宋士梅的电动车载着她,像一阵风似的消失在我的视线中,去向了更远的远方。远方,青山间,路不断延展。盛夏的阳光在路上,闪闪发亮。出品 | 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部原文刊载于2024年第14期《民生周刊》杂志原标题:《(引题)山东费县着力建好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红色旅游路 (主题)一处处景点展现风光 一个个村子因路而旺》《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朱浩铨 李杨诗宇编辑丨李雪责编丨姜玉函主编丨崔靖芳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分享游记与攻略,展示美景与美食,在这里,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