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县,隶属于河北省廊坊市,位于廊坊市的最南端,地处华北平原中部偏东,临近京津走廊。面积约为904平方公里,辖有1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共有394个村街,大约53万人口。
大城县的民营经济非常发达,拥有鲜明的产业特色。主要产业包括绝热节能材料、红木家具、有色金属加工和新能源车产业。特别是绝热节能材料和红木家具产业在全国都很有名,是全国最大的绝热节能材料生产销售基地,以及享有“中国京作古典家具之乡”、“中国·廊坊扇子文化产业基地”等美誉。
大城县历史悠久,古称“徐(shū)州”,早在战国时期,已建有城邑,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改名“平舒”。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东平舒县”,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改称“大城县”。
大城县现存历史遗迹有:燕赵古长城、秦始皇幼子墓(龙冢古墓)、齐圪挞汉墓、郭底宋墓群、完城村汉参户故城遗址、司马宁园、都宪佳城等。
燕赵古长城
清代康熙版《大城县志》记载“长城遗址在县西南广安镇,有土岗,相传为始皇所筑长城”。又记载“......查疑是赵武灵王所修,非秦之长城也”。
燕长城,是燕国在公元前284年为了防御赵国和齐国的侵袭而建造。西起燕下都(今易县东南),东至大城县城,全长约250公里。在大城县境内,这段长城从河间市北召入境,经过多个村庄,直至二姑院村,全长约20余公里。至今,在大城县位敢村东、杨堤村、缴庄村南,仍然可以看到这段古长城的遗址。
而现存赵长城,并不是康熙版《大城县志》所载的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而是公元前247年,赵国战败燕国,两国互换部分边境领土后,原属燕国的“平舒”划归赵国,赵国沿新边界筑此赵长城。
秦始皇幼子墓(龙冢古墓)
秦始皇幼子墓,也被称为“龙冢”,位于大城县城北4公里处,龙冢村东500米。历史上有关墓地主人的说法不一,有传说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清光绪版大城县志》),也有说是秦二世胡亥(《城冢记》),甚至有说是秦始皇的第13个儿子(《礼记·典礼》)。
齐圪挞汉墓
齐圪垯汉墓,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城县大尚屯镇齐圪垯村北200米处,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是1969年当地在挖战备洞时意外发现,在墓内曾发现陶狗、陶楼、陶盘和五铢钱等随葬品。
郭底宋墓群
郭底宋墓群,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城县郭底村南20米处,曾发掘出战国、秦、汉时期的铜镞、陶片、古钱等文物。
郭底宋墓群的发现过程颇为曲折。1950年,当地村民在村西南发现了旧地道,其中发现了一具武将的全尸遗骨和一块护心铜镜。1976年,在村西北的周家坟界内,发现了砖砌圆顶的墓葬群,出土了定窑白瓷壶、青瓷碗、澄泥砚和宋代铜钱等文物。这些发现后来被文物部门鉴定为宋代的墓葬和文物。此外,1985年在“上杭烟墩”遗址南又发现了东西长700米的汉墓群,同时在村东发现了汉代幼童瓮棺葬。
完城村汉参户故城遗址
完城村汉参户故城遗址,据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这个遗址位于平舒县城西南五十里的参户亭,是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勃海郡二十六个属县之一。东汉初期,该县治被降为亭,即今乡镇建制。
遗址呈四方状,总面积约为360000平方米。曾考古发掘了大量陶器碎片、绳纹筒瓦、兽形和卷纹图案瓦当等文物。1956年,这里出土了一枚两厘米见方、半厘米厚的篆刻“刑部司马”铜印。遗址东南的“东城”处,曾出土过多具群葬尸骨。此外,遗址西南角有古代冶炼遗迹,包括铜、铁冶炼渣及木炭。
司马宁园
司马宁园,位于大城县东陈村村东,最初是为明代万历年间的兵部左侍郎李松而建,园区内原本布置有许多石雕,包括神道碑、守门石狮、望柱、石牌坊、武将石像、石虎、石羊、石马、文官石像等。后曾不幸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是县境内唯一的大面积石刻遗存遗址。
都宪佳城
都宪佳城,也称为刘汉儒墓园,是为了纪念顺治年间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刘汉儒而建。墓园内原有的布局十分考究,从南至北依次有守门石狮雕像、石牌坊(上书“都宪佳城”)、望柱、石虎、石羊、龟趺石碑、石马、武将石像生等。遗憾的是,刘汉儒墓园不幸同样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原有的建筑和雕塑被毁。只保留了部分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流漂竹马会、杨家将传说、冀中笙管乐(杨家口音乐会)、冀中笙管乐(东臧庄音乐会)、大城太平颤(甩会)、大城西子牙高跷、西河大鼓、太极拳(杨氏太极拳老架)、传统鸟笼制作、大城“京作”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等。
民间传说
大城县民间传说非常多,如《“好儿庄”的传说》《留邻居的故事》《大保村的故事》《八方村出皇上的传说》《“龙冢疙瘩”的传说》《秦始皇为幼子选墓》《“土井”的故事》《督堂与小鬼》《老包与完城的传说》《刘村的蛤蟆——不会叫》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